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五十八 ​ 最早(现存)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作者:张树栋   李  英  张耀崑

编辑:赵志忠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五十八 

最早(现存)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编者按:征得旅居北京的献县淮镇籍老乡张树栋老先生的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起,全文刊发老先生的《中华印刷史典故》(又称《中国印刷之最》)一书。本书荣获五项殊荣:1、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入选项目。2、国家科技部:2015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3、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4、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5、第四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项目。此书是在1992年初出版的《中国印刷之最》和《中华印刷通史》基础上,增补近年印刷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将这些堪称印刷之最的史实与典故,连同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以及当代印刷新出现的典型事例汇集起来,择其要者,以时间先后为序,分列起源、古代、近代、当代四篇,作简要与通俗地记述。以期扬我中华文化,鼓我民族士气,还一个文明昌盛的中国于世界民族之林,张树栋先生如是说。这本书将故事性与科学普及融为一体,向国外人士宣传中华的印刷文化。这也是诗眼看世界为老先生刊发的第二本书,张老先生少年求学离乡,在中国印刷史学多有建树,著作等身,令人钦佩!作为乡贤,他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数次献书于家乡献县。从本期开始,请大家和我一起共同走进淮镇人眼中的中国印刷史史学中,走进淮镇人的印刷世界。同时,也诚邀旅外的、本土的淮镇人及在淮镇工作过、学习过的社会各届人士为构建中国·淮镇贡献一位力量,诗眼看世界,现以种下梧桐树,诚待凤凰来。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李英:研究馆员,中国印刷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中国印刷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作为展览策展人,其策划的“中华印刷之光”展览足迹已踏至亚、非、欧、美四大洲20个国家。作为科普作家,参与编写《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印刷史词条。其专著《中国彩印二千年》获得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参评项目,于2019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立项,版权输出,由设计媒体出版(英国)有限公司出版英文版。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五十八   

最早(现存)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1991年秋,在宁夏贺兰山拜寺沟废墟中,发现了距今约千年之久的西夏文物,其中有一部名为《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西夏文经书(图58),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部新出土的西夏文佛经,含“本续”、“要文”、“广义文”和“解补”四部分,共九册、220多页。加上未能入册的零散残叶,约10万字。因缺本经首卷、末卷和题跋等文字,其具体排印年代尚难确定。

据与其同时、同地出土的西夏崇宗贞观年间(公元1101-1114年)西夏文木牌和仁宗乾佑十一年(公元1180年)发愿文等文献上的纪年判断,这部西夏文佛经为西夏后期遗物。此后,宁夏考古研究所牛达生研究员对其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究,发现这部佛经的版面有不少活字印刷特征。主要是:① 版框四角栏线留有大小不同的空隙;② 版面文字墨色浓淡不均;③版面文字有多个歪斜甚至倒置;④ 版心行线有漏排现象;⑤ 页码用字无定规,错排、漏排严重;⑥ 版面行间有隔行竹片痕迹,无字处尤甚。据此,牛达生先生断定其为西夏末期的木活字印本佛经。

鉴于这部西夏文印本佛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本,意义重大,文化部决定、并于1996年11月6日在中国印刷博物馆组织召开了“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为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鉴定会议”。国家博物馆余伟长馆长应邀出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主持会议。会议于认真听取了牛达生研究员的研究报告之后,与会代表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牛达生先生报告中的前五条足以证明这部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为活字印本,但有学者认为说它是木活字本还缺乏说服力。对此,笔者当时从印刷工艺角度对版面断断续续的行线印迹的形成作出解释,说明这是活字排版印刷的一种典型特征。尤其是无字处出现的断线印痕较多,更能证明它是木活字印本。原因是:木活字排版的行间夹条在版面上要低于活字,但与无字处的顶木高低一同,版面稍有松动,夹条便会略高于顶木而极易沾上墨迹,印刷时,质地较软的纸张因此处无活字而塌下接触粘有墨迹的夹条,导致了这种行间夹条痕迹的出现。新闻出版署印刷发展司高永清司长对笔者这一阐述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与会代表再未提出异议,此鉴定得以通过。

上述虽系不值得记述的一个小插曲,但他却说明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道理,这就是考古界对古文物进行鉴定时,最好有相关专业的学者参加,这样或许对鉴定的准确性有所助益。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