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铭 ▏珍惜酷暑
作者 ▏昌铭
入伏以来,成都的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尤其是进入中伏以后,气象台连发高温橙色预警,一年中最酷热的时候已经来临。行动迅速的“候鸟”们早已迁徙到或远或近的避暑胜地,迟缓一步的则遇突发而来的疫情,插翅难飞了。
不过,有条件成为“候鸟”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留鸟”只有就地苦捱,掰着指头盼望秋风降临的日子。
其实,笔者以为,对待酷暑,大可不必像送瘟神一样急盼将其送走,酷暑也是值得珍惜的。
首先,季节转换,寒来暑往,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都必须适应这一规律。既然必须适应,就不宜轻易用人为手段来改变或者逃避。因此,即使退休后有条件成为“候鸟”,我也从没有出去长时间避过暑(最多偶尔去凉快的地方住上三五天)。家里的空调使用率也很低,一年中开空调的日子不会超过十天,而且也不会整天开,大都是晚上睡前开一会。之所以如此,是希望保持自己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
笔者年轻时曾有十几年在建筑工地露天作业,以及多年来野外垂钓的经历,自信对寒暑易节还是有一定适应能力的。如果过于依赖人为制造的恒温环境,那无疑是在降低自己对自然的适应能力。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说是在有中、外小学生共同参加的夏令营中,野外活动时中暑昏倒的都是中国儿童。其原因非常清楚,就是中国儿童接触大自然太少,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太低。
当今世界,极端天气频见,自然灾害频发。谁也不能排除自己将来有陷入某种恶劣自然环境的可能,因此,保持一定的适应能力应该不是什么坏事。
当然,以上看法是针对健康或基本健康的人来说的,不同的身体状况应当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总之,一方面不要过于依赖人为制造的恒温环境,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适应,切不可莽撞行事。就如笔者现在年纪大了,已不敢像以往不论严冬酷暑都要出钓,每年七、八月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
其次,炎夏酷暑也不是完全令人生畏,有不少乐趣是这个时节特有的。碧绿的莲叶、映日的荷花、蝉噪、蛙鸣;冰镇西瓜、冰镇啤酒、绿豆稀饭;突如其来的一场透雨、徐徐而来的一缕清风,都能使人感到炎炎夏日也有爽心的时刻。
有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这句话有点唯心的嫌疑,但从摆正心态,从容应对酷暑的角度来讲,又不无道理。人对酷暑的耐受力,一半来自生理,一半来自心理。何况,与那些称为“火炉”的地方相比,成都的酷暑还是比较温柔的。更何况,与那些冒着酷暑还不得不为生计奔波的人们相比,我们已经是身在福中了,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
再者,来到这个世界,上苍给予我们的人生,是捆绑销售,它不可能只给我们春花,也不可能只给我们秋月,严冬和酷暑都搭配在里面。既然我们接受了,就要一一品味。上苍赐予了我们各种生命体验,其中自然也包括酷暑。珍惜生命,自然也就包括珍惜酷暑,这与珍惜春风和煦、珍惜秋高气爽是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今年的酷暑被你送走,就永远不再回来了。古人曾经慨叹:“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度过酷暑,也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笔者一位同学和一位同事,分别于今年初春和初夏离世。他们成功地送走了庚子年的酷暑,却再也无缘消受辛丑年的酷暑了。
在高温橙色预警中,写下以上文字,纯属一家之言的闲谈。不过,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珍惜酷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