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的声音》随笔
一、引言
6月份新书。《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以扣人心弦的风格讲述历史上最著名的演讲及背后的故事。
二、冷漠与躺平
书中有一篇华丽的演讲——“冷漠的危险”,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利·威塞尔1999年在白宫发表。将演讲词中所有的“冷漠”替换为“躺平”,读出来别有一番味道:
……什么是“躺平”?从字面上理解,“躺平”就是“漠不关心”。这是一种陌生而奇异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光明与黑暗、黄昏与黎明、犯罪与惩罚、残酷与同情、善良与邪恶之间界限模糊。它的进程和不可避免的后果是什么?它是一种哲学吗?有没有一种可以想象的“躺平”的哲学?人们是否可以把“躺平”视为一种美德?当周围的世界经历着痛苦的动荡时,我们是否有必要时不时地践行这种哲学——只是为了保持理智,正常生活,享受一顿美餐和一杯葡萄酒?
当然,“躺平”可能是吸引人的,甚至有诱惑力。目光远离受害者要容易得多。这样就更容易保护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梦想和我们的希望,使之免于被粗暴地打断。毕竟,卷入他人的痛苦和绝望令人尴尬,也会招惹麻烦。然而,对于“躺平”的人来说,邻居无关紧要。因此,邻居的生活没有意义,他们隐藏的甚至可见的痛苦都不会引起注意。“躺平”将他人简化为抽象概念。
……在某种程度上,对痛苦的“躺平”会让人变得不人道。比愤怒和仇恨更危险的,是“躺平”。愤怒有时具有创造力。人可以谱写出伟大的诗歌、伟大的交响乐。人出于人道做一些特别的事情,因为他对自己所见证的不公正感到愤怒。但“躺平”没有任何创造力。甚至,仇恨也会激起回应。你要抗争,你要谴责,你要缓和。
“躺平”无法引起回应。“躺平”不是回应。“躺平”不是开始,而是结束。因此,“躺平”永远是敌人的朋友,因为它有利于侵略者,而不是他的受害者。他或者她感到被遗忘,痛苦会被放大。牢房里的政治犯、饥饿的儿童和无家可归的难民——不回应他们的困境,不给他们希望的火花以缓解其孤独,就是将他们从人类的记忆中清除。我们否认他们生而为人的权利,就是背叛自己。
那么,“躺平”不仅仅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惩罚。这是在即将结束的本世纪广泛进行的善恶实验中最重要的一条教训。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以史为鉴?这是否意味着社会已经改变?人类是否变得不那么“躺平”,而变得更为人性化?我们是否真的吸取教训了?我们是否不再对发生在远近各地的种族“清洗”及其他形式不公正行为的受害者麻木不仁了?……
躺平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概念属性,这种的网络流行词往往没有确切定义,理解弹性很强,概念上肯定不只冷漠、麻木这一属性,还包括妥协、放弃、顺从、瘫倒、超脱、清高、自嘲等,如此宽泛以至于在不同场合下有不同理解。
但这种“韭菜就是挨割的命”的非暴力抗争下,有没有深层次的含义。
无论是冷漠还是躺平,背后是因为看到了太多的“不公”,而只能如此的自我保护。
面对纳粹清洗犹太人时表现的冷漠,是因为恐怖的现实,自身无能为力。
现代的躺平族则是因为,总有些意念写在他们脑海里:教育不公、医疗不公、职业不公、养老不公等。面对各类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却又难以改变的社会现实,相比于自杀,躺平是不是优雅幸福多了。
比如,作为劳动者,为什么反而会歧视劳动。一方面是因为知识不再骄傲,大学毕业,年纪轻轻,却正做着送快递、送外卖、职业开滴滴的工作,没有让自己的所学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更是因为这也是因为没有实现劳动者的平等权。社会既没有给予劳动者平等的社会福利保障,也没有平等的尊重和对待。
读此书话题之外了。
三、简洁与有力
迦太基必须毁灭!——老加图。这是公元前149年在罗马元老院宣布彻底毁灭整个迦太基文明的演讲。
欧洲犹太民族彻底灭绝!——阿道夫·希特勒。这是1939年希特勒向世界发出策划灭绝犹太民族的警告。
狠人的演讲,论点总是简洁而斩钉截铁。
很多人在讲话时,喜欢用长篇大论,这是很常用也是很容易见效的演讲方式;也还有一部分人,充分发挥聚敛思维,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简短的几句话甚至是一句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其关键的意思,这种演讲方式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印象深刻。
传播知识,要条理清晰的分析。在演讲中表达观点、振奋人心,则需要简洁有力,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只有10句话。
除此,演讲内容则是有的英勇鼓舞人心,有的邪恶残暴,有的凄美温暖。可以看到,苏格拉底、亚历山大大帝、丘吉尔、希特勒等人,在他们的关键时刻,如何凭借语言的力量,或是捕捉到了时代的真理,或是扯下了弥天大谎,从而影响了群众的思维,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最后,历史留下了这些真实的声音,可它们背后的故事不一定同样真实。萨达特在耶路撒冷的演讲,这位阿拉伯世界领导人一心促成埃以和平,反复强调巴勒斯坦人的权益,可在之后谈判中,在与伊尔贡出身的强硬派贝京的博弈中,放弃了巴勒斯坦人的权力。
2021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