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冢斜村
冢斜村——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在古城绍兴会稽山脉的南麓,中国香榧之乡绍兴县稽东镇境内,有一座叫做冢斜的古村,其四面环山,南临舜江,风景优美。
由于村落中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较多,且保存较为完整,历史文化积淀浓厚,在2010年12月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据《绍兴府志》云:“冢斜在会稽平水上三十余里,接嵊界,相传越国宫人多葬于此”。相传,舜妃和夏王朝开国元帝大禹王的“禹妃”及越国宫人多葬于此地,“冢”,坟墓,按冢者大也,“斜”,宫人之坟也。又有一种说法认为禹妃葬于古村斜后方,故冢斜村名由此而来。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冢斜是早期越国古都——嶕岘大城所在地;著名地理历史学家陈桥驿先生,根据冢斜的地理历史和风水走向,并根据《水经注》和《吴越春秋》的记载,曾论定,古时越国最早古都、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嶕岘大城就在冢斜。
冢斜的悠久人文历史必然蕴含着悠久的古建筑群。可谓是古建筑“活化石”。
古建筑有始建于唐贞元9年(公元793年)的“永兴公祠”;有始建于清乾隆庚辰年(公元1760年)“余氏宗祠”;有建于明、清的余氏老台门、高新屋、下新屋、上大院台门屋6座;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桥“永济桥”;有明、清官员来冢斜祭典舜妃、禹妃和永兴神的驿站“上道地轿屋”,有闻名全国的“冢斜古戏台”;有建于明末清初的“永济茶亭”和通往诸暨大、小西岭的山区邮道;有始建于清代的“下新屋古井”和大龙山麓的木瓜塘、刺菱塘和下塘湾塘等等。
蕴含中及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国难得的一处南方农村历史文化名村,对研究中国乡土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型制、环境特色以及传统文化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除了众多的古建筑群,冢斜古村还处在青山环抱,绿水萦绕之中。村北大龙山,古时称东岩,与秦望鹅鼻同发迹于仙霞,其山气势磅礴,葱郁圆润。村南轰溪山,山形酷似屏风,山势挺拔清秀,气魄宏伟壮观。大、小狗山和螺山,层峦叠嶂,郁郁葱葱。村东草山、狮子山,山体连绵,横亘村首。村西象山、门前山,群峰拱卫,高低错落。小舜江北溪宛似官带,从古村西北向村庄东北沿着象山、门前山和轰溪山之脚下绕村而过,溪水蜿蜒、流水潺潺。村前是一大片平坦的农田,呈现出一派美丽的田野风光。
竹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