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礼物送什么才算是真爱?这件事得问问心理学家
有人问:女生在什么日子,最希望得到礼物?
一个讨巧而出人意表的回答是:每一天。
除非是家资亿万,送钻戒眼睛不带眨的主儿才能有这个手笔。普通人还是当段子听听就好。
其实送给心上人礼物,一年之中需要严防死守的日子不多,而随着国潮复兴、传统回归,这些年被越来越多提起、已然反超于情人节之上的七夕,是除TA生日外,最合适不过的日子。
七夕送礼不同于其他时节,其主旨相当明确:传达爱意,增进感情。在过去,揣测收礼一方心思、送礼送到点子上,是人家才有的本事。
然而,现在得益于网络发达,送TA一份礼物已经转化为电商平台上比价下单的易事。
如果人心真如电商和自媒体所热捧、推广、营销文案所宣称的那样简明易懂,那恋爱就沦为一笔经济账了。
显然,爱如果能用钱买到,那它就失去了最后一份纯净。七夕送礼物,从来就是一件技术活。
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处处是雷区
有学者认为,礼仪的起源是来自于礼物的馈赠。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交往说”——为表达人类原始社交活动的诚恳、无猜忌,在诸如部落之间通婚、互市之时常有礼品交换。
在原始氏族部落中的通婚已存在礼聘和婚礼的萌芽,因而礼物也成为尊敬和爱慕等情绪的实体化存在。
寄托情感,以物言情,馈赠礼物是一种内涵十分丰富深刻的高雅活动。
但礼物的付出是为了强化交往纽带,使二人情感更为笃厚。
但送礼的付出和收获往往不成正比,在这方面,即便是人际交往的专家,也不敢拍着胸脯担保每一次的送礼都是成功的。
就连网上言之凿凿的“攻略”和“秘籍”,也早已被更为严密的“恋爱导师”们一一破解。
照猫画虎,很可能在事后沦为谈资——尤其是七夕佳节,在这个充满成双成对意味的特殊时节送礼,要硬着头皮趟过的雷区实在太多了。
最青涩的校园礼物是什么?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玩具熊,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带出品、足有一人高的玩偶,可当抱枕,可供腰靠,放在客厅沙发或是卧室一角都极为显眼。
丢吧,舍不得,毕竟所费不赀;不扔吧,洗衣机都塞不下,表面脏了、纤维发黄变色,实在难以打整。
这个礼物过时的原因在于:它送出的时间节点往往是郎已有情、妾尚未有意的微妙时刻。
送礼的一方掏干了小半个月的伙食费,结果只是给对方丢了一枚不知该如何处置的未爆弹。
当然,还有送牛角梳的——甚至还是受害者亲手去某个加工厂拣选原料打磨的,费时费力,成品很可能不如市售货色。
这份礼物毕竟凝结了送礼方的一般劳动,其传递心意的作用还是有的,只是效果仍然不佳。
早年间十分流行的精品店,则为当年的我们提供了无限可能:十几块钱买到的小摆件,刻上一段座右铭,也许就是小学或初中毕业时临别赠言的最佳选择。
只是这段青葱岁月已经远去,现在也只能遗情想象、顾望怀愁了。
送饰品、手表、包包、彩妆、香水?这里面的坑更密集。价位、款式、材质、打理难度、售后……这些玩意,本主自己买都嫌麻烦,旁人的眼光能挑出令本主满意的一款吗?
究竟什么才是不会出错的选择?
送礼的诀窍,知易行难
在心理学上一般认为,人是否会喜欢自己所收到的礼物基于以下两点:价格和需求(礼物能够派上用场)。
价格是很重要的一个维度,这也就证明了为何一些富家子弟追女性总甘愿一掷千金——银弹攻势总是有用。买包、买表不必选款式,挑贵的买就完事了。
当然,确定一件礼物是否合适,不能不看价格,也不能只看价格——例如,对于乔迁之喜的小家庭,送一台空气炸锅或高档电饭煲就很实用,早年间也有送暖水瓶和枕头的。
也就是说,经久耐用、常常触及的礼品能让人在操持、拿捏之时更多地记起你来,并不自觉地将物品的坚固可靠与你的人品联系在一起。
道理是一致的,实用才是王道。从这个角度上讲,摸清楚对方的喜好,或者近期在工作学习上遇到的瓶颈就很有用了。
前两天,一则购物咨询引发热议,有一件DARKER (达克)乒乓球拍市售价达几乎达到2万元,采用芳基纤维和碳纤维编织出强力的AC纤维层,包裹以纯正日本桧木。这件礼物既靠得上价格维度,又靠得上实用维度,但你所心仪的那个TA如果对乒乓球无感,那也不成。
当然,做到这两点虽然关键,但还有一记杀招千万别忘了,送之前一定半点口风都不要透露。
一旦给出了某种预期(expectation),则意味着送礼方陷入了被动。
如果最终所得不及预期,将会诱发收礼一方的心理落差。
认知失调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会使赠答过程无比尴尬。
从这方面讲,送TA的那件礼物不是太难以抉择了吗?
其实不然。礼物是一件抓起来没有四两、放下去却有千斤的玄妙物事,我们看待它的目光不能太局限。
礼物也分为物质型(Material)和体验型(Experiential)两类。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具有融合色彩的新奇构想。
例如地质方面的硕博士或珠宝行业的从业者,可以带着TA开始一场奇妙的矿物结晶之旅,自己动手,就能在时间的沉淀之下获得湛蓝透亮的硫酸铜结晶;
带有古风雕饰、留白部分可供后期自行镌刻书写的木质书签,流苏可以是自己亲手编织的;
逛遍了城市里所有的书店和二手书摊,淘换来的一份孤本,对于文学系的TA有更为深刻的记忆;
又或者是一场需要跨城市去欣赏的中外邮票大展,从头到尾打点行程……
把价格和实用都顾及到,并且给予对方从未有过的童话般的体验。这种礼物,才算是送到了心上。
互惠原则:赠礼的底层逻辑
也许有时候你会遇到如下情景:相识已经有一段时间的TA对你说,这次情人节/七夕不想你费心准备礼物,两人在一起度过那段时光,一起散步吃饭就好了。
这份心意令人感动,但礼物该送还得送。
正如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所指出的那样,互惠原则(reciprocation)是人际交往中应当遵循的隐藏律令,物质或情绪上的交换与相互扶持,为亲密依恋关系奠定了基础。
从理性人角度出发,从事某种活动自然是为了从中获益,或者是物质回报,或者是情感回报。
送礼也是如此,通过频繁的交换、酬谢、赠答活动,便更容易建立互惠义务,在恋爱中处于均势的双方,交换关系越可能达成稳定均衡的局面。
礼物的流动如今也有另一层意思,它是用于纪念某一阶段,带有仪式性色彩。因而,在特定的时间段所赠送的礼物,也就有了更为直接的指向性。
这是七夕之礼为何能缩短男女心灵距离的原因。有赖于国学思潮为七夕增益了许多文化内涵,在这种必要场合下一显身手,也正好成为展示“文韬武略”的最佳时机。
抛开冷冰冰的理性剖析,其实从生活常识上讲,这种平等尊重的恋爱关系才是我们应当追寻的——一味妄图通过送礼维系情感,大都沦为了癞皮狗。
大巧不工,最能增进感情的礼物,必然是真情实感的外溢和具象化。通过技术挑选而出的礼品,可以暂时保驾护航,却不能代替心灵上的交融。
化用《三体》中的一句话就是:给岁月以爱情,而不是给爱情以岁月。
[1] 张晓颖,孙丽岩,王昭 等.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爱情观对恋爱主观感受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
[2] 刘佳,李朝旭. 民间概念研究——中国人“送礼”的内隐结构初探[J]. 心理研究,2010.
[3] 顾伟列. 村民交际中的人情伦理与互惠原则——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4] 王云飞,陈娜. 互联网时代礼物的社会功能演变对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