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传蕙教授治疗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的经验
血肌酐和尿素氮是反映肾功能状况的指标,但它们与肌酐清除率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人的1/3时,血中肌酐值才明显上升,当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到正常人的50%以下时,肌酐才逐渐高于正常,当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到正常人25%以下时,血中肌酐才大幅度地升高,其增高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平行。因此,在排除了肾脏以外因素后,血中肌酐和尿素氮的升高,标志着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和尿素氮的上升,又可导致诸多的病理变化,故,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对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的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病机认识
血肌酐、尿素氮两项指标的异常属于浊毒的范畴,究其机理,由于肺、脾、肾三脏亏损,不能及时排除浊毒所致。
在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的病理过程中,初期多以脾肾虚损、浊毒壅滞为主,后期病变从脾肾波及心、肺、肝诸脏,致湿浊内蕴,弥漫三焦,阻碍气血;同时此类患者气虚帅血无力,必致血行迟滞,瘀血内生。
湿浊、瘀毒既是正虚所致的病理产物,又反过来进一步损伤正气,使本病陷于正气虚弱-瘀浊丛生-正气更虚的恶性循环。瘀浊壅塞,使三焦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从而使血肌酐、尿素氮进一步持续升高。
此时患者多表现为“标急于本”的邪实征象,若一味补虚治本,必致邪实更盛,而有闭门留寇之虞;单纯祛邪则恐伤及正气,而犯虚虚之戒。
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对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的病人的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二、辨治要点及临证心得
(一)扶正祛邪,以祛邪为主
血肌酐、尿素氮的异常升高属于浊毒的范畴,但其形成是因脾肾衰败,水湿、湿热、瘀血内蕴所致;在其演变过程中,多是因实致虚,继而在虚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实邪。对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的治疗当首重标实,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其主要理论依据为:
(1)标证可增加残存肾单位负荷,使血肌酐、尿素氮进一步持续升高,故及时控制加重病情发展的可逆因素相当重要,而标证常与加速血肌酐、尿素氮进一步升高的可逆因素密切相关。
(2)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导致血肌酐、尿素氮进一步升高的重要病理环节之一,从血瘀论治,祛瘀泄浊,推陈致新,易于控制血肌酐、尿素氮的进一步持续升高。
(3)感染、免疫炎症损伤、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多表现为湿热浊毒内蕴的征象,且多同时伴有血肌酐、尿素氮的明显升高,故及时降逆泄浊、清利湿热,有利于感染及炎症损伤的控制,而且对内环境的稳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4)湿浊、瘀血与血肌酐、尿素氮相似,它们既是慢性肾衰竭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病情发展、脏腑功能进一步损伤的重要致病因素。
治疗上选用化瘀泄浊之法,使瘀浊得除,三焦通畅,气机升降有序,不仅有利于血肌酐、尿素氮的消除,且邪去正安,还有利于正气的来复。值得注意的是,以祛邪为主治疗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其代表为单味大黄及以大黄为主的复方,据报道在CRF的早、中期有效率可达80%以上。
(二)祛邪实,以湿热瘀血为主
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的治疗重在祛邪以治标,但祛邪之中一般又以清湿热、化瘀血为主。因为肌酐和尿素氮都是属于浊毒之类,其中与湿热、瘀血关系最为密切,湿热内盛,蕴积不化,最易化浊成毒;瘀血留滞,新血不生,也易积浊酿毒。虽然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均与湿热、瘀血有关,但从临床体会来看,尿素氮升高似与湿热关系更为密切,而血肌酐升高似与瘀血关系更为密切。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方面酒大黄有其独到疗效,酒大黄不仅直接荡涤湿热毒邪,通腑泻浊,有利于肠道肌酐、尿素氮等代谢产物的清除,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功效,有利于瘀滞的祛除,气血的畅通,推陈致新,从而对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发挥了积极的治疗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也证实大黄具有促进尿素氮和肌酐的排泄,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并能吸附中分子物质和抑制肠腔内多种细菌生长,减少氮的产生,从而具有缓解氮质血症和尿毒症症状的作用。
研究还发现活血化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等均能改善肾小球的滤过率,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从而降低血肌酐、尿素氮等。
(三)扶正气,重在调理脾胃
在血肌酐、尿素氮持续升高过程中,往往消化道的症状出现较早而且普遍,由于浊毒内蕴、首犯中焦,脾冒虚弱,纳运失司,则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纳呆等症状,这些症状的轻重与肾功能受损的程度及血肌酐、尿素氮数值的高低基本一致。
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不但先天肾中精气无以充养,而且脏腑百骸也无以濡润,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采用调理脾胃,斡旋中州之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脾胃功能状况,而且还能改善全身症状,从而达到降低血肌酐、尿素氮的目的。
在治疗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扶正气方面,应将调理脾胃作为重中之重。另外,长期临床实践中还发现鸡内金不仅能消食积、止遗尿、化结石,还有降尿素氮的作用;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的患者多纳差食少,夜尿频数,鸡内金用之一举三得,用量至30g研末冲服,其效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