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的传承及影响
文化和历史一样,是一种序列,从产生以来就连续着和发展着。在文化这个序列中产生的人,也是连续着和发展着的。陶渊明以诗人的形态出现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上,他以他创立的田园诗横亘在中华文化的诗坛上,像一座高峰伫立的绵延群峰之中。这座高峰不是孤立的,他产生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他以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诗人。
(一) 陶渊明田园诗的传承
谈起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不能不说《诗经》。谈起某一个诗人的传承,也不能不说《诗经》。自从孔子删定以后,《诗经》便成了中华文化的诗源,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影响久远。陶渊明也不例外,他站在中华文化的文脉上,汲取《诗经》的养分。在《诗经》田园诗的影响下,创立别具风格的田园诗,并把田园诗推上了一座高峰。
在《诗经》中有许多的田园诗篇,有描写劳动场面的,有描写丰收场面的。譬如《周南》中的《芣苢》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描写妇女采集车前子的劳动场面,整首诗共四十八个字,只换了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很好的表现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喜悦的场景。再如《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这首诗更加短小,两章六句三十个字,却很好的描写了采桑女子忙碌和悠闲的样子,是不是有“采桑南山下,悠然与子还”的意境?其余的象《信南山》、《甫田》、《大田》等诗篇都田园风光、田园耕作等田园元素的描写,是田园诗的杰作。
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创作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文化素养,来源于《诗经》,来源于中华文化的沃土。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也是田园诗的传承者,传承着《诗经》以来的田园诗,经他的手把田园诗推上了一座高峰。
(二) 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
从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从诗歌的家园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富有理想和生活气息的流派。在农业生产条件下,陶渊明以自己的实践,躬耕于田园,用平淡的语言,树立了一种典范,他的“桃花源”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家园,“引无数英雄尽折腰”。首先是梁昭明太子萧统,他是第一个关注陶渊明的人,为陶渊明选编做序,在陶渊明传播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他之后,陶渊明从一个籍籍无名之辈,一跃成为田园诗的明星,如日中天,声望愈隆,直至成为田园诗的高峰,无人企及。
昭明太子在陶渊明田园诗的传播中居功至伟,功不可没,从他以后陶渊明的影响愈加广泛和深远。唐宋以后的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无一不深受其的影响。李白对陶渊明的超凡绝尘推崇备至,不止一次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仕途坎坷的苏轼,也许是因为自身经历的原因,与陶渊明特别声息相通,他对陶渊明的人品和诗歌极为赞赏,他曾说:“渊明无所师,夫子乃其后”。又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可见他对陶渊明的喜爱,受陶渊明影响之深。而王维和孟浩然则在唐代再次把田园诗推上高峰,让田园诗成为唐诗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流派。
除了在诗歌上的影响,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也大放光彩,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杰出诗人。他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他反抗权贵,与腐朽的政治做斗争;都给后代进步诗人作出了榜样,他们也从陶渊明的诗中汲取了力量。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都是对陶渊明高尚品德的继承,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陶渊明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是非常独特的,这种独特不只在于它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田园诗,不只在于他能躬耕田园接近底层人民,而在于他超越时代构筑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如果说田园诗是人人能写的,躬耕田园是农耕文明与生俱来的,而“世外桃源”却不是人人能想的。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从《礼记大同篇》出发,本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梦想,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社会探索之后,选择了退行性的归隐生活。他远离官场,与世无争,并没有沉沦,而是以退为进,躬耕于田园,做一个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人,用文字记述田园生活,用文字砌筑他心中的“世外桃源”。他是一个实践家,像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实践着自己的梦想。
陶渊明以自身的实践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一个躬耕田园的陶渊明,一个“世外桃源”的陶渊明。陶渊明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陶渊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陶渊明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全面的,这里有独立的人格,有生活的态度,有社会的理想,也有平淡自然的文学修养。重读陶渊明,回顾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内心平静,思考人生;可以让我们去除内心的浮躁,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做一个淳朴而真实的人,像陶渊明一样,潜心躬耕在自己的领域,用自己的实践去构筑自己的田园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