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画”到“数学化”——《豆豆在哪儿》教学实录与评析

(非常感谢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员齐胜利老师对“数学画”教学的指导和鼓励!)

【课前思考

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不久,懵懵懂懂会数几个数,但数学意识与数学认知仅仅停留在生活层面上,怎样发展学生的数感,促进数学意识的觉醒,需要结合他们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儿童天生就是画家,他们生来就喜欢涂涂、画画,那些看似随意的涂鸦,不仅仅是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儿童表征,更是他们认知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脚手架”。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试图借助“数学画”手段,帮助低年级儿童学习数学,发展数感,有效地解决现阶段儿童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化”的落脚点。

【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根据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配套《练习与测试》P19第5题改编。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画“数学画”,帮助理清思路,解决问题(数形结合);

2、通过课堂展示、交流和评价,学生在“说自己思路”、“赏他人思路”过程中汲取、反思、提升思维品质,学会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逐渐学会简洁、有序地思考问题;

3、尊重学生思维的个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数学眼光。

教学重点:利用形象直观的数学画帮助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展示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力和交流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教学难点:学生思维的开发与提升。

教学准备:实物展台,自制ppt课件,磁钉若干。每生作业纸3张,图画笔1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咱们第一次见面,认识我吗?我来自安徽省合肥市,姓陈(指PPT上文字),你们可以叫我……?

生:陈老师!

师:谢谢!陈老师也想认识你们,怎么样?谁来自我介绍?

生1:我是天长小学一(6)班的张**,我七岁了,我最爱吃冰淇淋、面条、棒棒糖,我最喜欢看书、画画、写书法。

师:看来你的爱好还挺多的!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心情怎样?

生1:心情很好!

师:老师心情也很好。这位小帅哥,请。

生2:大家好!我是天长小学一(6)班的曹**,我喜欢唱歌、跳舞、画画,还有写毛笔字,我最喜欢吃棒棒糖、冰淇淋和面条。

师:你也喜欢冰淇淋?看来大家有共同爱好。陈老师想尽快认识大家,这样吧,你们课桌上有三张作业纸,请在每张纸的角落里写上你的大名,我走过去一看,就知道你是谁啦!动作快的都是班里最热情的,想早点跟我交朋友呢!……我喜欢你们认真书写的态度……刚才你们面前的只是普通的白纸,你的名字一旦落款,它就不再普通了,将成为你的作品。

师:豆豆和你们一样也是一年级学生,他非常喜欢玩儿,正和几个小朋友玩游戏呢!不过玩着玩着就玩出数学问题来了——(板书:豆豆在哪儿?)

【评析】: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认知能力弱,再加上陌生老师上课,课前交流就变得非常重要,即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学情,如哪些孩子语言表达强一些,哪些孩子思维灵活一些……,虽然,了解到的学情只是大概情况,但也为教师后续开展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围绕问题,组织探究

(一)基础问题

15个小朋友排成一行唱歌,从左往右数,豆豆是第7个;从右往左数,豆豆是第(   )个 。

1.说一说

1)师:会读吗?请个代表读一读。

生1读题。

师:读懂这个问题了吗?你读到了什么?

生2:我读到了:从右往左数,豆豆是第7个。

师:那是从左往右数,咱再来一遍好吗?看清了再读。

生2:从左往右数,豆豆是第7个。

师:还读到了什么?

生3:从右往左数,豆豆是第几个?

师:这是问题,还有吗?

生4:有15个小朋友排成一行唱歌。

2)师:对于这个问题你想怎么解决呢?用什么方法解决?互相说一说。

生1:我是用减法,从15里减。

师:他的方法是算一算。

生2:拿一张草稿纸,用图形来表示人,再数一数。

师:也就是说,你想借助画图帮助自己。还有吗?

生3:分解15.

师:用数的组成来想。你呢?

生4:还有用加法想。

师:我知道了,也是算。你们各自有不同的方法,有的说画一画可能会帮助我,有的说算一算,有的说我用数的组成想一想。

2.试一试

师:接下来就用你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完成你的第一幅作品哦!(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师巡辅,了解情况,选取典型作品)

【评析】:考虑到一年级孩子理解能力上的差异,出示问题后并没有马上让学生独立去思考,而是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读题-说题-想题活动,目的是帮助和引导所有学生都能进入到思考序列之中。这不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尊重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

3.议一议

师:小眼睛看这里!这儿有几件作品我们来看一看。

图1

1)出示第一幅,师:张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找到豆豆的?

张:我是用分解的。

师:噢?(指图画)那这些是什么呢?

张:这是画了15个小人,然后标数字,再找出哪一个是豆豆。

师:你能上来边指边说吗?

张(上台):刚才题目也说了,豆豆是从左往右第7个(指第一行中豆豆)。从右往左豆豆是第8个(指第二行中豆豆)。

师:噢?其他同学有意见吗?找一位同学。(张指生1)

生1:我的意见是,豆豆也算一个人啊,也占一个位置,所以他是9。

师:也就是从右往左数,豆豆排在……?

生1:第9个!

师:有两个不同答案啦!同学们,你们看着这幅画,有什么意见吗?

生2:她可能1、2、3、4、5、6、7,豆豆已经算是7号了,然后左边她就没再算豆豆了。

师:能清楚地看出豆豆是右起第几个吗?怎么看出来的?

生3(上台边指边数):(右起)1、2、3、4、5、6、7、8、9,豆豆在从右往左数第9个。

图2

2)出示第二幅,师:金同学,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画的吗?

金(上台边指边说):我是这样想的,题目告诉我是第7个,然后继续往下,到15个的时候再返回来数,写上1、2、3、4、5、6、7、8、9,就知道他是第9个。

图3

3)对比出示两幅作品,师:我们比较一下两幅作品,有什么想说的?

生4:张**的太复杂了,金**的特别简单,就画个圆,一笔就画成,特别快!

生5:我觉得张**为什么要画两个(行)呢?金**在下面画数字比较好,而且用两个(行)做记号,确实挺不错的!

生6:我觉得不一定要用人来表示豆豆,可以用简单图形来表示豆豆。

师:这样用图形表示豆豆有什么好处呢?请重复一遍,我要记下来,我觉得你说的这个挺重要的。(板书:简洁)

生6:不一定要用人表示,可以用那些简单的图形;豆豆可以换个图形,或者给他涂黑。

师:她说的你们听明白了吗?赞同吗?

生:赞同!

师:不一定要画小人呀,画个圆圈能代表人吗?除了圆圈,还有的同学用别的图形吗?

生7:用五角星!

生8:三角形。

……

师:刚才的同学说了,用这样的图形有什么好处?

生:简单,画起来也方便。

图4

4)出示第三幅,对比第二、三幅作品,师:同样是图形表示,许**的作品与金**的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生1:许**的有点没对齐,有点看不清楚。

师:有点看不清?那上面那幅就清楚了吗?什么在起作用?不同在哪里呢?

生2:许**的三角形没画好,也没对齐。

师:看来许同学以后要画规范、工整一些。

生3:许**的没标数字,金**的标了数字。

师:标数字有什么好处?

生4:可以让人看得更清楚。

师:哎!更清楚!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关键词,要不要记下来?我还看到有的同学还标了箭头等其他符号,都可以让人看得更清楚。(板书:清楚)

图5

5)出示第四幅,与第二幅对比,师:还有一幅作品,先看一看。这是用算的方法,刚才的都是用画图。请张同学介绍一下!

张:我是这样想的,15-7=8,刚才看那幅图,有个15,还有个7,那就是15-7=8。

师:也就是说,你在列算式的时候头脑里也是有图画的?哦,那你告诉大家,这15是什么意思呢?

张:15是有15个人。

师:7是什么呢?

张:……

师:谁还记得那个问题,帮帮她!

生1:豆豆排在从左往右数第7个。

师:15-7算的是什么?

张:15-7=8算的是另一部分的人。

师:这里有画儿,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张上台指出8是豆豆右边的8个人)

师:你能回答问题吗?豆豆排在从右往左数第几个?

张:第8个。

师:这是你算的。再看着图,从右往左数豆豆排在哪儿?

张(看图):第……9个!

师:为什么又第9个了?你刚才不是说第8个吗?

张:因为他从右往左数是第9个。

师:谁还想说一说?

生2(上台指着说):那(8)是豆豆后边的人,豆豆在第9个。

师:借助图画能更清楚看出豆豆在第9个。这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它们有没有关系?

生3:一个是用算的方法,一个是用画的方法。

生4:画的方法更清楚更简单。如果在做题时只用算的方法,就会得到8,就错了,就只能得良好啦!

师:那是不是算的方法一点道理都没有?我们可不可以再加道算式?

生5:15-7+1=9

师:是呀!我们只要再把豆豆加上就可以得到优秀啦!

图6

6)出示第五幅,师:看来呀,画一画、算一算都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还可以把它们结合起来!请郭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郭:7是(左起)第7个是豆豆,看图知道豆豆在(右起)第9个,它们加起来,因为豆豆算了两次,所以还要减1,就是一共有15人。

师:画法可以不一样,算法也可以不一样。

【评析】:

真正的学习源于内驱力的唤醒,点燃儿童学习的热情,引领儿童思维有序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为此,课堂紧扣“因学施教”,在学生充分思考基础上,借助5幅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由“数学画”走向“数学化”。选择的学生作品看似随意,实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是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的两条明暗线选择的。

明线——作品的有序简化。学生的“数学画”由具象表达走向图式呈现,由第一幅模拟人的图案到几何图形表征,再到算式表征,现象中非数学本质属性在淡化,数学本质属性在逐步增强。

暗线——“数学化”的进程。不论是学生作品展示的顺序,还是学生认识的发展进程,都能看出“横向数学化”动态过程,这条“数学化”的暗线紧扣数学本质,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了数学学习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习目标,引领儿童由具象认知走向抽象的思考。

(二)变式问题

师:你们真了不起,借助数学画轻松愉快地解决了豆豆在哪儿的问题,故事到这儿似乎该结束了?猜对了,故事并没有结束,怎么回事呢?原来,豆豆是个聪明又调皮的小男孩,瞧!他又玩起了新花样,又给我们出了个问题——

出示问题2: 15个小朋友排成一排,豆豆排在阳阳左边,他们之间隔了5个人,阳阳排在右起第6个,豆豆排在左起第(  )。

1.画一画

师:会读吗?

生1读题。

师:这个问题与刚才的相比怎么样?

生2:这个问题比刚才的问题稍微要难一点。

生3:难度翻倍了。

生4:我觉得难度翻了30倍!

师:那你准备怎么解决它?

生5:画图。

生6:写算式。

师:光写算式吗?也可以。那能不能画一画再算一算呢?那我们就开始创作我们的第二幅作品了,在画一画、算一算中努力找到答案!

(生创作师巡辅)

2.说一说

师:小眼睛再次回到我们的讲台,请放下作品,有的是半成品,以后的创作空间更大,有的已经完成了。不管是哪种情况,请你坐端正,我们来看一看——

图7

1)出示作品1,师:请应**同学介绍一下!

应(上台边指边说):我是这样想的,总数是15,所以先填(写)15;这个5呢,是豆豆和阳阳之间的……

师适时添画(图中橘红字)。

应:4是阳阳后面的4个。

师:题目说阳阳在右起第6个,我们来数一数(添画)。

应:哦!错了!

师:没关系,可以进行二次创作。

图8

2)出示作品2,师:掌声有请叶**同学!

叶:首先,从这个圆(指左边第一个)到这个圆(指右边第一个)一共是15个。

师添画。

叶:然后,因为阳阳是从这边(指右边)到这里(指阳阳三角形)第6个,所以这里(指从阳阳到右边最后一个)一共是6个。豆豆和阳阳之间有5个。然后,假设豆豆在这里,这边的(指左边第一个到豆豆)还不知道。那么,5+6=11,然后总数是15,15减去这里的11个(指从豆豆到右边最后一个),就是豆豆这里的位置第4个。

师:有没有问题?都听明白啦?那陈老师有问题,我明明看你这里(指从阳阳到右边最后)画了4个(三角形、2个点、圆),怎么是6个呢?

叶:中间我省略掉了。

师:哦!这样有什么好处 ?会不会被别人误解成4个呢?

叶:因为这是省略掉了,还有标了6。

3)自主展示作品3,师:哪位同学也成功找到答案了?请你上来!

图9

傅:先画15个圆,阳阳在右起第6个,(从右边数起)1、2、3、4、5、6,这是阳阳(涂色)。然后,豆豆在阳阳左边,他们之间隔了5个,(指阳阳)往左数,1、2、3、4、5,后边一个涂上另一种颜色(是豆豆)。然后,在这边(从左边数起)1、2、3、4,(豆豆)在第4。

【评析】:

变式练习,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图示语言表达数学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到学生使用图示表征的水平。从作品2不难看出,学生已不满足于一个一个画图示表达事物,而是采用了更为简练的数形结合的方式,这即可以直观地表征位置,更直观呈现了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画“数学画”过程中实现了“数学化”思考,思维也得到了真正意义的发展。

三、归纳小结,建立模型

师:画着画着,算着算着,一节课快结束了,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生1:我们这节课是通过画图和写算式来找到豆豆在哪儿的。

师:今天的图,跟美术课上的图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今天我们画的是“数学画”。(板书:数学画)这是陈老师给这样的画起的名字,你知道为什么叫它们“数学画”吗?

生2:因为是跟数学有关的,是数学里面的知识,不是美术里面的知识。

师:嗯,是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还有想说的吗?

生3:美术里的图需要画小人,数学画不一样,就直接画圆圈,或者方形和其他等等简单的图形,比如说,正方形、三角形……

师:也就是更简洁、简单。

生3:还有更清楚!

生4:美术课是为了把它画得很好看,而数学课是要把它给计算出来。

师:数学画里有数字是吧?有了数字,就能看得更清楚、更有序。(板书:有序)这就是数学画的特点,那你们喜欢这样去解决问题吗?请最后一位同学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生5:因为图形画的会更简单。

师:嗯,更简单。我来请你的好朋友帮你说完整,好吗?

生6:我也觉得很简单,我还觉得很有趣。

师:以后遇到问题,我们也可以这样先画一画再算一算。

【评析】:

比较“数学画”与“美术画”的异同,表面上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画”自身独有的特点,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图示语言表征数学问题的认知方式,促进学生在回忆、比较中思维得到升华。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师:到这儿,豆豆的故事终于要告一段落了,但问题似乎还没有结束:(出示)27个小朋友排成一排,豆豆站在正中间。从左往右数,豆豆排在第(  );从右往左数,豆豆排在第(  )。

这是陈老师留给大家课后解决的问题。好,下课!

生1:老师,27没法平分啊!

师:想一想总有办法,带着这个问题,回家画一画也许会有发现。

【评析】:

教学的延伸不仅是学习本身的需要,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课后的拓展练习,即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图示语言深入理解与发展。学生在“画”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数学化”,数学思维也因此而得到发展。

附:板书设计:

图10

【教学评析】

小学阶段儿童数学学习处在水平数学化的发展阶段,这阶段的儿童数学学习需要现实表象的支撑才可以实现,解决具象现实与抽象数学之间的矛盾,一直小学数学教学永恒的主题。陈老师的“数学画”创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视角。

1.借促“思”

随手涂画是儿童的天性,怎样把儿童的心理需求运用到数学学习中去呢?陈老师创造性地把“数学”与“画”结合起来,构建了“数学画”课堂,引导学生在“画”中思考,在“画”中发现,在“画”中提升。

从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逐步提升。课始的随意“画”,“画”更接近具象的事物,且缺失相对统一的表征方式,更多体现了个体的直观视角,符合儿童的眼光;课中展示的画作,呈现出了“画”的不同水平,通过交流,“画”中具象成份越来越少,符号意识越来越强;课尾的“画”不仅简洁,而且数学味足,学生数学思考流淌在一幅一幅的画作之中。

2.因

儿童的“画”更多体现了个体对现实的反映,因而,当陈老师让孩子们画出“豆豆在哪儿”时,他们的着眼点在具体人物上,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只是在描画具体情境中得出结论。

如果仅仅让学生停留在随意“画”之上,数学课就没必要让学生“画”了,数学课的“画”落脚点在数学上,为此,陈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展示、交流、比较、分析,逐步让学生越画越简单,越画越规整,越画数学味越多。不仅“画”出“豆豆在哪儿”,更“画”出了数学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

3.

数学课上的“画”不是目的,是学习数学的一根拐杖、一座桥梁、一条路径,因而,陈老师课堂上,明线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画”的方式表征数学问题,暗线是引导学生思维凭借“画”达到“数学化”的目的。

根据儿童“水平数学化”思维特征,教师要为儿童数学思维发展搭建好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桥梁,而数学画即不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也不是抽象数学符号,是介于具体与抽象之间的思维工具,儿童借助这样的工具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就会变得更容易,更简单,数学学习中的“数学化”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