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51-60)

转:金华的博客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这是说当你是一个主管,当你领导很多人的时候,作为主管,作为领导人,你应该如何来善待你的部属? 我们晓得要以德才能服众。从最简单的做一个主管、领导人物,应该如何?这里就讲“身贵端”。你的身体,从你的行为举止,你就要端正。这个“婢仆”,古时候都有丫鬟,我们说婢女;仆人有长工。这些丫鬟、长工我们就统称为婢仆。可是现在我们不用这样的名称,我们都称为部属,或者家里头的佣人。

如何对待他们?“身贵端”,首先作为一个领导人,作为主人的你,你的身体,你的言语,你的造作,就要端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你做得不端正,底下的人也会向你学习,你不端正,底下的人当然就不端正。所以不管是一个公司也好,一个团体也好,一家也好,这个主人、带头的,首先都要记得自己威仪一定要端正。如果你很轻浮、很轻率,你就没有办法以身作则,底下的人也没有办法树立好的行为,他们也没有办法建立良好的行为态度。所以怎样做一个主管? 怎样做一个领导人? 这里教我们,首先就是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

“虽贵端,慈而宽”。意思是说虽然你很端正,很严格,但是人不能太苛刻,你做主管的也要懂得体恤下属之人。《论语》里头有一句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也就是说做老板的、做主管的,你对底下的人,你要懂得礼貌,你要以礼来尊敬他。你能体恤他,你能关怀他,你能以礼相待,他就肯定会效忠于你,所以说“臣事君以忠”。因为他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切,肯定他就会很卖力地为你工作,他就会忠于他的职守来为你效劳。如果你待他很苛刻,非常的严厉,一点都不慈悲,犯一点小过,你就要很严格的处罚,这样底下的员工不服,将来都有可能给你捅很大的纰漏跟差错,这就得不偿失。

所以古人这样教诫我们,苛刻之人是最无福之人;就是你待人很刻薄的话,你就是一个没有福报的人。老板如果没有福报,这个公司就岌岌可危。所以待人要懂得“慈而宽”,这个慈就是要仁慈,要有仁慈之心、要有宽恕之心来对待下人。我们想想看,他今天会做这样比较卑微的工作,就是他们能力有不足的时候;有不足的时候,我们衡量他们智慧能力都略差一点,我们能同情他在这一方面有一点差,反应或者慢一点,作为主管的我们能洞察他们有这一方面的缺陷,我们应该好好的教育他们。不可以很严格很严厉,犯了一点小错,就很严格的处罚,这个都是很不对的,而且很不慈悲,很不道德。

你要做一个轻松的主管,要做一个有福的主管,要记得对底下人要以礼,要经常关心他们,体恤他们,肯定你的福报会源源不断。接下来讲如果你不是用慈悲,不是宽恕,不是用这样仁慈来对待你的属下,只有一条,你用势力来服众。

势服人,心不然。就是说你用权威、用势力、用钱财来控制他,他们不会服从你,只是表面服从你,因为有利害关系。我肯定现在听你的,是因为我要这一份薪水。但是他心里一定是骑马寻马,一旦有比较好的工作条件,他一定就会离开。所以不能用权势、用很严格的条件来令人服从于你,因为它的后遗症是彼此心里都会有反抗,一旦时机成熟,吃亏的是自己,吃亏的是老板。

理服人,方无言。如果你能让大家服从于你,是用理,用正理,用有道理的这个方式,来令众人服从于你,这样大家都会欢欢喜喜地为你效劳。所以这里特别讲到作为一个主管,当你的制度在建立的时候,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是不是有讲到道义、仁义? 如果太苛刻的话,这些员工恐怕没有办法真心地为公司效劳。要让大众都服你,你就要有公理、有道义存在,这样彼此之间才没有言语的纷争,你的公司、你的团体才有办法和谐。

读《弟子规》(五十二)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

“亲仁”是亲近善知识,亲近好师长。每一个人都希望他一生中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非常好的,所交往的朋友当中,希望是仁慈、有品德、道德涵养都很高的人,这是每一个人内心当中都有的希求。有这样的希求,我们就要有动作去寻觅这样良好的好朋友。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品质要逐渐地提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内在的涵养也要随着人生的阅历来增高。

我们晓得当今要找这样好的人很难,不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效法孟子。怎么说? 孟子出生之后,孔子老早就已经不在人间了,相差有几百年的时间。孟子他非常仰慕孔老夫子,所以就私下拜孔子为老师,他就读他的书,每天向他学习。所以,孔子成为至圣先师,孟子也成为亚圣。人在这一生,即使我们遇不到好老师,但是好的经典都可以成为我们最善良、这一辈子最忠实的好朋友。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我们从小的范围来看,从社会的阶层来看,人的确有好几种人;如果范围把它扩大,从肤色来讲,整个世界上肤色不同的种族都有。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层级,无论种族,不分族类,“流俗众,仁者希”。我们普遍的看来,一般都是属于中等阶级,都是属于一般的凡夫,佼佼者往往比较少,所以这里就讲“仁者希”,有仁德之人往往在社会上不容易见到。

即使在人与人之间,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层级都不同。这个“不齐”就是不同,每一个族类它有等差。但是一般来讲,“流俗众”,就是一般程度差不多的居多数,流俗众。但是好的有如凤毛麟角,这些好人、好老师虽然比较少,但是我们仔细一点,在周围还是有很多很好的良师益友。这里讲到当我们有这样好的朋友,有这样因缘遇到的话,自己千万不要错失掉,千万不可以错过。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果然是一个“仁者”,我们看到这样的人,很多人从内心里头就会敬畏他。这个“畏”,不是畏惧他的权势,而是这样的人,你一看到他的威仪,内心里就会折服于他。我们晓得“仁”的定义,我们从古人的教诲当中,他说“仁者无敌”,内心有仁爱之人,他不会有敌人。因为有仁心之人,他肯定能爱人;他能爱人,他就能宽恕人;他能宽恕人,就能包容于人,就能与人和睦共处。

这样的善人在世上还是有,也不少,我们要睁大眼睛,有这样的好老师,我们要记住,一定要跟他接近。因为我们跟他接近,一定会得到他许多的教诲。就好像孔老夫子,他所流传下来的,他教导的这么多学生,几千年下来代代相传,像这样的仁者,他真的能万古不朽。这里也鼓励我们,仁者,我们不要轻易地错过学习的机会。

仁者,他还有哪些? 他会“言不讳,色不媚”。我们看到仁者向他学习,他的言语当中,他的神态当中,他都坦荡荡。“言不讳”,就是他讲话不会畏头畏尾的,不会有所忌讳。他讲话一定是真实之话,不会讲不真实之话;他所讲的言语也是很真诚,从内心真心流露;他的容貌,你看起来,可以说温文儒雅。诚如孔老夫子的弟子,他赞叹他的老师就是“温、良、恭、俭、让”,他具备这五种的德行,有这五种的美德。我们看仁者,往往他也具有这些德行,我们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内在的品德也会渐渐的提升。

读《弟子规》(五十三)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这是讲当我们有这样的机缘,亲近这样的善知识,有无限的好处。我们想一想,历史上我们文化可以代代相传,尤其是儒学,它可以说是我国几千年来所赖以维系社会安定、国家繁荣最主要的根基。儒学所讲的是一种恕道,宽恕之道。所以在《论语》里头,孔子的学生就问他:有没有哪一个字可以终身奉之,终身行之? 孔夫子就回答:有,就是这个恕,宽恕。我们知道,宽恕就是仁的表现。所以这里讲到“能亲仁”,它有无限的好处,为什么有无限的好处? 因为我们人的内在会逐渐地提升,每天都生活在真善美慧的世界。

“德日进,过日少”。所以我们的过失,我们种种的缺点毛病,我们会因为老师的教诲能渐渐地观照自己,能逐渐地一一改正过来,我们的气质也会跟随老师的熏习而潜移默化,我们的气质也会愈来愈好。如果我们不能亲仁,这里就讲道,“无限害”。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

这里也告诫我们,如果人不能随时提醒自己,不能每天进步;不能每天进步的话,就有无限的害处。这里也讲到“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不能亲近有道德的人,不能亲近好老师,不能经常学习提升自己的内涵,有可能我们的心就会往外跑,往外奔驰,追求世间的名和利,追求世间的声色场合,追逐欲望,追求享受。像这些很容易诱惑我们,为什么? 因为你没有接受这些道德的教育,我们的内心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污染,外界的引诱。

亲仁,最主要就是要巩固我们内在的道德。你有道德思想,你有道德涵养,你就懂得明辨是非,你肯定不容易受到外界五欲六尘的干扰。所以它讲“不亲仁”,它有无限的害处,有讲不尽的坏处。因为你只要一沾染社会上这种不良的习气,就可以让你一辈子堕落下去。有很多不好的朋友,他也会逐渐地来接触于你。

“小人近,百事坏”。有这些不良的朋友追随在你的周围,影响力是非常的大。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朋友与你相处你会提升,不良的朋友跟你在一起你会堕落。尤其是赌和色,危害相当的大,所以“百事坏”。这里的“百事坏”,就是说世间的种种诱惑,它会围绕于你,你一不小心,把持不住,就有可能堕落而自己不晓得。

这一条告诫我们在内在里头,一定要有道德作为基础,要有圣贤人的这些智慧,作为我们人生的一些历练,一些宝贵的参考。如果没有得到这些熏习的话,我们在现今的环境里头,就很难把握住自己,很容易受到影响,自己堕落不晓得。

我们要记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要鼓励自己,每天都要进步,千万不要受到外界五欲六尘的污染和影响。

读《弟子规》(五十四)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余力学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前面所讲的无非都是我们的一些行仪,我们的言行,我们的态度,还有我们居家生活当中所应该注意的事项。从“余力学文”告诉我们,人要不断地提升,提升自己的内涵,就要好好地用功读书。当我们有空暇的时候,应该把空暇的时间用来充实自己。所以从三十二条到三十三条,都告诉我们读书应该用什么态度来读;一直到最后一条,都是告诉我们在求学方面,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习,才会学得好。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这里告诉我们,我们学习任何一项学问,都要有恒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力行”就是要有恒心,一定要努力去做,努力去学习,你才能学得好。“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你没有好好地学习,你所学的就没有办法有成就,你所学到的只是很肤浅很表面而已。这样对我们的学问,不但没有办法累积,同时你没有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后你再学其他的东西,也一样学不好。所以,这就告诉我们,修学态度要懂得恒心,还有毅力。

为什么说“不力行”,他会变成浮华之人? 我们都晓得,现代的人,凡是学习任何事物,学问也好,他都希望能一蹴而就,也就是说能用很短的时间,就把它学好。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学问它要累积,学才艺也是如此,我们看人家有一手好的功夫,只有羡慕,不晓得好功夫它的后头需要堆积多少的努力,才有这样的成果。所以古人有一句谚语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告诉我们,别人这么好的成就,也是尽了很多的工夫才有办法学到。这就教我们学习当中不要好高骛远。因为我们学任何才艺也好,做学问也好,你不能深入去探究,你就没有办法学到它的精华,学到它的义趣、宗旨所在。所以学得很多,到最后都只有很肤浅而已。

“成何人”,你会变成怎样的人? 还是一样,没有学到。所以古人提到,如果你读了《论语》之后,你的言行举止、你的态度完全没有受到潜移默化,就等于你白读这一本书。所以我们要明白,学习一定要认真;没有认真,你学得很多,还是一样很轻浮很浮躁的。

读《弟子规》(五十五)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力行”,就是很用功、很努力。我们都晓得,学问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理解力会愈来愈丰富。如果你裹足不前,自以为我读这样就够了,已经自己很满意了,这里就提到“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你就会随着自己的欲望,随着你自己的想法、看法,认为自己就是对的。所以有很多事情的义理所在,你就没有办法再进一步地深入和提升。对于自己来讲,也是很大的遗憾。

为什么? 人的学问,应该随着你阅历的丰富,随着人生的历练,相对的要提升才对。做学问如此,做人也要如此,外在与内在都要同时的进步才可以。这里也勉励我们,有空闲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展开圣贤的典籍,从圣贤的典籍当中,我们反观自照,我们的内心与圣贤有何差距。如果觉得自己差太多了,我们可以见贤思齐,随着圣贤的教诲,我们依教奉行。在我们的人生旅途当中,我们会觉得生活愈来愈美满,愈来愈幸福。

所以这里最主要还是在提醒、勉励所有的人,读书要有恒心;没有恒心,我们没有办法读好。即使我们做学问,自己觉得已经读得不错,更不应该自满;自满的人很容易自傲,自以为是。所以这里“任己见”,就是自傲之后,你会任凭自己的意思来做一切的事情。这样很可能有一些事理,你都会被蒙蔽,会障碍你自己个人的思想意见,这样就失去我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真义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我们都晓得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子女非常的用功,每天专注在课业上,你看他每天读到三更半夜,可是考出来的成绩却非常的差,非常的低。这时候我们要想一想,人为什么很用功,效果那么差,可以说事倍功半,原因就是不懂得读书的要领。

所以古人告诉我们,读书有三个要领,这三个要领都要同时俱足,就是“心眼口”。但是我们看这三点,眼睛在看,口也在读,但是心如果没有专注在课业上,也是白看白读。所以即使“心眼口”这么重要,最主要的还是在你的心。心如果没有专注,心有旁骛,心有挂碍,心里头想着其他的事情,这些都会妨碍我们读书的效果。

我们要从小就告诫孩子,对待学习一定要专注。有很多人,他自己也觉得很认真,可是达不到那个效果,所以就灰心了,对自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这样也非常的可惜。

信皆要。就是要有信心,即使暂时落后,只要有信心,有钻研精神,就能够激发出潜力。

所以,“心眼口”是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把握要领,这个要领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你的心,你能这样专注地学习,再加上你有坚定的信心,你读书就会读得很好。如果我们学习有障碍,这个时候应该要想一想,我是哪里犯错了,及时予以纠正。

读《弟子规》(五十六)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这里就讲到读书切忌的一些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你读了这本书,内心又想到其他的一本书。就好比学生做功课,现在写国语,他想到我数学还有那么多;写数学的时候,又想到自然,我自然还有那么多实验没有写。如果你会这样心里有旁骛,会惶恐,会想到说,我还有那么多还没有做。你的心就起了很大的烦恼,就会起了很大的障碍。障碍你什么? 障碍你不能专注做你现在的功课。

这是教我们怎么读书。你这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你的功课这一门还没有做完,你就专注。你专注之后,你就有智慧,你的聪明智慧不会被你这个心有旁骛给你分散掉。所以,你只要专心冷静下来,就可以一一地把它完成。千万不可以心里想着其他。这个“勿慕彼”,就是不可以心里想着其他。“彼”。就是其他,其他的课,其他的功课。

我们也晓得,成年人读书,有时候看到这么厚厚的一本,心里就想我要何时才能读完?往往也是虎头蛇尾,前面看一点,中间翻一些,后面再看几页,这一本书囫囵吞枣就全部看完了。如果像这样的话,这样的读书方式,我们要真正了解它个中的真理、真谛所在,往往没有办法达到。

古人勉励自己,都是一部书读完之后,再读另外一部。我们看到历史的记载,唐朝他们的科举,太学里头有《论语》、有《四书》、有《五经》,几乎每一部经典,他所学习的年限是一年。举个例子,他们《孝经》跟《论语》要用一年的工夫,才有办法把它修学完毕。我们现代人,你叫他一本书读一年,就只有读那一年,那一年都是读这一本书,往往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的耐心。他认为我看一看,翻一翻,翻完了就算了。但是古人做学问就大不相同。所以有道是一经通,所有的经典也都会通达,但是前面的耐心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前面修学的态度在力行,在恒心跟毅力。这里也是告诉我们,当你看一部书的时候,你一定要从头读到完。慢慢地看没有关系,你只要能通达理,其他也可以通达。

所以讲“此未终,彼勿起”。这本书还没有看完,这门功课还没有做完,你就不要心里想着其他的功课。读书如此,做事也是如此。有的小朋友,不只是小朋友,很多成年人也是有这样的毛病,这件事情还没有做完,他想到另外一件事情,所以就把这一件事情丢着,然后又做另外一件。做另外一件,还没有做完,他又想到另外一件事情还没有办妥,所以又去做。结果到最后,你看三件事情都搁在那里。所以,这个也是很不好的习惯。

读书如此,做事也应当要如此。

读《弟子规》(五十七)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这里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次第,时间要会规划安排。我们都晓得,做学生的往往会投机取巧。怎么说? 每天下课回来,他不知道今日事今日毕,不知道要把今天的功课先复习,就累积了很多;累积很多,到接近考试的时候紧张兮兮。这个时候时间非常的紧迫,就开始很猛地用功,非常精进,非常勇猛。我们也看到很多图书馆,平常没什么人,一旦快要考试的时候,真的是人满为患,很多人都挤在那里拼命地读书。这个也犯了《弟子规》里头告诉我们的,读书求学应该每天都要读,而不是把它累积在一起,为应付考试而读书。

“宽为限”,就是你读书的时候要有一个目标,譬如说我们今年,我们要看哪些书,你把它订下来,订下来以后每天按照进度来读、来用功。跟我们现在一般人完全不一样,读书是为了考试,尤其是学生。如果我们成年人,你是父母,如果每天把家事做完以后,你能开始展书来学习,与古人在一起,或者看一些与知识领域范围之内、你工作范围之内的这些典籍,你能做很好的榜样。孩子在家里,他看到母亲父亲每天做完事情,就把剩余的时间都在读书,你就树立了非常好的模范,孩子从小也会很喜欢读书。

假使做父母的空闲下来就开始看电视,孩子也会跟你一样爱看电视。即使你在客厅看,孩子在房间做功课,他也会受到影响,他会经常开门看看,今天电视已经演到哪里。所以父母在家里能多看书,树立好榜样,孩子也会很喜欢看书的。

曾经遇到一位老友,年龄已经有六十岁了,但是他几乎可以把一些法规法条背得滚瓜烂熟,非常的熟。我说这些都很难背,我们年轻人都记不好,为什么你还可以背得这么清楚? 他从右手拿出来一本小小的法规,左手拿出来,口袋又是一本,左上角拿起来又是一本。他就告诉我,在工作的领域方面,他凡是要了解的这些法规,他随时随地都在读。我就问他:你怎么背? 像有一些法规几百条,你怎么次序不会颠倒? 他就跟我说,每一条读五十遍,口要念出来五十遍,五十遍之后,再慢慢用记忆的方式来想一想,回忆一下。法规条例要随时随地都要看,一有空闲就要看。他说从孩子出生之后,孩子看到父亲这么用功,所以两个孩子也非常的优秀,从小读书都不要大人盯他,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做父母的,应该要这样为小孩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不但可以相得益彰,同时你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也会很轻松。为什么? 你可以减少金钱,他不用补习,他认真,他就通达,所以何乐不为?

“工夫到,滞塞通”。我们读书最怕遇到困难,遇到困难第一个反应就是说:好了,我不读了。然后把这个困难就跳过去了,尤其是理科。很多小朋友通常也有这样的毛病,遇到困难就不想去突破,就会觉得好烦,我不会。再不然就把这个题目丢给父母。父母问他说,你会不会? 他往往说:我会了。结果考试出来,一看到数学六七十分,你问他,他好像会,似懂非懂,其实是不懂。这再一次告诉我们,“工夫到,滞塞通”。首先,我们要排除内心对这种困难的题目、困难的问题的恐惧,不要怕,面对它,就要想办法解决它。

过去求学的阶段,也曾经碰到很难的数学,这个数学怎么办? 没得问,明天要交,所以当天晚上就花了三个小时,慢慢地思考,去推理;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解出来,非常的高兴。从此之后,我对数学不再害怕。为什么? 我认为我可以做到,只是时间长一点。慢慢因为你解除自己内心的障碍以后,你对数学不怕,你就会兴起这种兴趣。兴趣一旦建立以后,你多做了,慢慢这个解答就开始快了。从三个多钟头,后来渐渐进步,到最后数学就不怕了。

所以最主要还是在我们内心,你有心去做,这个问题你就有能力去突破。可是你无心去做,你工夫没有下到底,你就没有办法通达。所以讲只要“工夫到”,你下的工夫足够,你的努力够的话,肯定你一些不能通达的也能通达了。

读《弟子规》(五十八)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当我们有疑惑,没有办法了解的时候,就应该随时随地请教会的人。如果是同学当中,先请教同学比较优秀的,这一科比较专门的,我们请他帮忙。为什么? 你不能通达,你累积的问题会愈来愈多,尤其是数理这方面的,前面不懂,后面连带的这些都没有办法通达,因为很多数理它是有连带关系。所以,只要心里有疑惑要把它记下来,“随札记”,随时要把它记下来。

“就人问,求确义”。你应该要不耻下问,别人比较了解,比较清楚,我们应该要很虚心地求教于别人。也有很多人,他不愿意替别人解答。有时候碰到这种情形怎么办? 我们可以参考其他的资料,譬如说参考书或工具书,它同时也可以替我们解决疑惑。但是最主要还是要靠自己,自己先去探究,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请问别人。

在一次家长会上,有一个学生的母亲反映说,她的女儿当班长,可是回到家每天电话几乎要讲一两个小时,母亲说担心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后来有机会,老师就单独找这个学生了解情况,问她:“你回到家为什么电话这么多? 是不是你的朋友很多? ”她说:“不是的,是因为同学有很多的问题都来请教她。”老师说:“那这样会耽误你的功课,对不对?” 她说:“对。”老师再问她:“这些同学平常他们的学习态度情形怎样?” 她说,有的人在抄作业的时候,故意不抄,反正回到家里还有同学可以问。有一些应该解答的,应该把这些重要的题目抄下来,有一些他也不愿意再去抄下来,他就专门依赖学生。而且这个风气越来越不好,同学中多半都有这些毛病,不愿学。

还有一个贤明的母亲在家长会上说,她有一次她检查女儿的联络簿,发觉她有多样的作业好像没有写,也没有做。看到老师的评语之后,她开始对女儿多加地追问,后来她女儿就说:我要问同学,今天应该做哪些。母亲就禁止。她说:我禁止,我绝对禁止,你今天所应该要做的,你竟然没有做,然后要把责任再去推给别人,再去抄别人的,你有靠山,这样不行,学习不能靠别人,一定要自动自发。所以这个母亲她宁可隔天女儿被老师处罚,而且联络簿上也写了几句:请老师严格执行,不守法、不守规矩,一定要处罚。这个孩子被母亲这样教导,以后她就不敢用这样的方式学习了。

老师了解了这些情况后,首先对班长讲:“帮助别人是需要鼓励的,但这样长久下来,不但你的功课受到很严重的影响,同时你也不是在帮他们,你是在害他们。为什么? 你害他们没有办法自力更生,没有办法自己好好地学习。所以从此之后,你应该婉转地跟他讲,你要做功课,你很忙,要拒绝他。因为你这样帮他,长久下来不是正确的。”随后老师也建议家长对子女的功课,要加以检查,是不是有这样的毛病;有这样的毛病,一定要及时地来制止。

这里“就人问,求确义”。也有很多人裹足不前,譬如说不懂自以为懂,不明了自以为明了,结果以讹传讹。因为自己以为明了了,又教了别人,就误导了别人。所以古人告诉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这种精神,要精益求精,做学问一定要以通达明了为主。这个通达明了要自己有所悟处,才算是真正明了。

读《弟子规》(五十九)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我们每个人读到这一条,也要反省自己,自己的书房、自己的卧室是不是也经常保持很干净。在教学过程当中,也曾经问卷调查学生,会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整理自己书桌的有多少? 往往非常少,寥寥无几,几乎都是父母替他整理。由此可知,小孩从小这种家庭教育几乎都丧失了,这些学习的机会都被父母给剥夺了。所以,我们读到“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做父母的应该要让孩子学习,要教导他怎么整理。

“房室清”,就是你要整齐清洁,墙壁也要干净。有很多小朋友他很喜欢画图,甚至在墙壁上画了一排的火车,画完以后,自己非常的高兴,请母亲看。说:爸爸,妈妈,你看我画的火车漂不漂亮? 父母看到孩子这么天真,也舍不得打他,只好再把它粉刷干净。所以从小我们对于孩子要教导他,除内心要清净之外,我们外界的环境也要保持干净。首先父母就要做良好的榜样,子女才会向你学习。

“几案洁”,几案就是书桌。我们晓得有很多人看书,他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东一本,西一本,凌凌乱乱。只要读书的时候,他自己的桌上,只要有一角还能放一本书,他自己就觉得很满足了,从来不会整理自己的书桌。像古人朱熹,每一次在书房读完书之后,一定要把它收拾干净,他才离开书房。我们说一分诚敬得一分的利益,有十分的恭敬,你就能得到十分的利益。所以讲“几案洁”,就是要保持我们书桌的整齐与干净。

“笔砚正”,古人所用的文具,就是文房四宝。今天没有毛笔,也没有砚台,但是我们的文具,我们所用的这些笔、橡皮擦等,这些用具、文具,我们也要把它摆好,排得非常的整齐。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过去古人他要写字、他要读书,旁边一定要备好文房四宝才有办法写。这里说,墨磨歪了,就表示你心里有旁骛,你心里不专心。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讲他自己的故事:他父亲如果要写书法的时候,就会叫他去旁边磨墨,一池的清水要把它磨得恰到好处,总要半个钟头到一个钟头。他父亲一开始做示范给他看,并提出要求,第一个手要握好,不能握歪;第二个不能碰到自己的手,这个墨水不能喷出来,手不能碰脏,同时也不能溢出来。这个条件可以说相当的严格,他俱然都做到了,做好了。到磨好了之后,请父亲来检查,他会看你的墨有没有平? 有没有歪? 你有歪,就证明你在磨的时候不专心;你有溢出来,就表示你的眼睛没有看到这个墨磨的速度,还有它的快慢,所以它才会溢出来。

古人教导子女,从小由磨墨的功夫当中来训练他的耐心。我们现在没有这种机会,学习到可以用磨墨来训练自己的耐心。但是我们可以从小朋友的字来观察他有没有耐心。有很多人都抱怨说字很丑,为什么会很丑? 你是不是眼睛没有看,你怎么写? 他说:对,干吗看?就手一直写下去。其实不对,写字要意在笔先,你的心意要在下笔之前就要有,心里就要胸有成竹。你要知道这一画这一笔要走到哪里? 你不能笔拿起来就写。不管是毛笔或者硬笔字,都是如此,你要专心,要有耐心。首先就是要有耐心,一笔一画清清楚楚地交代好,不要纠在一起。

所以“字不敬,心先病”。这个字写得歪七扭八的时候,首先要检查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有没有静在那里,有没有很专注就在写字这个功夫上。如果你打从心里就不想写,怎么会写得好? 所以字写得丑,我们先要想一想,我是不是有不专心? 你很专心,你眼睛盯着你的手,你的心意在你的手之前,它要写到哪里,到哪里该停,到哪里该顿,你心里有个底,再加上你有美感,你写出来的字就会很漂亮。所以“字不敬,心先病”,是因为你心里有毛病。什么毛病? 就是不专心的毛病。所以这一条告诉我们,不论你写字做功课,都要反躬自省,自己有没有专注在里头。你有专注,你肯定会写得很好,读书也会读得很棒。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列典籍,有定处”。我们要把书籍,家里所有的书排列好,把它放置好,放在书柜上面,要有固定的地方;不要没有固定的地方,经常在找书。尤其子女如果很多,家里的书也很多的时候,往往你会听到叫声:妈妈,我什么书不见了;爸爸,我哪一本书放在哪里,你可不可以帮我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毛病? 都是犯了读看毕没有放回原处,都是读看毕随便放。

我们做父母的,也应该要深深地检查自己,当你的书看完之后,你有没有把它收好。你没有把它收好,有时候家里弟弟妹妹很小的,哥哥姐姐没有及时收好,弟弟妹妹不分青红皂白,会把他的书在那里乱画。所以有很多小朋友,他们在家里为什么会吵架? 有时候这个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所在,吵架、打架很重要的因素所在。

所以从小子女看完书,一定要告诉他,要爱护书籍,要把它放好,而且要放在固定的位置。同时也要指导他,教导他,书要怎么排列比较整齐,比较好看,比较好拿。做父母的从小就要做很好的榜样,来教导自己的小孩。

读《弟子规》(六十)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读书读到一半,可能有人找我们,有人叫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要随时把这个书收拾好,收拾干净,把它收拾整理好以后再离开。我想时间再赶,也没有差那个一分钟、三十秒,三十秒我们可以把书整好。也有很多人因为很急,他可能要出去办事,所以读到哪里,他就把它折角,把书那个页码折起来,这个也是不好的习惯。

古人告诉我们,书要好好的爱惜,不要让它有缺损。如果你把它折角,这个折久了我们会觉得书好像很旧。我们爱惜书,我们就要让它保持整齐美观。所以书读到哪里,不应该把它折角做记号,应该用书签把它夹起来,不要让自己轻易地用折角的方式来记读到哪一页,这样对书本是不恭敬的。

“有缺坏,就补之”。我们都晓得,古人的书,他们的书籍往往都是用针线所缝制的,这样来把它固定。今天科技不同,我们的书可以说相当的紧固,所以当我们如果书经常读,它可能会有磨损;尤其是工具书,像字典这一类经常翻,对这样的书,我们也要爱惜它。翻的时候,有很多人动作非常的粗鲁,这些也是很不应该的。我们爱惜课本,在翻阅的时候要轻轻地,不要很粗鲁;你很粗鲁地翻书,我们会觉得很心疼。我们想一想,古人把这么好的书籍留下来,到了我们今天,虽然得到书很容易,但是我们也要存着恭敬之心来爱惜这些书籍。

也有一些小朋友书本拿来以后,他很珍惜,他会把它先包好,用了一学期以后,还是非常的新。也有一些小朋友,他就比较随便,很草率,他会在课本里头东画西画,把课本涂得脏兮兮的,这样也非常的不好。如果读书的时候,我们看到每一页都非常干净整齐,我们的视觉也会觉得很舒服。所以做父母的,当你的子女有喜欢在课本上乱画的毛病,我们也要及时地制止,让他从小就养成爱护书籍、敬爱书籍的这种观念。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这里就提到书,并不是天下的书、种种的书都能看。好的书可以让我们受益良多,不好的书也会污染我们的心志。所以这里讲不是好书,“屏勿视”,“屏”就是抛弃它的意思,就是不能看,要丢弃,不可以看它。“蔽聪明”,它的坏处在哪里? 它会掩盖你的聪明,它会掩盖你的智慧,它会让你的智慧蒙蔽,它会破坏你内心的清净。所以“坏心志”,会破坏你的内在,你会污染到。

康熙皇帝在对他后代子孙的庭训里头,他就交代二十岁之前,不要给他读小说,他说很容易染习到这种权谋智巧。尤其他们涉世未深,不懂得明辨是非之下,你这么小就给他看这些人心态上恶的这一面,小说里头都是杜撰的;有这一面的污染,从小就应该要禁止。

康熙皇帝他同时也自我要求勉励说:朕贵为天子,有很多话听不到,因为很多人不敢跟他讲实话。他如何来警惕自己,到底有没有犯过失? 他说他唯一每天都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读古书。读圣贤的经典来检查每日所作所为,是不是哪里有过失、哪里有缺失? 施政方面哪里有缺失? 他完全按照圣贤的经典来检点自己。

我们也晓得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他非常提倡儒学(儒家的学问)。在皇宫里,每天还请那些儒学的专家日讲《四书》。我们就晓得,以前的皇帝,他对自己的要求有多么严格。我们今天读到《弟子规》,我们也想到看到古人这么好的学习榜样,我们也应该要效法,好的书籍我们要多读,一再地读,有道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这里也告诉我们,身为父母的,一定要经常看看,关心你的子女,他所阅读的是什么书?有时候做家长的他不了解孩子在外是不是接触不良的书籍? 要做到凡是不能看的,绝对是没收。为什么? 不好的书的确是伤害非常的大。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人不能够对自己没有信心,一定要坚信自己有能力,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对自己要有什么心? 要有自重自爱之心。什么叫自重? 就是你不愿意随便抛弃你自己,放弃你自己。你要自己尊重自己,就要珍爱自己,珍爱自己就自立自强。所以这里讲“勿自暴,勿自弃”,不要轻易的说我不行,不能对自己没有信心。古人对于立志这一方面非常的强调,人一生要立定志向,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我们想一想圣贤之道,我们也可以向他学习,渐渐地我们也可以达到。“驯致”,“驯”就是渐渐地意思,渐渐地也可以达到像这样。

总之,人在这一生当中有机会学习,就要把握住机会。我们今天有这样的机缘读到《弟子规》,我们更应该好好地深入探讨,帮助自己,同时也帮助周围的人。特别提醒做父母的,一定要担当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教育好你的子女。

(0)

相关推荐

  •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出自<弟子规全文>之中,其详细解释如下: [翻译] 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要马上把问题记录下来,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 ...

  • 古人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今...

    古人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今日分享,比利时艺术家的油画肖像作品欣赏.#油画# #绘画# #画画#

  • 志在圣贤,否则天诛地灭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孔夫子的眼里,古时候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所以称为"为己之学". 有一句话说"人不为己 ...

  • 弟子规51|少说闲话吧

    少说闲话吧 今天讲两句:"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意思是说关于讲话:不要讲别人的短处,不要讲别人的隐私,因为传播这些信息对他人和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俗话说" ...

  • 100副《弟子规》对联,你读过吗?

    总领(4副) 001世拥爱心天不老 人追大德孝为先 002好学学好方为孝 亲爱爱亲皆是心 003诗联细品海天阔 孝悌精研学问深 004修身德作本 养性孝为先 总叙(4副) 005读诵圣人训 践行弟子规 ...

  • 读圣人书,立君子品,集圣贤道,做有德人——《弟子规》全文解析(一)

    ​读圣人书,立君子品,集圣贤道,做有德人--<弟子规>全文解析(一)  sunset 2019-03-29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

  • 少儿读唐诗、诗经比读三字经弟子规更利于智力发育,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少儿在1岁左右开始观察父母及身边人日常说话交流,同时开始模仿.练习说话,一次说二.三个字,在2岁左右虽然不识字,但家长.老师可读唐诗.<诗经>等等给少儿听,让他跟着说,不需要强制要求他识字 ...

  • 为什么不能读《弟子规》?

    爸爸:朵儿,你看你这文章写的,为什么不能读<弟子规>?<弟子规>咋了? 朵儿:"父母呼,应勿缓",凭啥你叫我我就得赶紧过来?我是你仆人?我叫你你赶紧过来了没 ...

  • ​《弟子规》应如何教? ——一位五岁小朋友的伴读笔记

     文:邹青 <弟子规><三字经>是扽扽幼儿园小班时就全文成诵的文本,当年曾经发了个朋友圈,表达了对这一类蒙学读本的看法: "人民大学国学院读本科的时候,跟小伙伴们做了 ...

  • 弟子规60|真知能真行

    真知能真行 今天讲几句:"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句话的意思说是:学习书本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运用于实践,便不能说真正掌握了知识,知识离 ...

  • 弟子规64|多读经典书

    多读经典书 今天讲两句:"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是传述圣贤言行的书籍以及有害身心健康的书刊,都应该摒弃不看:因为不健康书籍之中表述的事理会蒙蔽 ...

  • 读《弟子规》(11-20)

    读<弟子规>(十一)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解释: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会引起父母忧虑.所以,应该尽量 ...

  • 读《弟子规》(21-30)

    转:金华的博客 读<弟子规>(二十一)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