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版 扁舟听雨 安史之乱 4(二)叛军的进攻战略,唐帝国的应对战略(下)

扁舟听雨   原著   大同知客 播讲

战争,打的是经济,打的是后勤!采用何千年战略,意味着叛军的主要占领区在山西。山西为高地山区,崎岖险峻的地方很多,只有少数珠状盆地,物资粮草都很匮乏。那样的话,安禄山就只有北京一带(范阳),以及太原一带可以作为物资供应基地。而唐帝国却坐拥河内、河南、山东以及江淮等天下最富有的地区,其经济实力是安禄山的十倍二十倍,安禄山拿什么去啃下唐帝国呢?

任何战略必然有利有弊,决策者必须要在利弊之间反复权衡与取舍。安禄山实战采用的,沿太行山东麓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迅速南下,从延津方向(当时的灵昌)渡过黄河,占领开封(陈留),溯黄河西进,攻占洛阳的这条路线,固然有将面临山西方向无止境的骚扰的重大缺陷,但是其快速,机动性则远远高于前面以山西为主的战略。更重要的是,采用实战的河北河南为进军方向的战略,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帝国经济最发达的河北河南,还能彻底切断帝国赖以生存的漕运补给线。

所以,山西作主攻的战略,类似于下棋里堂堂正正,互相摆好阵势的打法,安禄山的筹码明显偏少,很容易被耗光。而实战的叛军战略则类似于互破,大家都在对方空里,对方基地里大开杀戒,死命骚扰,都不管后方基地,一通乱战!你唐帝国固然可以从山西不断切断我的补给,打击我的后勤,可是我一旦控制了黄河一线(这相对很容易做到),也同样彻底切断了你的补给,大家互相大乱战,就由比谁的家底更丰厚,变成比谁更烂,比谁更扛不住。

到底是比谁家底更丰厚好,还是比谁更烂更符合安禄山的实际情况呢?我们实在很难得出一个标准答案。只能说,从双方的地盘和经济实力对比的角度来看,似乎这个互破的战略,对于安禄山来说机会要多很多。

最终,安禄山采用了沿平原南下黄河,西进侵夺唐帝国两京的进军路线,做了以下部署:

以范阳节度副使贾循率领一部分军队防守河北(范阳),确保后方老巢的安全;

以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率领一部分军队防守辽宁(平卢),确保东北另一个老巢的安全;

以别将高秀岩防守大同,以颜真卿领三千五百静塞军防守山东黄河沿岸一线;

以李钦凑领五千人防守井陉东出口土门,颜杲卿防守常山,这两股部队一前一后,控制、迟滞和抵御从太原方向东出井陉的唐军。

其余所有步骑,大约有十万精兵强将,由安禄山亲自率领,倾巢而出,渔阳肇鼓,动地而来,南下直奔黄河!

接下来的唐帝国这边呢?

安禄山11月9号起兵,皇帝是15号才得到安禄山起兵的消息,问题是这消息实在太过重大,一旦帝国做出反应,必将是惊天动地的一波紧急军事调遣。在古代落后的通讯系统下,这么重大的消息,皇帝实在难以相信,同时在不了解安禄山具体进军路线的前提下,帝国也实在不知道该如何部署自己的部队。唐明皇大约用了三四天用尽各种方法收集情报,直到18、19号左右,才能彻底确定安禄山反叛的确切消息,也大约知道了叛军此时已经逼近黄河岸边。

可以想像此时的帝国中枢是何等的震动,大约所有帝国高层人员都会彻夜参与皇帝召开的紧急军事会议,探讨当下该如何抵御叛军咄咄逼人的进攻。

唐帝国此时最方便集结的战斗部队,当然是驻守首都的禁军,可问题是,玄宗时期,既是帝国对外赫赫武功全盛的时候,也是帝国历史上最外重内轻的时期,皇帝为了边境战争,将所有的精锐都分布在帝国的边疆,帝国为了首都政治的稳定,对于中央禁军早就放弃了经营。

此时的首都有飞骑、弓广骑和驻扎京城的边兵大约5万左右,问题是这些部队常年不经战事,已经完全沦为仪仗队,战斗力非常低,不足以作为抵御叛军的主力。

因此,帝国此时可以倚赖的主要正规军,集中在青海(河西)、甘肃(陇右)和内蒙河套(朔方)三个军区,这三个军区共有军队23万多,战马5万4千。当然,边军还有沉重的守边重任,尤其是河西和陇右军区,面对的吐蕃是一个早已农耕定居的强敌,他们在帝国西北反复的与帝国争夺着一个个的城池。因此,帝国不想面临叛军还没消灭,后面吐蕃人又打上门来的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实际抽调的兵力大约也就十多万。

现在,我们很自然的就能想到帝国的战略思路,我的部队都在遥远的西北,各支部队火速奔赴首都整顿集结,再奔赴前线,还要搭建临时的统一的军事指挥班底,都是需要时间的,怎么也得一个月后,才能形成战斗力。但是安禄山的部队,尤其是其精锐骑兵部队,一个月的时间,足以打进潼关甚至达到长安城了。因此,帝国此刻最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帝国需要在河南前线,立即组织临时防御,节节抵御,尽量的迟滞、延缓叛军的进攻,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自西北源源不断的精兵一旦得以奔赴前线,就足以与叛军抗衡。

同时,河南的临时防线很有可能无法抵抗叛军精锐主力,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帝国的生命线——漕运线路将被切断,帝国的补给将面临巨大困难,也就意味着帝国一旦与叛军持久作战,必然陷入不利,帝国必须要反击。自然的,帝国的眼光就会瞄向山西方向,帝国必须要通过山西战场,出敌侧后,反击叛军,从而为正面战场尽快击溃敌军,恢复帝国的漕运生命线提供最大的支持。

因此,一条河南战场节节抵御,西北主力火速回防,山西战场迅猛反击的战略思路就被立即提出来并贯彻实施,基于此,帝国采取了以下战略部署:

一、 增设河南军区,以张介然为军区司令(节度使),镇守开封(陈留)。同时以封常清接任安禄山的范阳平卢节度使,火速前往洛阳,临时募兵固守洛阳,以高仙芝、边令诚为统帅与监军,率领京城的5万“仪仗队”,火速驰援三门峡(陕郡)。

这样,帝国一共组织了三道防线,期冀每道防线可以迟滞叛军约十天的时间,从而让帝国得到一个月的喘息,确保帝国主力得以火速集结到前线。

二、 罢免安思顺朔方节度使,以郭子仪为新的朔方节度使,火速东进以夺取大同;以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太守,固守太原,以程千里为长治分军区司令(潞州太守),就地募兵固守潞州。

帝国在山西三箭齐发,期冀以一到二个月的时间,肃清安禄山在山西的余部,为接下来

反击河北做准备

三、 令河西和陇右各地军镇,除了城堡守卫部队,所有机动部队火速向长安方向集结,20日内必须抵达长安,同时,皇帝甚至下诏要御驾亲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