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镇消逝的风景之五淮镇明代戏楼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淮镇消逝的风景之五淮镇明代戏楼
赵刚
在中华王氏网上我看到一则《河北沧州献县淮镇戏楼东王氏简介》的启事,全文如下:
我王氏先祖,祖居山西平阳府,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奉命北迁,定居河北交河县西留堡村。繁衍数世后,由运皇祖携胞侄佐宝公复迁于献县淮镇戏楼东定居,堂号槐荫轩,因社会动荡老族谱失传。因此,尊运皇公为淮镇王氏一世祖,至今已繁衍十五世,族人数千,由于各种原因,族人多有外出谋生者,至今失联,二零一六年修谱,无法与外出族人取得联系,故将献县淮镇戏楼东王氏家谱简介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联系信息,望外迁族人后裔,思同宗共祖之谊,念血脉相通之情,记忆乡愁共缅先祖护佑之恩德,百忙之中抽点时间与我们联系为盼。
这则启事证实了在淮镇明清古建筑群中有戏楼的存在,关于戏楼东这个地名,我在戈氏族谱中也见到过,是淮镇戏楼东的女子嫁到东南村戈氏家族的。之后,我走访了淮镇的长者,确定了淮镇戏楼的遗址。其遗址位于滹沱河故道北岸,淮镇中街村,淮镇石马东面,原淮镇卫生院旧址。据说,戏楼前有一小广场,广场上有一对石狮,甚至威武。文革时,村民为保护文物把石狮深埋于滹沱河故道北岸,今在一户人家的房基之下。
戏楼,在明清两代是淮镇最有人气儿的地方了,是回、汉两族和谐相处的一个历史见证物,反映了明代淮镇回汉两族民俗、民风、文化及当时淮镇先民的生存状态。
淮镇的戏楼,现在虽然不存在了,但是淮镇老人都还记得,还有地名存在,其建筑规模因没有文字记载知之不详,所有资料只是只言片语。
在《我的家乡》一书中,也曾找到一些有关戏楼的记载。其书作者孙鸿泉是淮镇中街村人,在少年时就曾此地看过戏。
( 淮镇戏楼的幻想图)
乡人聚集之地,多演地方戏种,戏楼也就成为了淮镇先民文化活动场所。一座戏楼如同一座博物馆,记录着淮镇千年来的历史,往日镇店的繁华与往来商旅停船停车歇脚驻店的身影,都能在戏楼的演出活动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来,当年戏楼上演的诸多戏目、戏上、戏下的轶事今多无从诉说,还有就是淮镇先民的能工巧匠、尽展聪明才智的精湛建筑,也没有被完整的保存下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啊。
想象中的淮镇戏楼,三面敞开,一面留作后台,舞台台面空间简单,外延空间较大。明清时淮镇地理特殊,位置于滹沱河,舟楫直达天津,陆可通山东、北京,其商贸得到长足发展,客商的频繁往来,外来文化在淮镇碰撞和交融,从而在民风、民情、文化、艺术、民俗等诸多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淮镇地域文化。各地民歌、小调戏曲等逐渐进入淮镇,在淮镇的戏楼上,丰富着淮镇先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淮镇戏楼建于明代何时,因手头资料缺乏,至今尚未得知,但是淮镇戏楼和明代时期的戏楼一样,必有着明代时期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其侧有滹沱河、古城、大慈桥、渡口、观风亭、碧波亭、清真寺、关帝庙、关帝阁等,从最原始的演出场所到寺庙相逼,最后与酒店、旅店、茶馆、民居等形成了千年历史文化名镇的一张名片。
作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微妙斋主人,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记者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手机: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