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名将李信,伐楚失败后结局如何?
李信攻楚战败后不久便暴亡,其死因只能分析得出。战国末期,秦国将星云集。在众多秦国将星中,威望最高者便是王翦,其次便是李信。秦灭六国,其中楚国却是秦国能否统一天下的关键所在,而对待楚国的态度上,王翦与李信显然持两种态度。年轻气盛的李信——如果自己是秦军统帅,兵力只需要20万。老成持重的王翦——自己是秦军统帅的话,40万兵力可击败楚军,60万兵力才可以灭亡楚国。
用60万秦军去灭楚,对于秦国而言也是赌上国运的一战,秦王在二人间如何取舍已然定论。为何不用王翦最终嬴政选择了年轻的李信来主持攻楚之战。结局历史已经给出定论:李信大败在楚国大将燕项手上,二十万秦军全军覆没。嬴政选择李信攻楚并非兵力需求的角度出发,而是涉及到嬴政帝王制衡之术的运用。从王翦的回答就能看出,对于伐楚之战,王翦做过认真的思考。但王翦是白起之后,秦国威信最高的将领。
亲政的经历让嬴政不信任身边任何人,这其中自然包括王翦。嬴政让李信出任灭楚主将,正是想利用李信来制衡王翦。毕竟让王翦立下灭楚大功,王翦无疑会有功高震主,威胁自己王位的嫌疑。李信兵败后,嬴政意识到统一天下的宏愿最大的威胁就是楚国,启用王翦势在必行。因此嬴政在李信兵败后的第一时间,赶到王翦家中向王翦道歉。这一次嬴政向王翦许诺,让他统率六十万秦军灭楚。而老谋深算的王翦,在率军出征前,特意向嬴政提出伐楚的条件:希望嬴政能赏赐给自己大量的钱财和良田。
大量的钱财和良田,王翦是带离不了秦国的。王翦向嬴政表达的意思便是:自己贪财,不想长期掌握兵权。对于不想离开秦国,而且贪财的自己,嬴政是无需猜忌的。王翦曾亲手灭亡赵国、燕国,老将行军打仗的能力毋庸置疑。王翦此举的目的就是打消嬴政对自己的忌惮。李信兵败后,嬴政需要一场大战的胜利来稳定民心。20万秦军的牺牲对于秦国而言也是巨大的兵源损失。再次伐楚,嬴政必须启用威望足够的王翦。同时第二次伐楚,嬴政也不能再接受兵败的结果,唯一能做的便是任命打仗稳健的王翦为伐楚主帅。李信到底是怎么死的?李信兵败后是否真的是自杀值得怀疑。面对李信的兵败,嬴政会不会采取极端手段,逼迫李信自杀,也值得思考。
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嬴政是如何处罚李信的,但20万秦军的丧生,黑锅自然要由李信来背。降职处理,就是嬴政给李信打出的一个信号。所以,为兵败感到羞愧的李信选择自杀,因为他知道,一个人身死总比一家人承担强得多。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李信受到何种处罚,但后世史学家却做出了三种猜测。一、嬴政降诏秘密处死了李信。二、自感羞愧的李信,真的选择了拔剑自刎。三、李信因兵败抑郁而终。
不过两段资料,又让李信之死变得扑朔迷离。一、耕战体系下的秦法极度严苛。秦法规定主导千人规模战争,战败投降的主将会被视为国贼。该主将会被秦王降诏诛杀,全家罚入奴籍。即使投降的主将已经身死,秦王也会有相应的惩戒手段。秦法既然如此严苛,为何嬴政在面对损兵折将20万的李信时,却只做出轻微的处罚呢?二、第一次伐楚兵败三年后,嬴政依然让李信以秦军副将的身份,参与了攻伐辽东的战事。第一次伐楚兵败四年以后,嬴政又让李信以秦军副将的身份,参与了伐齐。
这就是说,李信伐楚兵败后,虽然嬴政震怒,但嬴政依然觉得自己需要利用李信来制衡王翦。因此嬴政才会越过秦法,包容李信。当时的李信对于嬴政而言,依然有利用价值。可以想象,当秦军将各国平定的差不多的时候,嬴政才利用降职信号,追究李信昔日兵败的罪责,将李信逼死。李信身死后,嬴政又开始用蒙恬、蒙毅兄弟来制衡王翦父子。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西汉时期的陇西人李广,其祖父正是秦国名将李信。可见正是因为李信选择自尽,嬴政才放过了他的家人。帮助嬴政攻灭五国的王翦父子最终回到家乡,过起农耕生活,终老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