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议小儿变蒸

中医书友会第1943期

I导读:变蒸一说由来已久,古代医家以“变蒸”来归纳并解释小儿的形体发育及智慧的增长规律,是有其一定意义的。但变蒸学说把乳幼儿时期许多疾病的表现也包括其中,将病理说成正常的发育规律,这当然是错误的。因此应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全部否定和全部肯定的做法都是不全面的。

略议小儿变蒸

作者/罗世杰

1变蒸的概念

乳儿生长发育旺盛,其“骨脉”、“五脏六腑”、“神智”都在不断变易,逐渐向健全方向发展,若出现低热、汗出等症而无病态者,谓之变蒸。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通过变蒸,小儿的情志有所改变,血脉及筋骨更充盈、更坚实,脏腑功能也逐渐完善。

2变蒸的沿革

变蒸之说最早由西晋王叔和提出,其《脉经·平小儿杂病第九》指出:“小儿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而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变蒸候》曰:“小儿变蒸者,以长血气也。”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少儿婴孺(上)》曰:“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竟辄觉情态有异。其变蒸之候,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变蒸有轻重,其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尻冷,上唇头白泡起鱼目珠子,微汗出。其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辄吐哯。”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在变蒸论中补充说明,变蒸时五脏的先后次序,是以五行次序配合脏腑表里学说类推下去。宋·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小儿变蒸候》曰:“小儿有十变五蒸者,乃生精神意志也……小儿变蒸者,俗谓之牙生骨长,譬如蚕之有眠,老之脱骨,虎之转爪,皆同此类变生而长也。”清·吴谦《幼科心法要诀》曰:“变长而骸生脏腑,蒸增智慧发聪明。”

综上可见,历代诸多医家对小儿变蒸是深信不疑的,而有的医家还对不出现证候者提出了暗变的理论。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曰:“亦有胎气禀实,当其变蒸之候,皆无形证……此为暗变蒸也。”

对小儿变蒸提出否定意见的,主要为明、清的一些医家。他们认为,小儿足月生后其形气虽未壮实,但脏腑已经长成,其生长之机一息不停,且百骸齐长,决不是一变某脏、二变某腑等此先彼后,也没有什么32天一蒸等。还认为,小儿患病,不是外感即是内伤,其发热没有一定时间。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小儿则》曰:“凡属违和,则不因外感,必以内伤,初未闻而无因而病者,岂真变蒸之谓耶。”清·陈飞霞《幼幼集成·变蒸辨》亦曰:“子临证四十余载,从未见一儿依期作热而变者。有自生至长,未尝一热者;有生下十朝半月而常多作热者,岂变蒸之谓乎?凡小儿作热,总无一定,不必拘泥,后贤毋执以为实,而以正病作变蒸,迁延时日,误事不小,但依证治疗,自可生全。”

3变蒸的大小

关于变蒸的大小,历代医家说法不一,但对“小蒸”的见解较统一。认为,32天为一小蒸,共10次,即320天;小蒸后是大蒸,一般大蒸第一次为64天,第二次为64天,第三次为128天。这样,大、小蒸共计576天。《千金要方》指出,小蒸10次,大蒸3次,共576天。《幼科发挥》定为12小蒸,共384天。《奇效良方》则曰:“若及三十二齿者,变蒸是也”,那就是变蒸到20~30岁。

4变蒸的治疗

对变蒸中出现的轻症,古人认为不必用药,只要静卧即可,重症则应治疗。《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变蒸方治》曰:用黑散子(麻黄、大黄、杏仁)治“婴儿身热,变蒸不解及挟时行温药”;用紫丸(代赭石、赤石脂、巴豆、杏仁)治“小儿身热,变蒸不解及温壮伤寒,乳哺失节,宿滞痰癖,腹满吐哯”。钱乙以紫丸去赤石脂名紫霜丸,治变蒸挟时行者,实际上已不属变蒸范畴,而为疾病。

5对变蒸学说的评价

古代医家以“变蒸”来归纳并解释小儿的形体发育及智慧的增长规律,是有其一定意义的。如小蒸32天1次,10次小蒸共320天,在此期间每一小蒸约1个月,每蒸均有变化,符合乳婴儿在1岁以内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小蒸以后接着大蒸,也符合1岁以后小儿生长发育速度逐渐缓慢的生理特点。但变蒸学说把乳幼儿时期许多疾病的表现也包括其中,将病理说成正常的发育规律,这当然是错误的。

然而,变蒸学说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指导过对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的认识,因此应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全部否定和全部肯定做法都是不全面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