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涂:榜样的力量
我的散文《那把犁头》发表了,收到样刊(报),决定与孩子们捉一次迷藏。
第二天,我将《那把犁头》打印数份,分发给各小组,要求孩子们小组内阅读。顺势,我提出了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2、哪些句子令你感动?
3、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孩子们带着我交待的问题读得十分认真,其中,有几位同学问:“张老师,这是谁写的文章?”我说:“这是一位作家的文章,感动了我,所以,我想让你们也读一读。”于是,他们读得更加认真。
接下来,我问道:“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1:这篇文章的中心是想表达一种乡愁吧!
生2:这篇文章既表达父亲对农村生活的留恋,又传达出作者的乡愁。
师:很好!看来你们读得十分认真,读懂了这篇文章。
那么,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呢?
生3:感动我的句子很多,比如:“犁头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着泪,回忆它辛苦的一生。可以说,看到了那把犁头,就好像看到了父亲劳作的身影……”
生4:“它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日子。”
……
师:很好,同学们,你们找出了这篇文章最感人的句子。其实,这篇文章语文朴实,但,细细读,我们可以发现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乡愁。作者借儿时在农村生活时所见的一种物象来寄托情感,处处暗含父亲与犁头的深情,这种深情正是父亲一生劳作的写照,又从侧面烘托出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那么,谁读懂了文章最后一句话?
全班同学一阵沉默。(我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孩子们对父亲这种情感的理解无法深入理解。)于是,我引导孩子们理解,“同学们,在农村生活就要靠双手到田间地里播种,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用犁头播种的人。而今,父亲年老了,离开了耕种几十年的田地,犁头自然无用武之地了,父亲很怀念他与犁头相伴的一生,所以,每当农忙时,父亲肯定会想起那把躺在墙角的犁头。
孩子们恍然大悟,继续大声地朗读。听着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读自己的文章,我体味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欣慰。望着窗外,我又看到了父亲正在雨中扶着犁头犁田的样子。
下课后,我将载有《那把犁头》的样刊分发给各小组,什么话也没有说。带着一种被唤醒的情感走出了教室。而后,我的脑子里满是父亲劳作的身影。
第三天,我刚走进教室,有几位同学围着我,说:“张老师,你昨天给我们分享的文章就是你的大作吧!”我笑着说:“你们没有看报纸啊?”他们点点头,说:“知道啦!”扮着鬼脸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
没过几天,有位学生家长给我留言:“张老师,你在孩子们心中是好样的。昨天晚上,我家闰女还在百度里搜有没有张盼这个人的名字。她想搜诗人张盼。把我搞得哭笑不得。”多么可爱的小孩子啊!当她真的搜出了我的文章,该是多么欣喜,多么认真地读啊!我无法想象当她没有搜到理想的结果时,该是多么失望啊!
教育,离不开潜移默化的力量,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
(盼哥馨语:闲来涂鸦聊生活,半杯清茶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