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与中国的故事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大锤说史” 

感谢各位读者老爷的一路支持!虽然

名字不“BT”了,但是内容依旧“BT”!

今天是圣诞前夜,大锤就讲一点圣诞节与中国之间发生的故事,给列位的圣诞前夜狂欢助点兴。

圣诞节,英语称为Christmas,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具有较强的基督教背景,所谓现代基督教主要由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等组成,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建、利玛窦来华,开启近代天主教在中国内陆的传播。1807年,新教马礼逊也来华传教,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圣诞节等带有基督教宗教色彩的节日也开始进入中国。圣诞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年故事,就此开始。

利玛窦肖像

“圣诞节”在中国早已有之,并不是现代圣诞节的意思

与基督教这种外来宗教不同,圣诞节其实是个中国传统名词。在基督教的耶稣生日作为圣诞节传入中国之前,就已存在了上千年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提到过圣诞节,曾为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作序,内中有云:“采天长为名,将传之无穷,纪圣诞之节也。”

中国古代的圣诞节,实际指的就是“圣旦”,也就是皇帝的生日。从唐代开始,皇帝生日成为了正式的圣诞节。

到了宋朝,不仅中原汉王朝开始把圣诞节作为每年皇帝生日来纪念,北边的契丹辽王朝也开始了相应的节日纪念活动。等到了明代,不仅皇帝的生日是圣诞,皇帝媳妇皇后的生日、皇帝母亲皇太后的生日也都成了圣诞节的组成部分。到了清代,《大清会典》对皇帝皇后等人的圣诞日期和庆祝规格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清人画颙琰万寿图像轴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推动之下,圣诞节在民间也相应的实现了普及化——各种神、仙、佛、菩萨的生日都可以是“圣诞”,从如来佛到观世音,从吕洞宾到各色神仙,生日都算圣诞。《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也说过给大仙“遮天大王”做圣诞。

即使在西方基督教的圣诞节已经正式出现的中国近代,圣诞节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孔子生日。鲁迅在《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中写道:“今年圣诞,尤为热闹,文人雅士,则在陶园雅集,即席挥毫,表示国粹。”

起初圣诞节在中国叫“外国冬至”,它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

伴随着半半封建社会的加剧,以上种种古代流传下来的“圣诞”思绪在近代中国日趋式微,而西方基督教意义上的耶稣生日则逐渐拥有了“圣诞节”这个名字,只不过,100多年前的西式圣诞节,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它还不叫圣诞节,它的第一个中国名字是“外国冬至”

1872年12月24日,上海《申报》第一次提到了12月25日是“耶稣诞日”。第二年开始,《申报》正式称呼圣诞节这一天为“西洋冬至”,与之一起中国化的还有西方的1月1日新年,当时的中国人将西方人12月31日晚上的跨年活动称为“西人除夕”

清末圣诞贺卡

之所以西洋人的圣诞节在中国被大家视为“外国冬至”,就是因为冬至这一天在中国传统中也是一个节日,这一天大家要放假、休息和娱乐游戏,这与中国人观察外国人过圣诞节的活动有相似性,而且这一天离圣诞节又很近,于是西洋圣诞节在中国就成了“外国冬至”。

民国金蝶饭店圣诞节广告

基督教的背景赋予了圣诞节很大宗教特征,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即使传入了中国,圣诞节也只是在驻中国的外国官员或传教士的小圈子流行,并未被中国人所接收。不过随着传教士的活动日益广泛,加入基督教的中国教民日益增多,华人参加过圣诞节的活动才开始增多,而作为最大的城市上海,接受西方圣诞节的速度就更快了。

维也纳跳舞厅圣诞舞会广告

文献记载,1892年的上海“圣诞节”,已经成为当时外国租界各行业普遍参加的、“比中国新年更繁盛”的节日。1909年《申报》报道上海的圣诞节时这样描述:“中国冬至那天,马车络绎前赴张园者不知凡几。西国冬至,马车络绎前赴张园者又不知凡几。中国人真不肯辜负良辰佳节哉!”当时的上海张园是著名的公众游乐场所,在申报的报道中,大家无论是过中国冬至节还是外国冬至节(圣诞节)都蜂拥前往张园游乐过节。

张园中的大型游乐设施“过山车”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80年前就已出现对圣诞节商业化的批判,以及对中国文化势微的担忧

起初,圣诞节在中国是一个具有很强宗教背景的“洋节”,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往往充斥一些宗教仪式和训诫。不过这种宗教仪轨的节日在逐渐让一些中国人接受的同时,也逐渐在从宗教化向世俗化过渡。1915年,上海某教堂首次在圣诞节同乐会上安排了魔术和滑稽表演,另外还有茶点供应。从此圣诞节在中国的宗教属性日益为世俗的娱乐属性所取代。

又过了十年,圣诞节在中国已经非常商业化了。说白了就是趁着这一天拼命卖东西给中产阶级,也就是说,不是今天我们才看到圣诞节成了商家的促销节,80年前人们就这么干了。1934年,上海庆祝圣诞节的重要内容就是商家拼命出售各种“圣诞商品”,而且还出动人员扮演圣诞老人来推销商品,报纸广告整版都是消费品广告,“圣诞老人说,最高尚最经济的(外国)冬至礼品就是XX牌产品”这类雷人的广告语也出现了,各大餐馆纷纷推出圣诞大餐,舞厅则宣布在圣诞节通宵营业。当时不少媒体都说,在中国,西方的圣诞节实际成了“冬季狂欢节”

虽然这些圣诞节活动往往集中在极少数的沿海大城市,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今天一到圣诞节就看到有人担忧洋节强盛,本土文化药丸,其实80年前这种担忧就出现了

民国时期,黄浚在1930年代撰文指出,当时的上海少年对中国冬至是古代重大节日这一点,已经不太清楚了,而每逢圣诞节,上海少年们就十分开心并借此娱乐,黄浚对此表示忧虑。(顺带说一句,这位黄浚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因出卖关键战争情报给日本,而被以汉奸罪被国民政府处决。)1934年,当时国民政府大张旗鼓纪念农历8月27日的孔子诞辰,规模很难与同年城市圣诞节狂欢的阵势相提并论,被当时人称为“孔子战不过耶稣”。

民国祭孔场景

当时的历史学家黄贯因指出:“回忆童年,一说圣诞二字,人人皆知在旧历八月二十七日,今天外国本位文化步步进逼,土圣人竟为洋圣人所打倒。”对此,同时代的古文字学家吴承仕也发现了这一现象,他认为,不少国人不记孔子圣诞而欢度圣诞节,部分原因是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而导致的半意识形态。

热门推荐

八一八滑雪运动的发展史

从江歌案看日本死刑那些事

南京大屠杀纪念:为真相而战斗的80年风雨路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