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员巴特尔比》——每一个成人心中的暗黑童话——我不愿意
这本书很特别,比A4还大的绘本,连图带文50页。去年读完它的时候,我在书后写了这样的话。
时间过去了快半年,曾经被《懒惰的历史》引导的思路散了,每次看到书架上的这本书,都感觉像是有一个人在那里,说:
“我不愿意!”
今天突然又看到了这本书,猛然明白:那个说“我不愿意”的人,就是我自己。
故事发生在1850年的美国华尔街,法律事务所老板以第一人称不急不慢地开始讲了——
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务所,每个人都在按部就班地工作,忙碌——每个人都个性十足,却都守着同样的,看不见的规则,这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成年的人世界。
有一天,巴特尔比来应聘书记员——
起初,他日夜不停地认真抄写,老板相当开心……
有一天,人手不方便时,老板叫他帮忙校对:
“然而,巴特尔比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动不动,只是用一种温和但坚定的语气说道:'我不愿意。’”
从此,老板就听到了更多的“我不原意。”无论让他做什么除了抄写以外的工作,他都会这么说。
时间长了,老板也就习惯了。“有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发生了一件事:老板回办公室时突然发现,巴特尔比居然已经在办公室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吃饭睡觉全在这里!老板这才发现,他居然是这样一个孤独的人:“孑然一身,一贫如洗,实在太悲惨了!”老板被深深触动了,对他产生了无比的同情。
老板决定跟他谈谈,谈谈他的人生——可他不愿意。无论身边的人是恼火还是讽刺,他就是不愿意。
接下来,他连抄写也不做了,老板善解人意地认为是他的视力出了问题,可是,并不是这样,他只是不愿意再抄写了。他不抄写,可还是住在办公室里……后来,老板换办公室了……逃跑了。
巴特尔比被留存了原办公室,由房东处理。房东赶不走他,只能把老板叫回来。这一次老板和他进行了一些很短的对话,总的结论是:他只想待在一个地方不动!“我现在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
后来,巴特尔比被当成流浪汉关进了监狱,再后来,他就不见了……
成年以后,我们就失去了说“不愿意”的权利——每个人,每件事,都在提醒我们——“你们必须……”,我们真的“必须”吗?
有一种对“道德”的定义我最能接受:道德是个人权利对群体生活的部分让渡。(《哲学的故事》)。当那个不陪领导喝酒的年轻人被打时,当公共人物大叫996时,当女性被物化,男性也被物化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童话中的英雄——巴特尔比——能说出:“我不愿意。” 这个时候,我们真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让渡出去的部分是不是有点多了?
童话谁也救不了,所以,它才是童话。巴特尔比的人生是怎么走到了这一天的,没人知道,孤独让他勇敢了吗?他这样算是反抗吗?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