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许许:体制内的 “登山比赛” 遵循 “丛林法则”,是一个 “优胜劣汰” 的过程
一 交流制度创新突破
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落地实施,显见的进一步创新深化了,其内涵愈加丰富,力度愈来愈大,范围愈来愈广。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年前地方市厅级干部的跨省区市频繁交流。这在我D历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似乎较为罕见。
因为,1984年之后,中管干部的范围界定为省部级以上干部。也就是说,只有副省部级以上的干部,才有资格纳入中组部的干部统筹管理盘子,接受跨省交流、央地交流、跨部门单位组织交流的安排。所以,在此之前,只有进入省部级干部行列,仕途才会宽广,可以离开本地区、本部门任职。
而市厅级干部,属省区市管干部,其仕途一般只能限定在本省区市内,他们通常是跨地市,或省市双向交流。而今,地方市厅级干部也能由中组部操刀,进行跨省交流,确实是交流制度的一大突破和创新!
二 干部交流意义积极
对司局级干部的培养厚爱,其实之前已有之。中组部自2008年起,就推动了几波中央部委的司局级干部到地方任职,或者是与地方市厅级干部的双向交流任职的运作。这样做的目的,大概是培养省部级以上的后备干部,可见组织用心良苦。
干部交流的意义显而易见,那就是优化干部成长路径、锻炼提高干部能力,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提升班子整体效能,推动工作和事业发展,其中,央地的双向交流还能保持和密切领导机关与基层的联系。
而市厅级干部的跨省交流,以个人之见,更是维护D中yang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现实和有力的举措,可有效增强市厅一级干部的政治意识,防范地方本位主义,确保全D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毕竟,市厅一级,是整个D和国家领导体制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
三 交流干部呈现分化
组织开展面向司局市厅级干部的交流,目的之一是为D的事业培养后备力量特别是副省部级以上的高级干部。而换句话说,那些从来没有被交流过的干部,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没有经过多个不同岗位摔打磨砺者,各方面素质特别是驾驭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相对弱一些。对于发展路径单一的干部,组织上基本是不会考虑重用的。
事实也证明,的确有一大批经交流的干部,成长很快,有的甚至一日千里。比如,刚刚当选供销总社理事会主任的喻红秋。她2010年由全总相当于司局长的位置交流到贵阳市任市委副书记,而后几乎一两年一个台阶。2011年遵义市委书记,2012年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13年全国妇联副主席,2015年中j委驻中z部纪检组长,2018年河南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2019年供销总社党组副书记、理事会主任(正部长级)。
但是,干部队伍结构呈“金字塔”形,越往上晋升难度越大,尤其是从司局级到省部级这一“惊险的一跃”,绝大多数人是跨不过去的。司局级,基本就是仕途止步的天花板。因此,即便是得到交流的干部,发展路径也是出现了分化的。
例如,与喻红秋同样同年被交流到地方任职市委副书记的,还有一位科技部的司长,叫梅永红,他被安排在山东省济宁市。不似前者那般幸运,他从2010年到任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一直到2015年,职务从未发生改变。在2015年的9月,他辞职下海,转换了轨道。
四 丛林法则优胜劣汰
体制内的升迁,如同登山比赛。有的人,一直停留在了山脚;有的人,爬到了山腰;只有极少数的人,攀登到了山顶。这个过程中,还有人途中不慎跌落,比如那些违纪违法的;也有的人,自愿中途下了山,比如梅永红等。
因此说,这场登山比赛,比的是实力、智慧,也是耐力。其遵循的是“丛林法则”,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谁更有实力、智慧、手段,谁能改造或者更适应世界,谁胜出。
就像梅永红,堂堂一司长、市长,我D中级干部,组织上着力培养、寄予厚望的人才,却似乎是“夭折”了。据说他在离开体制后,先是在深圳国家基因库担任3年负责人,后又入职碧桂园。当然不是说干企业就比当干部低了一等,而是通过其体制外的经历发现,他未必就适配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既然如此,随意转换轨道的决定,是不是显得有些冲动了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无所谓仁慈,对待万事万物、一切个体,都是公平。没有谁是天生的和永恒的主角,也没有谁是命中注定的配角。每一个体,都有登峰造极的机会,关键看如何把握,怎样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