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秦韵73:汉唐宫廷交响乐老骥伏枥“万人迷”
国风秦韵73:汉唐宫廷交响乐老骥伏枥“万人迷”
2019年10月21日,农历九月廿三。深秋的西安,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二千年前的大汉长安和千年前的大唐长安,也都同样如此。不过,中外游客“历史寻源”的脚步,这时却更加显得从容淡定。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西安博物院举办的“长安古乐丝路非遗文旅音乐会”,便是面向世界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大课堂。在荐福寺方丈殿遗址的“乐寿堂”,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李铠博士一边亲自司鼓领奏,一边给观众讲解“汉唐宫廷交响乐”的文化知识。
这堂“高雅音乐会文化课”,以观众参与的“击鼓宣乐”开始,最后在“鸣钟止乐”声中结束。
李铠博士告诉大家,这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仪规。请现场年长者上台“击鼓三声”,既是尊老敬老的传统习俗,也是在荐福寺给大家“积德积福积寿”。
他说,当年的“汉唐官话”,就是关中的长安方言。因此,只有用最地道的陕西话宣告“鸣钟止乐”,才能体现出“梦回汉唐”的原汁原味。
现场领略了“汉唐官话”的国风秦韵,观众们依然感到意犹未尽。临走时,他们还要竞相“击鼓宣乐”,给自己留下“汉唐宫廷交响乐”高雅音乐会的美好记忆。
加拿大华裔女孩丁宇菲不远万里“梦回汉唐”,并且表示非常感谢长安古乐音乐家们的精彩演奏。
来自四川成都的小张说,她无意间到此打卡,却感受到了物超所值的文化体验,真是太棒了。希望每个来西安博物院的朋友都能听听长安古乐,祝愿古乐传承之路越走越好!
与此同时,络绎不绝的外国游客,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追寻“丝绸之路”的历史足音。在小雁塔脚下的广场上,吉林长春一群中学生的“研学游”活动,又激发了这些外国游客的强烈兴趣。
外国人在看中国,中国人在看外国人,西安人在看外国人看西安。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时空穿越两千年,“梦回汉唐”不知今夕是何年!
网闻博报在现场发现,这群吉林长春中学生的“研学游”活动,不仅引起了外国游客的关注,也引来了一大批中国游客的围观。这堂历史文化课的主讲人,是一位语言风趣的老导游。如果不仔细听讲,人们还以为他是在表演小品。
这位身板硬朗的老导游自我介绍说,他名叫陈严,今年已经75岁了。
他对这群东北的孩子们说,你们来到大秦帝国的故土,肯定会想到一位很厉害的老爷爷。他扫灭六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距,创建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三皇五帝,是中国“上五千年”功德盖世的人物。夏商周三代,都是“天子分封建藩”的“诸侯经济”,从天子到诸侯王公也都自称“孤家寡人”。废分封,设郡县,天下“大一统”了。三皇五帝去掉“三”和“五”,只留下皇帝两个字,这就是“朕”,就是秦始皇帝!
陈严接着说,自秦汉以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秦始皇是第一个“朕”,而“末代皇帝”溥仪便是最后一个“朕”。东北来的孩子们,应该都知道这最后一个“朕”。
他说,中国人都知道,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大的朝代就有周、秦、汉、唐。提起周朝,大家首先就会想到周文王、周武王和姜子牙。周朝的统治长达八百年,姜子牙居功甚伟。功成名就封王封侯,当年姜子牙的封地就是齐国。今天的山东人,都会因姜太公而自豪。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现在东北人也应该不会忘记这个“山东乡党”。
陈严调侃说,当年住在长安宫殿里的皇帝,比今天的克林顿还要“顿”,比今天的奥巴马还要“马”,比今天的特朗普还要“普”!
他告诉这些东北来的孩子们,自从汉朝开通了“丝绸之路”,长安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到了唐朝,长安就更是登峰造极。文明先进的中国人,历来把外族称为胡戎蛮夷。在大唐长安,中国人把“老外”都统统称为“胡人”。那时候,很多“胡人”在长安经商开酒店,就有了从事餐饮娱乐业的“胡姬酒肆”。因为语言风俗的差异,便有了“胡说八道”和“胡言乱语”的说法。
谈到西安博物院,陈严介绍说,这里曾经是隋唐两代皇太子的府邸,也是孕育“真龙天子”的风水宝地。隋炀帝杨广在登基以前,就曾居住于此。唐中宗李显在登基以前,也曾居住于此。今天大家到这里来“研学游”,当然不仅仅是为了亲耳聆听“雁塔晨钟”,而是要增加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争取成长为新时代的国家栋梁之才。
在这堂“研学游”的历史文化课上,陈严的讲解生动活泼妙语连珠,赢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
在西安博物院巧遇陈严,是一次令人惊喜的经历。
据了解,陈严现任西安黄河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是全国优秀导游员、陕西优秀导游员、西安十佳导游、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考官、西安旅游形象大使。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行业专家和享誉省内外的陕西名导。
他曾当过教师、主持人、司仪、公务员,“文革”时还当过文工团演员。他“半路出家”当导游,也是一次机缘巧合。在担任陕西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期间,陈严曾陪同国家体育总局官员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他的精彩讲解导致尾随队伍成群,旅游局稽查出面干涉时又规劝说:“你能把文物都讲活,的确有当导游的天才,何不办一份导游证,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我们陕西优秀的导游实在太缺了。”正是这善意的提示,燃起了他久久沉积的梦想,从此就改变了陈严的后半生。
能把陕西的风景文物讲活,除自身的经历和客观因素外,博览群书就是陈严的成功秘诀。有人说,“祖国山河美,全凭导游一张嘴。”面对世界各地的游客,导游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形象代表,被称为“民间大使”。陈严表示,“我没有把导游当成一种工作,而是把它看成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我热爱旅游业,导游工作就是我的生命”。
据介绍,陈严带团有个特点,人越带越多,队伍越带越大,绰号“万人迷”。而且人越多越来劲,队伍越大发挥的越好,被戏称为“人来疯”。他带团途中身上离不开三件东西。第一件:大喇叭(听他讲的人多);第二件:水杯(他讲得太多);第三件:药包(常年奋战在旅游第一线,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胆结石等职业病)。出于对旅游事业的挚爱,他常常带病上阵,时刻把游客利益放在第一位。他首倡的“惊喜服务”,就是要让游客能得到超值享受,只要是给游客的承诺,不管付出多少也要兑现。
在西安博物院,网闻博报恰巧见识了陈严“万人迷”的风采。“导游陈严”的视频,通过百度也很容易搜索到。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面向世界的陕西文化旅游事业,需要培养更多的“民间大使”。在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课堂上,也需要更多的“人来疯”。
今年已经75岁的陈严,今年已经68岁的李铠,都是老骥伏枥令人敬佩。他们薪火传承的希望,就寄托在参加“研学游”的青少年学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