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古诗里的写作方法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聪明作文
谈写作|往期链接
31:怎么设计文章的高潮(徐老师)
36:作文中的“伏笔”(徐老师)
41:在作文评改中,引导孩子!
古诗里的写作方法
文|陆生作
嘿~~杜牧真的在赤壁捡到了一柄戟吗?长什么样?
他可能捡到了,也可能没捡到。
到底捡没捡到呀?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看到杜先生拿着一柄戟……按理说,他不可能捡到,因为他只是路过赤壁,游玩了一会儿。那一年,距离赤壁之战已经600多年了,哪有这么巧就捡到了一柄600多年前的兵器呢?
如果他没捡到,怎么会说“自将磨洗认前朝”呢?
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写作方法,叫“移花接木”,可能别人在赤壁捡到了三国时期的一柄戟,杜先生就把这件事(花)接到了自己(木)身上;也可能是杜先生虚构了“捡到戟”这件事,借着这柄断了的戟,立马就把三国和唐朝联系了起来,这与“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燕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正一句话,这件事看起来是真的,其实是假的。
听你这么一说,我明白了。我得好好学学这个写作方法。
好啊!你要知道,读古诗,不仅仅是理解古诗的意思,还能学到写作方法呢!
杜牧写诗这么好,写文章也很好吗?
当然,他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爷爷是三朝宰相,爸爸也是当官的,所以他出生时,家境很好,从小饱读诗书,26岁便考中了进士。据说,在进士考试之前,有一位老人家把杜先生写的《阿房宫赋》拿着主考官崔郾(yǎn)看,希望他把杜先生选为状元!
难道在考中进士之前,杜牧的名气就已经很大了吗?
那时,人们争相传阅他的作品,他23岁时写了《阿房宫赋》,25岁时写了长篇五言诗《感怀诗》……你说他名气大不大?
大!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成语“洛阳纸贵”!
哈哈,看来你也读了不少书呀。那你还能看出杜先生在我身上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吗?
第一二句是用了“移花接木”的方法——这个你已经告诉我了。剩下只有三四句了,用了“假设”的方法,对吗?
可以算你对!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还有?那我真猜不出来了。
那我给你讲讲。
【注解】
①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做官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被称为“杜十三”。他写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樊川,后世称他“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流传于世。因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后世又称他“小杜”,以别于“大杜”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②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③销:销蚀。
④将:拿起。
⑤前朝:这里指三国时期。
⑥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⑦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称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⑧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⑨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前国主孙策(孙权哥哥),称大乔;一个嫁给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我拿起它,把它磨亮洗干净,发现它竟然是赤壁大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赤壁大战的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会被关进铜雀台。
【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其实暗藏了许多内容:沙里沉埋着兵器——戟,点出了赤壁这个地方曾有过的战事,而且战事还很激烈,连戟都被折断了;这战戟沉埋在沙里,锈迹斑斑,看不清真面目,自然引人一探究竟。诗人把它磨洗一番,发现它竟然是三国时期的物品——600多年的时光,物是人非哪!面对前朝遗物,诗人思绪万千,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赤壁大战中,周瑜用火攻战败曹操,诗人把周瑜的胜利(孙刘联军的胜利)归为东风的功劳,有贬低周瑜的味道,暗含了诗人与周瑜的比较——诗人读书之余,关心军事,还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和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但总体说来,诗人的大才华并没有被朝廷重用,免不了有“无用武之地”的感叹。
在赤壁大战中,东风确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史实。但诗人在写诗时,没有从正面去描写,而是从反面落笔:如果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孙刘联军就会失败,曹操会取得胜利,统一天下。南宋时,曾有一个叫许彦周的人讥讽过这首诗,说诗人不关心国家存亡,只写大乔和小乔两个女子。实在是许彦周不够聪明——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老婆,连如此有身份和地位的女子都被曹操掳去,东吴还不亡国吗?
整首诗朗朗上口,角度新颖,诗人只选取了“折戟、东风、周瑜、二乔”这些小处,却表达出了赤壁大战的激烈,点出了赤壁大战与国家存亡、三足鼎立的关系等这些大处。诗句处处以小见大,实在是一首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的好诗!
哦,我明白了!整首诗用了三种写作方法:一是“移花接木”,二是从“反”处落笔,三是以小见大。
孺子可教也!
谢谢你!以后读古诗,我都要仔细琢磨琢磨诗人用了哪些写作方法,然后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还有一点,读古诗时,要顺藤摸瓜,展开联想。现在你已经十分了解我了,你看到我,会联想到什么呢?
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草船借箭”,我还写过一篇作文呢,念给你听听。
《草船借箭》缩写
文/花花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
一天,周瑜要求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明知这是诡计,还是答应下来,并立下军令状:三天内完成任务,不然甘受惩罚。
期间,周瑜让鲁肃去观察诸葛亮的一举一动,并暗示鲁肃不要帮诸葛亮的忙。鲁肃心里疑惑,认为诸葛亮说的是大话。
后来,诸葛亮让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士兵,一千多个稻草人。诸葛亮告诫鲁肃,不要把计划告诉周瑜,鲁肃答应了,不在周瑜面前提借箭的事。
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借漫天大雾,命令十二条船驶向对岸,靠近曹军水寨。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士兵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曹操果真中计,以为敌人突然来袭,不敢轻易出兵,慌乱之中只叫弓弩手放箭,不让敌人近前。一会儿,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仍旧擂鼓呐喊,直到两边插满箭为止。之后,船顺风顺水,诸葛亮借箭——满载而归。
当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