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挽救了明朝,却无法保全自己,科普历史背后的无可奈何
想了解于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先看于谦的诗词,“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那年他才16岁!很难想象,在这个年龄,能够有如此鲜明的个性。于谦也是一个追星族,他的人生偶像是文天祥。我们再看文天祥的诗词,“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首诗,都暗示了于谦的命运轨迹,悲壮而迷离。于谦挽救了明朝,却无法保全自己!
是谁的错?我们不评价古人的是非,只想站在一个特殊的视角,聊一聊家庭养成教育的问题,“活一定会报复,不用心经营它的人。”历史上,有太多的人,善于谋国,却不善谋身。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内容缺失,造成了一系列的悲剧。1449年7月,明朝这辆列车,走到了历史的拐点。瓦拉大举进犯,年轻的明英宗,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在王振的怂恿下,亲征。此时的大明,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可惜明英宗看不透,但是明英宗无意中做出了一个决定,为大明留下了一个机会,邝野随军出战,于谦被留下来主持兵部的日常事务。
王振是一个太监,而且是一个有文化的太监。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说明王振是一个有特点的太监。明朝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王朝,给了读书人最好的待遇,读书人却缺乏对这个国家的认同感,杨慎曾经说过,“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读书人以和皇帝死磕,为爱好。作为皇帝有一个非常糟糕的业务,就是跟自己的臣子打嘴炮。因此,皇帝需要帮手,太监成了最好的选择。为了提升太监的业务能力,皇帝在宫里,办起了文化补习班,明朝有名的大太监,都是学霸。明朝所谓的 阉党,就是保皇党。王振熟读兵法,就认为自己行了。结果被大明的读书人给坑死了,就在皇帝亲征的部队,走出京城的那一刻。各种坑,都在等着明英宗和王振。
果然,不出意料,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徐有贞直接撤出来,这是星象有变化的原因,提议迁都南京。其实,迁都南京本身不是一件坏事,明朝定都北京,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北京当时的物资供给,都要从南方运来,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运输压力。在是在这个时间节点,绝对是别有用心,一旦因为战败迁都,就会丢掉大量的土地。于谦的高光时刻到来了!
力主“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此时,明朝的主战派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的支持下。一场京城守卫战打响了!瓦拉是游牧骑兵,根本打不下北京高大的城墙。瓦拉决定用明英宗当成敲门砖,利用恐吓的手段,打开北京的城门。于谦等人便拥立朱祁钰为帝,瓦拉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一无所获的退兵了。
为了恶心明朝,居然释放了朱祁镇。
朱祁镇回到北京,朝堂上早已物是人非,被朱祁钰扔进南宫,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整整7年,这七年连饭都吃不饱,完全靠着皇后给人做针线活,维持生计。本来已经认命的明英宗,万万没有想到,命运无常,公元1457年的元宵节,成为了他的转机。景泰帝病危,大太监曹吉祥、大将军武清侯石亨、左都御史徐有贞发动了政变,史称“夺门之变”。
明英宗再次成了大明朝的皇帝。于谦被捕,罪名非常有意思,“迎立外藩,图谋不轨。”墙倒众人推,唯一替于谦说话的人,却是明英宗!“不忍心杀害功在社稷之人。”可是,那些发动政变的人,强调“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政变就不具有合法性。于谦死的时候,说过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亨等意尔,辩何意?”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最后的总结。于谦有无数机会,能够全胜,可是他却自我放弃了。不过也算洒脱,临死前,没有为自己争辩,因为没用。朱祁镇不得已杀了于谦,然后就是坐观虎斗,看着曹吉祥、石亨、徐有贞这些人自相残杀。徐有贞被逐出京城,到云南地区戍边。公爵石亨,因骄横跋扈被下狱论死。曹吉祥带着一帮干儿子准备造反,结果被碎尸万段。朱祁镇已经不是当年的冲动少年,终其一生,都在补偿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临死之前,取消了明朝皇室的人殉制度。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于谦16岁写下的《石灰吟》被广为传颂。明宪宗成化初年,恢复了于谦的官职,赐祭,“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万历十八年,改谥为忠肃。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题写匾额“丹心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