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学记‖033.《八识规矩颂》学记
不学唯识,对佛经中的很多概念难以深刻理解,而《八识规矩颂》是学习唯识学的一个捷径,一个纲领。
《八识规矩颂》是“唐玄奘法师造”,玄奘法师与鸠摩罗什法师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译经大师,玄奘法师所译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1335卷。玄奘法师还创立了一个特别玄奥的教派——法相宗,也叫唯识宗。唯识宗的根本经典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以及《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等“一本十支”。在此基础上,玄奘法师糅译了《成唯识论》。唯识学深奥难懂,玄奘糅合“一本十支”之说,又经剪裁组织,最终形成了《成唯识论》,奠定了唯识宗的基础。因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常住大慈恩寺,所以也叫“慈恩宗”。
【2020年西安护国兴教寺】
《八识规矩颂》是《成唯识论》的梗概、脉络、纲要。《成唯识论》文字古拗,很多句子都是按照梵文的语序“直译”而来,很难读。其中概念繁多,逻辑周密,叙述繁杂,长于推理和演绎。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更喜欢简单和归纳,比如把复杂的宇宙归纳为八卦。这种思维逻辑上的差异、语言上的障碍,使得能通晓《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者,历代也没有几个人。南怀瑾先生认为,《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是佛法中的“科学”,现代人要研究佛法,弘扬佛法,应该从这里入手。他讲过,玄奘法师在翻译《瑜伽师地论》的时候,最初也是按照他翻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那样,高度概括、归纳性地翻译。比如《心经》中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果按照梵文的习惯,可能就会翻译成: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2020年西安护国兴教寺】
因为“色受想行识”,即是“五蕴皆空”中的“五蕴”,所以按照中文的习惯,一个“亦复如是”,就概况了。当然,铺陈有铺陈的好处,归纳有归纳的理由,各有千秋。如果佛经读的多了,就能理解佛祖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为我们一个一个铺陈敷衍。但是,在翻译当天,风雨大作,玄奘法师夜梦见责,于是只好老老实实一个字一个字地“直译”这本“大论”。这些古代佛教典籍含义深奥,要找到对应概念的汉字非常困难,玄奘法师又惜字如金,所以在我们在研读的时候,每一个字都不能放过。由于这些方块字的顺序又和我们常用的习惯不同,所以《瑜伽师地论》和《成唯识论》,这两部著作就成了非常特殊非常艰深的佛学著作。大概是觉得《成唯识论》过于艰深,所以玄奘法师给我们留下了一把“钥匙”,一把进入唯识学大门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八识规矩颂》。(20201230)
【2020年西安护国兴教寺】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八七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惟无覆五遍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部分专辑链接
《南湖传习录》、 《推手践习录》
《南湖传习录》番外篇
《潜修集》 、 《笃学记》
《事问集》 、《共修集》
《读史札记》 、 《论语漫言》
《年轻时代》、《水云笺》
《中医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