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给做好事的人发红包的辩题,所有人都没说在点上,都是钱给闹的
《奇葩说》上期的辩题“奇葩星球新规定,给做好事的人发红包,你支持吗?”这道辩题一出来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太支持了,这就跟“搞慈善的人要求出名,你支持吗?”是一个道理,算是抓住了人的根本心理。
谈钱俗,但万物皆有价,对吗?
我们一直会觉得什么东西凡是跟钱沾上边了,就不纯粹了,尤其是在人的感情和人的生命这两件事上尤为突出。
我和你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你家孩子生病了,正好我在医院工作,帮你家孩子挂了号找了非常厉害的医生,你为了表达感谢,要给我2000块钱,我当时就有点生气了:“咱俩感情这么好,啥钱不钱的,你给我钱这不是让我难堪嘛......”
再比如我们总说生命无价,真因为事故导致人没了,保险公司给生命的定价就是保额的金额,承担事故责任的一方给生命的定价就是你们商量后的价格。在这一刻,生命是有价的,甚至是可以讨价还价的。
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其实都会存在一个隐形的价格,小孩子帮妈妈刷碗得到了5毛钱,那小孩子刷碗的价格就是5毛钱。当我们纠结于复杂的关系无所适从的时候,金钱是快速、有效处理关系和问题的手段,虽然听起来不好听,但归到金钱,能让事情变得有结果。
有的杀人犯杀了人,被害人家属说我们不要钱,我们就要杀人犯判处死刑。这种诉求是合理的,但落到实际操作层面上,却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需要结合有关法律和实际情况,最后由法官根据法律作出裁决,如果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会陷入到非常痛苦的漩涡中。所以遇到我们无法左右的事情时,可以尝试为这个事定一个价,听着难以接受,但如果没有更好解决办法的情况下, 或许这是最合理的办法。
回到做好事发红包上来,发红包的举措不一定是为了鼓励人们多做好事,而是给做好事的人一个心理补偿,付出了时间,付出了心力做了好事,发个红包意思一下,不论钱多钱少,让你觉得不亏。
我们之中极少有人做事情是不图任何回报的,感情中我对对方好,图的是对方也能对我好;工作中,我玩命的工作,图的是高薪水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父母对我们好,图的是我们能过上好生活,一家人在一起更幸福;企业家搞慈善捐钱,图的是良好的个人和企业形象。
但是,我真正要说的来了,如果有人做好事图的就是自己的心安,而不是钱不钱的,那么发红包这件事,是不是在曲解了做好事人的本意同时,更消解了做好事人的爱心?像我上文说的,我是你好朋友,我帮你不是图钱,最多图个下回我有事你也能帮助我,但你给我钱,就代表着你是在购买我的帮助,那下回我有事,你还帮不帮我了?
纵然是商品经济社会,纵然经济学可以解释全社会的行为,但在内心情感范畴内,是不好解释的。有的孩子玩命的啃老,对父母还特不好,可父母就是对孩子好,根本就是啥也不图,你打我骂我把我赶出去,我也对你好。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用钱就解决掉解释通的。
所以,做好事发红包,表面上看无懈可击,但还是不能轻易支持。
红包是激励,是安抚,是尊重,对吗?
我上大学那会,同宿舍的舍友们看有谁去食堂,往往要那个人帮忙带饭,一次两次就算了,时间长了,总是带饭的那个人就会觉得心里不平衡,凭啥啊,每次都是我跑腿。如果这时候其他几个人给跑腿的这个发个红包,估计心里的气一下子就会消解不少,可见,发红包能起到不少安抚的作用。
如果发红包这事形成了一种制度,每次帮忙带饭都必须给发红包,那是不是就变成了从一开始不情愿的带饭变成了每次都特别积极的带饭,这是好事呀,你懒的下楼,但有人下楼帮你把你需要的带回来了,你发个红包表示激励,那帮你的人不仅不生气,还会特别开心的跟你说,下回有事还找他。
看上去十分和谐合理,但问题恰恰也出在这里,当发红包不再是处于情感沟通的目的,而变成强制手段的时候,会把一切行为变成了交易买卖行为,此时,帮你带饭的舍友便不再是舍友,而是专业跑腿,帮你带饭也只是你购买了他的跑腿服务,这就是咱常说的“我以为我们之间有感情,但没想到还是一笔买卖”,这太伤人。
纵然这种方式能够让事情变得简单,但之所以人类社会能够发展到今天,还却少不了生而为人所具有的强烈情感需求。直播上,美女叫了我一句“大哥,你好帅”,我觉得我受到了尊重,然后我给她刷了个火箭,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开心。
如果美女一说“大哥你好帅”,我就必须得刷个火箭,我被强制的后果就是谁也别特么说我帅,老子丑死了,你们才帅,你们全家才帅。
制度性的做好事发红包,只会短期产生激励效应,长期状态下,社会会发展成一个不断逐利的、不关心真心与否的世界,那那个时候人类就不会再是世界的主宰,直接交给机器就好了,机器会直接算好了做什么事发多少钱的规则,人类反倒成了只知道做好事挣钱额“机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