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吕安太丨 看 戏

原创首发  侵权必 

看 戏

□ 吕安太 /  文

门口,站台公示栏前挤了一堆人,正在看着一张大红招贴。同时,招贴也吸引了我的眼球。
我挤到人前,详细看了看招贴的内容:
“农历11月10日,永济红光蒲剧团在东阳朝村演出《火焰驹》《烙碗记》《西厢记》三本古装传统戏剧。”
午休起来,我和老伴来到离场不远的戏台前。
舞台是用大篷车搭架而成,台面不大,但很精致,有电子屏、电子滚动字幕,尤其是“戏剧下乡,文艺惠农”的横幅,言简意赅。
戏是下午1点开演,我们到时已经是下午3点半,《烙碗记》已经演到最后一场,我们等于看了一个戏尾。当我灰心丧气之时,主持人清脆的声音响起:“观众同志们,3点40下一场演出《西厢记》。”顿时,我又来了兴趣。
3点40电铃响了。鼓师紧奏的打击,乐队激情的器乐合奏,大幕后配合默契地传来一声道白:“话说唐贞元年间,宰相崔相国病逝,妇人崔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等一行人,护送相国灵柩回家安葬……”随着话音的慢慢回落,大幕拉开,崔母携莺莺红娘出场。
对于蒲剧我看不懂,也不爱听,不是唱腔不好听,也不是情结简单,而是演员越唱,乐器敲打越响,两者合一,振耳欲聋。只会看到热闹,不会听清唱词。今天,我虽然听不懂,看着演员的细致表演,觉得熏陶一下也挺好的。再加上有字幕滚动,我又一次欣赏了一番戏曲的魅力。
露天演出,天气寒冷,乡亲们一再邀约我坐在台前看戏,但我还是谦让地说:“天冷,不了不了,站着看看得清,听得远。”
我站在乐队右边,冒着严寒,看着五线谱,哼着调调,从头至尾看完了四幕蒲剧《西厢记》。
舞台下,观众上百,坐得也很整齐,多是40多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看着整齐的观众,我打听后才知,凳子是剧团统一配备的。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就是露天看戏,也不用预先搬凳子占位。
场边卖美食的,卖玩具的、炸油糕的、烙大饼的……他们是一边做生意一边看戏,一心二用,感觉也很自在。
听完咚咚的锣鼓,看着张生借胆跳墙,真情假戏,逼真的演出,不仅是我,就连台下不少戏迷也不断在用袖子擦着眼泪。
在回来的路上,老伴问我:“你小时候在老家看过戏吗?”一句话让我眼前闪现出六七十年代在家乡看戏的情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我永远也忘不了小时候看《穆桂英挂帅》戏中的一幕。
那年,县剧团在我村演戏,剧目是《穆桂英挂帅》。小孩,不爱看文戏,爱看武戏。我趴在舞台的一角,一面看一面比划。当戏演到两军对垒时,一个卒兵在翻跟头时,一不小心从台上翻到了台下,在掌声雷动中,这个机灵的演员,一用力一个倒翻,又翻上了舞台。
后来,听大人传说,剧团从我村演出三天后,就到大南山演出了。因在木纂村的精彩演出《穆桂英挂帅》,大南山村也点了这剧目。演出结束,大南山的观众不干了,提出质问:“为什么在木纂村演出时演员翻到了台下,在我村就只在台上翻?”有的说的更难听:“你们这是欺生,欺负我们小村。”……七嘴八舌,让剧团团长哭笑不得。还是导演出面,哈哈大笑后说明缘由,这场闹剧才算收场,留下了千古传之不朽的小剧。
话再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特殊年代”受到委屈的人,又有了发挥才能出头的日子。他们组织起来,活跃在了舞台上。
他们有舞台经验,有演技,可没有资金,就只有到农村崭露头角了。
他们不能演武戏,就演文戏《天仙配》。说实在的,要光看戏妆,这那是剧团啊?最多就是街头卖艺的。他们的戏妆就是用被面缝成的“戏衣”。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他们,在我村演出七天。他们虽然“铠甲”不好,可他们的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他们的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他们偶尔也演武戏,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这是1980年春节回家探亲时,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看戏留给我最深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农村还比较贫穷,戏场外也有做买卖的,但都是卖粪篓、箩头等农具的;还有卖玩具的,就是气球和风筝等;也有卖食品的,就是卖糖葫芦和吹糖人等。
那时,舞台下,坐得乱七八糟,大多是附近人早早用小板凳、棍棒占下地方。
那时,家里没有电视,看戏很时尚,看戏就是看情趣。
戏剧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深信,我们的民族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灿烂,让东方之珠更加耀眼、更加璀璨!

——  The  End——

吕安太   芝兰园签约作者   

原籍林州木纂村,高中曾读书于林县二中,后工作于晋司法系统,酷爱读书,尤喜文学。生活常以书报为伴,偶有所感,间有小文见诸《山西日报》《山西法制报》《黄河晨报》《南湖诗刊》《芝兰园》等。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

  • 歙县有个叫绵潭的村子,那里的古戏台,一直唱到如今!

    编者按:本文作者,绵潭人,汪卫东,字弘绵,号蓼山居士.<绵潭志>主编,2005年版<歙县志>文化古村绵潭篇主笔.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主编<徽州传统社会>丛书之< ...

  • 家乡纪事(14)——渐行渐远的村戏

    早些年,许多农村都有自己的剧团,每年的春节和元宵节,一连几天都要唱戏.我们村的戏是远近闻名的,不仅在本村唱,而且远走他乡,曾经唱红了几道山川. 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村子里唱的是"四弦&q ...

  • 【草庐书屋·周纪合散文】文雅细腻的西高城“家戏”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文雅细腻的西高城"家戏" 文|周纪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活跃文化生活,许多村庄都成立了村剧团.为了区别于专业剧团,就把它称之为 ...

  • 娄开宇 | 那些年我听过的戏

    那些年我听过的戏 (原标题:我对戏剧的肤浅认知) 作者:娄开宇 近读杨老师中秋前夕相赠的<杨东标戏剧新作选>,以及泰山月的古装剧本<宣华夫人>,深感自己在戏剧文学方面的知识极其 ...

  • 李忠集 | 我的秦腔情结

    我的秦腔情结 文/李忠集 我爱秦腔,拉板胡,是我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时期,学习板胡的偶像,是西北戏曲研究院的荆生彦,王东生.这两位秦腔板胡大师,我并未接触过,荆生彦的板胡,是通过秦腔正宗李正敏的唱 ...

  • 看戏(五)

           今天中午办点事情,从大十字过到钟楼.       一直最繁华的大十字,现在东边还算整洁繁华,西南角因为体育场一直在拆建之中,搞得西南角地段颇显败落:人行道地板砖缝隙黑乎乎的污垢,落叶滚动 ...

  • 老家大戏台的变迁 | 作者:​刘道敏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征文大赛15号作品] 母亲与蒲剧

    简 单 →热爱文艺却理智 →拥有现实却不忘初心 →万人诺诺要倾听自己的声音 作者|王红英 图|网络 母亲最早在蒲剧团工作,她嗓音好,扮相俊美,在剧团演小旦.我没有见过她在舞台上的样子,只看到她的一张像 ...

  • 【美文】吕安太丨 三看黄河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三 看 黄 河 □ 吕安太 /  文 一条路有多长,需要用脚步去丈量:一个梦有多香,需要一天天去畅想.在我的前半生中,曾三次到黄河边,登高远眺,领略黄河的雄风,使我深深感到黄河 ...

  • 【在人间】吕安太丨养花记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养花记 □ 吕安太/ 文 人啊,都是贱脾气.上班时忙,埋怨苦累:退休后闲,又感到无所事事.失落自卑. 为缓解失落之感,我开始喜欢上养花. 每次去一个地方旅游或走亲戚,我最大的动 ...

  • 【在人间】吕安太丨几件小事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几件小事 □ 吕安太/ 文 1月10日是第一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戒毒所举行了升警旗仪式.看着冉冉升起的中国人民警察警旗,听着中国人民警察警歌,我的心情异常 ...

  • 【在人间】吕安太丨一场棋局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一场棋局 □ 吕安太 /  文 中国象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双方共72格,圆形棋子32枚,红黑二色各半.看起来很简单,可它之间却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诸如"人生需要一步一 ...

  • 【行天下】吕安太丨夏日乡间晨景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夏日乡间晨景 □ 吕安太 /  文 鸟语啾啾 初夏广袤的田野上,麦子像湖水一样,泛着青色的波浪,散发着醉人的麦香.再过几天,太阳就要无羁地发威,就会出现"麦熟一晌&q ...

  • 【在人间】吕安太丨犇 牛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犇  牛 □吕安太 /  文 今年是辛丑牛年.年关时,不少亲朋好友在微信群里发了许多牛的祝福图片和以牛为主题的祝福语.平时,早上问安时,同学群.故乡群.亲朋群等,也经常闪眼出卡 ...

  • 【在人间】 吕安太丨我想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我想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 吕安太/ 文 五年前,当我重新拿起笔墨时,我像一个不自信的鹰,即使翅膀再宽大,也在将信将疑地问自己:我会写好毛笔字吗?我会在书法上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

  • 【在人间】吕安太丨河南人是好样的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河南人是好样的 □ 吕安太/ 文 距离过年还有十二天,那天蒲坂大地下了一场雪,天地之间浑然一色.我和妻子相伴踏雪走在田间小路上,赏雪散步.穿过小村,远远就看见皑皑白雪中有两颗小 ...

  • 【在人间】吕安太丨严冬里的温暖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严冬里的温暖 □ 吕安太 /  文 虞乡镇在"大雪"后的第二天十月二十六有会.这天,虽没有下雨下雪,老天却黑着脸,西风呼呼地刮着,城外绿绿的麦苗披了一身白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