找工作迷茫?你应该看看这篇文章~
很多人刚出社会感到迷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认为自己大好前途,却又一事无成,向往诗和远方,却又被现实沼泽缠住双脚。
社会与学校不同,学校只要好好学习,考得好成绩,找份不错的工作,是一条很好的康庄大道。但出社会却不同,你眼前摆着无数条道路和诱惑,你永远猜不到哪条是最好的。
有人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而有人一手烂牌却能打出王炸!
尤其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我们随时都可以在手机上看到自己所向往的生活,但是现实十分有骨感,在这种高落差的情况下,迷茫真的太太太平常了。
有点扯远了,今天我想讲的是:能否短时间内从迷茫走出来,快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①
链接未来
首先迷茫其实对未来一种不确定感,比如你出去买瓶酱油,你不会迷茫,因为买酱油是确定的。
但你说要出门和朋友吃个饭,可能考虑半天都不知道吃啥,因为你不知道今天想吃啥。
这种不确定感会大大影响你的抉择,让你又期待又恐惧,左右摇摆。
找工作的迷茫就是对自己的未来不清晰,不知道自己想过什么生活,想要什么东西,想做什么工作。
找工作前,需要确定自己的未来全貌,从当下链接未来, 倒推当下最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我们来一场时间旅行,来到10年后,此时自己已经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是每天新奇刺激,还是安逸舒适的生活,你定居在哪里?结婚了没有?经济水平达到什么程度?
当你把未来理想的一天描绘越深入,越详细,你就能越了解自己渴望什么生活,你的目标和价值观就会慢慢浮现。形成这种了解,反过来倒逼你当下做出种种选择。
你觉得干巴巴描绘不出来,没关系,这里我提供几个问题给你思考:
1.你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在哪里工作?工作氛围如何?
2.你在哪个领域有所建树?甚至成为专家层次?
3.你的交际圈如何?有多少深交?
4.你的家庭情况如何?住在哪里?感情情况如何?有多少个孩子?
5.你的经济水平达到什么程度?
6.你有什么兴趣爱好?一般花多少时间在兴趣爱好上?
7.你是如何保持自己健康的身体?
②
求职战略
当我们了解自己的未来理想的生活是咋样的,相信心中的迷茫多多少都清除一点。
此时你面临一个问题: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好不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收入不尽人意,生存都成问题。或者找到一份收入较高,但自己不太喜欢的工作,每天上班如上坟般。
别提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就连一份稍微好点的工作都难找到,每天在出租屋里投简历,整天坐地铁到处面试,基本都是了无音讯。
看着三位数的银行卡余额,未来在哪里?
理想就像遥远的北极星,天天盼望着,却迟迟无法触碰,现实的沼泽让你双腿深陷其中。无法动弹。
我们如何追赶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从“我能够做什么”出发找工作
公式:能力分析>职业要求>职业回馈>个人需求。
分析自己的能力,看看自己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己是否满足职业要求。通过职业要求分析职业的发展趋势和薪资福利是否匹配。
最后评估职业回馈是否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如果满足需求,这份工作你是幸福的,如果不满足,就代表你不幸福。
举个例子,小明的专业是信息技术,曾经在互联网企业实习过,毕业后小明就倾向找互联网公司去投简历,最后成功入职一家互联网公司,薪资还可以,就是加班有点多,不过还能接受。
其实这条公式很多人找工作都会用到,盘点下自己的学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项目经验等等,然后找到比较符合自己能力的企业投简历,参加面试,最后顺利入职。
这个公式有一点好处是,就是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份符合自身能力的工作,快速融入到职场工作中,坏处就是忽视个人需求。
个人需求简单说就是你想要什么,大部分人第一时间肯定想到,只要钱到位,啥活我都干。但前有马云赚千亿很痛苦,后有月薪3万设计师去跑外卖的先例。
我们不能把自己需求用金钱来衡量,这样太过唏嘘。除了金钱之外,还有你希望在某个领域实现什么价值?
比如研究科学是为了造福社会,当医生是为了拯救生命,当程序员是为了增加收入补贴家庭等等。
我们都活了二十多年,多年的环境,教育,人际以及行为模式中已经形成自己的终极价值观。
这个终极价值观往往是最难改变的,是贯穿你一生。
如果你的工作能够实现你的终极价值观,那么你工作不会感到厌倦失落,反而更加投入,沉浸其中。
我们如何觉察自己的终极价值观?
首先,你把现在的目标通通列出来,比如找到一份工作,买房买车,成为专家等等。
然后思考一个问题:完成目标后你能够实现什么价值观?
你要找份工作,是为了养活自己,能够独立,那么【独立】就是你当下的价值观。
你希望在工作中不要有太多勾心斗角,那么【和谐】就是你当下的价值观。
你希望在一座城市站稳脚跟,买房买车是基本的保障,那么【保障】就是你当下的价值观。
你希望自己以后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成为专家,那么【智慧】就是你当下的价值观。
列一系列的价值观后,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满足了自己所有的价值观,你觉得这画面背后有什么更深层次的价值?
这个答案就是你的终极价值观。
其中目标是最容易改变的,每个阶段都会你都有阶段性目标,目标背后的价值观也随着时间流逝也会改变,如当你已经完成独立了,那么其他价值观就会占据重要位置。
最深层的终极价值观是最难改变的,它始终贯穿你一生,它左右你的行动,左右你的选择,最后左右你的一生。
③
需求导向
还有一种求职方向是从“我想要做什么”出发:
公式:个人需求>职业回馈>职业要求>能力
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职业或者企业的回馈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明确该职业或者企业的工作要求。
最后评估下自己的能力和工作要求有多大差距。
举个例子,你希望以后能够伸张正义,你希望成为一名律师,那么,你需要去哪里读书,考什么证书,在哪里实习,这些你都需要提前规划好。
这个方式适合资源充足的人或者年轻人,资源充足的人可以利用资源来补足能力上的差距,而年轻人则有大量时间和精力不断去提升能力。
虽然这种方式不能让你立马获得报酬,从长期来看,这种方式无疑是让你从事理想职业的最好方式。
这也是早期做好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倒推自己去制定策略,行动方案不断去靠近目标。
在这过程中,你会得到成长,会得到一些成就,而这些过去点点滴滴将成就现在的自己。
哪怕目标还没实现,但你走过路都不会白走。
④
追赶差距
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怎么获得,但是我刚出来社会,需要生存,我需要一份工作养活自己,这样一来,我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该怎么办?
很正常,无论你描绘未来那么美好,现实的残酷永远存在,我们要投简历,满大街去参加面试,连中午饭也吃面包了事,你知道,没有工作就意味没工资,没工资等于无法生存。
那么我们先从现实出发,先找到自己能干的工作,先把自己的生活稳定下来,然后再从理想出来,在业余时间实施你的理想计划。
任何事情都抵不过时间的打磨,让自己成为一名长期主义者。
有一次Airbnb的CEO布莱恩·切斯基和亚马逊的CEO贝佐斯坐下来聊天,两个人谈到了他们共同的偶像巴菲特。
于是,切斯基问贝佐斯:“你觉得巴菲特给过你的最好建议是什么?”
贝佐斯说:“有一次我问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事实上,巴菲特的99.8%也是他50岁后才赚到的。
我们把“我能够做什么”和“我想要做什么” 这两条路一起走,剩下交给时间,它会给你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