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哥闲话】正哥闲话黄芪第七话 话说黄芪之地道产区演变

正哥闲话黄芪第七话
话说黄芪之地道产区演变
正哥又来了,接着闲话黄芪。
现在我们都知道北岳恒山的黄芪是道地黄芪,但中药地道产区并不一定从古到今就是固定的,至少各种本草的记载是有变化的。

今天正哥就说说关于黄芪道地产区的演变。

最早对于黄芪的产区(并不一定是地道产区,但是专门写出的)的记载是《神农本草经》,据《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耆生蜀郡(四川梓潼、成都一带)白水(四川松潘或碧口附近)汉中(陕西南郑)。可见在汉之前,黄芪主要产于四川。
到了南北朝《神农本草经集注》中是这样说产地的:第一出陇西(甘肃东南部)、洮阳(甘肃临潭)……次用黑水(四川北部黑水县)、宕县(甘肃省)……又有蚕陵(四川北部)、白水者。这里黄芪的产区逐渐北移至甘肃一带。
注:在正哥闲话黄芪的第三话中正哥引用《本草蒙筌》的说法“白水、赤水二乡,俱属陇西”,将白水、赤水两地考据为甘肃,此处以另一文献的说法说白水归四川,有些为难,但正哥也只是查点资料,不敢保证都对。但这两者的说法不影响两部本草对产地的主要说法,毕竟前者首称“生蜀郡”,后者首称“第一出陇西”,这两个首要的地名不证自明。

接着到了唐代,苏敬在《唐本草》中说到:今出原州(宁夏固原县)及华原(陕西耀县东南)者良,蜀汉不复采用之。

也就是说唐代陕西才是黄芪的主产区,而神农本草所说的蜀郡所产已经不用了。

当然了,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认为,宋代《证类本草》说:图经云今原州者好,直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附近)、宁州(甘肃、陕西东西边界)亦佳。这里还是说陕西的好,但说有部分四川的也不错,但重点说的还是原州。

此后元代名医王好古记载了:黄耆绵上者为良……,绵上者即山西沁州,白水在山西同州。(这里已经说了山西所出黄芪为好,但王好古可能说得有些不对,关于绵上,正哥在第三话说过应当是现山西介休,也可能是历史地名的原因,但至少最后一句说山西同州就不对了,同州可不是大同,同州实际上是陕西大荔县一带,与山西相邻以黄河为界)。

明代《本草纲目》说:黄芪本出绵上者良,此植物根长二、三尺以来,独茎或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似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旬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芪。此处不仅说产于山西绵上的黄芪质量优良,而且讲解比较详细。

清《植物名实图考》记载:黄芪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最佳。这里已经脱离了山西中部而是再一次北上,既然山西内蒙同时提出,那么相来一定是指与内蒙相邻的晋北了。

民国时期的《药物出产辨》:正芪产区有三处,一关东,二宁古塔,三卜奎,产东三省,现时山西大同、沂州地区,内蒙古及东北产者为优。这里已经直接说山西大同所产黄芪为质优了

解放后,1958 年出版的《中国药学会论文摘要集》记录:以山西浑源为中心的阳高、天镇、山阴等县出产者,称西黄芪、浑源芪,简称西芪,品质佳,为通用正品。这里就更加细了,已经直指大同浑源了。

到了现代,各种文献及论文等更是直接说出目前黄芪的地道产区为恒山,如2004年《常用中药基础研究》就说:产于北岳恒山山脉,与速生芪(栽培二年生黄芪)在生药性状、化学成分与免疫毒理方面有一定差异。

正哥个人理解一般文献记载是会有所滞后的,记录者肯定是描述的是之前的事,也就是说历代的本草所说的都是收集整理当时或是之前的各种产地说来写的,不会是很精确的,但至少给我们记录了一个黄芪产区或是地道产区的一个变化过程,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汉之前黄芪主产区为四川,到南北朝时主产区为甘肃一带,再到了唐宋之时四川产区已经不在而转移到陕西,到了元明清三代逐步北移至山西,到近代恒山黄芪更加确定了道地药材的地位。

今天正哥闲话黄芪就到此处,前边这几话说了黄芪的古名、今名,别名和产地,下一话起正哥想说一说黄芪的加工炮制,药材的加工炮制包括净制,切制,炒制等,下一话就从净制开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