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分享《当呼吸化为空气》
最近我读《当呼吸化为空气》,是年仅37岁死于肺癌的美国神经外科医师保罗·卡拉尼什生前写下的自传,加上他爱人露西的回忆,文字动人。
网上推荐语是“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天才医生,作家保罗·卡拉尼什,与癌症抗争的生命感悟,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
保罗是一位极出色的脑瘤专家,没有想到最后自己得了绝症,在生命刚好要展开最美丽花朵的时候不得不面对死亡。整本书除了他回忆自己的一生,以及和疾病相处的记录,更多的是字里行间对于生死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他从小热爱文学,后来转学医科,一直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有着不间断的思考。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面对绝症对于生命的选择,一边自己和疾病斗争,一边还去手术台为病人做手术挽救别人的生命。他叙述自己遭遇的笔触理性而平静,没有呼天抢地的悲怆,而是静如深水的思考。保罗用自己短短的一生阐释了生命的温度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内涵。
书中写道:“当下便是风口浪尖,人生积累的经验,被生存的细节磨损消耗。我们智慧的高峰,便是生活的当下。”
他说:“我已经把语言视作一种几乎超自然的力量,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让我们那一厘米厚头盖骨下隐藏的大脑沟通共享。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一个单词才有意义。而生命是否有意义,某种程度上要看我们建立关系的深度。就是人类的关联性加强了生命的意义。”
保罗在书中记载了读书时第一次人体解剖课后的体会 “手术刀很锋利,感觉不是割开皮肤,只是拉开一个顺滑的拉链,皮囊包裹下本无从得见的筋骨展露在眼前。令人刹那间百感交集:嫌恶、愉悦、恶心、沮丧和敬畏。”
他说:“无论什么大病,都能完全改变一个病人以及全家人的生活。”
“英语单词病人“patient”,这个词,最初的含义之一,就是“毫无怨言地承受苦难的人”。
当保罗发现他的病人确诊为脑癌后,他在书中写道:“从扫描结果来看,我心里早就确诊了是恶性胶质瘤,很有侵略性的脑癌,最槽糕的那种。但我说得很委婉轻柔,随时察言观色,看李太太和丈夫的反应行事。我刚才已经说了有脑癌的可能,估计其他的话他们也记不得多少了。如果是一大碗悲剧,最好一勺一勺慢慢地喂。很少有病人要求一口气吃完,大多数都需要时间去消化。他们没有问手术预后的情况,这和创伤科不一样,在那里你只有十分钟时间解释并做出重大的决定,在这里我可以慢慢把事情讲清楚。我详细地说了接下来几天可能要面对的情况:围绕着手术要干些什么;我们只会剃掉她的一点点头发,这样稍微修饰一下还是美美的; 手术之后她的手臂可能会有点虚弱无力,但后面会恢复的;如果一切顺利的话, 三天后她就能出院了; 这好比马拉松的第一步;一路上要注意休息,这很重要;也不用刻意去记我刚才说的任何东西,反正我们都会再过遍的。”
“这给了我新的机会,可以找到书本里找不到的答案,寻觅另一种方式的崇高,和那些备受煎熬的人建立联系,在直面死亡于衰弱的同时,继续追寻“什么让人生有意义”的问题。”
“我没有哪一天哪一秒质疑过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或者问自己到底值不值得。那是一种召唤,保卫生命的召唤,不仅仅是保卫生命,也是保卫别人的个性,甚至说保卫灵魂也不为过。这种召唤的神圣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当保罗被诊断为癌症后,他说:“被诊断出绝症后,我开始拥有了两个角度的世界观,分别用医生和病人的身份去看待死亡。作为医生,我知道不要去宣称什么“抗癌是一场战斗,我会赢”,也不要问“为什么是我?”(答案是:为什么不是我?)”
“你永远无法到达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保罗在书中的最后写道:“我要传达的信息非常简单:在往后的生命中,你会很多时刻,要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以上为深深触动我的语句,借用该书封皮上的一句话作为我分享的理由:“世界上只要是活着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愿保罗先生在地下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