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国保--史迹建筑(15)
本篇目录:
***************************************
651.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
1956年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652.三线航天066导弹基地旧址
1970年 湖北省远安县
653.三线火箭炮总装厂旧址
1970年 湖北省老河口市
654.辰州教案发生地
1902年 湖南省沅陵县
655.湘雅医院及医学院早期建筑
1914~1947年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
1927年 湖南省炎陵县
657.湘赣革命根据地旧址
1930~1933年 湖南省茶陵县、攸县
658.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1928年 湖南省桂东县
659.浏阳红一方面军活动旧址
1930年 湖南省浏阳市
660.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
1934年 湖南省宜章县
******************************************
651.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
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位于湖北武汉市汉口解放公园内。是抗日战争时期为支援中国人民而英勇献身的苏联空军志愿队15位国际主义战士的坟墓。2015年俄国驻华大使馆确定了另外14名苏联空军志愿队的牺牲并安葬于武汉的烈士姓名。于是,苏联空军志愿队在武汉牺牲并安葬的烈士共有19人。
1956年中山大道陈怀民路万国公墓迁至这里,左倚朝梅岭,右靠夕桂山,墓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墓扩用花岗石砌成,高3米,宽23米,正面嵌15位烈士墓表,左右置记事碑,分别用中文和俄文字镌刻。墓前广场有高10米的四方锥形。
纪念碑巍然卓立,碑身正面镌刻“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碑前有宽阔的墓道,道两旁松柏成行,繁花似锦,使陵园景色愈加庄严瑰丽。
基于军事外交的考虑,苏联不愿意惹火上身,提前爆发同日本的战争。但是又希望积贫积弱的中国能顶住日本的侵略战争,因此派飞行员来帮助中国打仗,是以“志愿者”的身份,而不是以“苏联红军”的身份。当时我们国内报纸、电台对他们的参战也没有进行公开宣传。大量的人员用的是化名,这些化名今天我们翻译成汉语一看,都是老鹰、兔子、小鸟。牺牲了两百多个援华飞行员,但是他们的具体名字我们今天也不能完全弄清楚。可以说,他们是中国抗战中的无名英雄。
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早在1956年为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10月晋升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52.三线航天066导弹基地旧址
三线航天066-基地旧址总占地面积13131亩,总建筑面积90.2万平方米,1980年5月27日,中央第八机械工业部组织验收并正式投产,至1985年,累计完成基建投资3.7亿元。该厂除生产军用品外,先后开发生产的民用轻型客车系列产品和机电产品等。
三线航天066导弹基地旧址,位于湖北远安县,地处鄂西山区东缘,森林覆盖率高达71.4%,素有“林海”之称。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启动“三线”建设至今,远安承接了大量的军工企业,厂房分布在境内大小不同的山坳中。
日前,国务院印发通知,发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066基地旧址(包含机关办公楼、资料楼、通讯楼、露天电影院、万山202厂房、红峰426厂房)成功入选,系航天系统唯一一家。
2006年,为充分发挥三江航天集团整体调迁后移交的闲置资产,远安县在三线航天066导弹基地旧址上兴建了军事博览园,整个园区面积约10000多平方米,分为室内展区、室外展区及游乐区。军事博览园拥有大量导弹、飞机、坦克、舰艇的实物、模型和图片,集航天科技、军事文化、科技演示等为一体为宜昌市国防教育基地。
自1994年开始,三江集团部分企业陆续外迁至孝感市。至此,形成总部在武汉市,主体集中在孝感市,后方基地在远安县的格局。依托原先生产战术导弹的技术,这里研发出了可以像导弹一样灵活发射的固体运载火箭,投入到最新的商业航天发射中。
2019年10月7日,三线航天066-基地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53.三线火箭炮总装厂旧址
江山重工集团是三线建设时期国务院为战备需要在鄂西北地区兴建的大型火箭炮总装厂,也是我军列装火箭炮武器的重要供应商。公司五十年的发展历史是新中国成立后火箭炮武器装备的发展历史,火箭炮研发技术水平代表了国家在火箭炮武器领域的科研水平,保存了火箭炮发展历史的完整样本,极好地展现了火箭炮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对研究现代炮兵战役战术发展变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三线火箭炮总装厂旧址作为生产组装新中国第一门107火箭炮武器的建筑,见证了我国火箭炮武器装备的诞生和发展,承载了兵工人“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和强军报国的梦想。
总装厂旧址建筑和早期的发展历程具有典型的三线建设的历史特征,充分展现了“靠山、隐蔽、分散”的布局特点。建筑依山而建,红机砖清水砖墙,木质桁架,建筑整体格局、主要功能空间保留完整,周边基本保持着建厂初期的历史特征。
2019年10月7日,三线火箭炮总装厂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54.辰州教案发生地
辰州教案发生地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沅陵镇荷花池居委会,分布在沅陵县城马路巷街区,为中西结合的近现代建筑。总占地面积776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81平方米,由永生堂、为善最乐楼、海牧师楼、韦小姐楼、希来德牧师楼、天主堂、宝翰臣牧师楼、傅华梅牧师楼等8栋近现代欧式建筑组成,砖木结构,建筑体量较大。其中永生堂、天主堂坐西朝东,其他均建筑坐北朝南,欧式建筑特色明显。
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902年8月15日),在沅陵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辰州教案”(沅陵县旧称“辰州”),2名英国传教士被激起民愤的本地居民殴毙,教堂被捣毁。在西方列强的强迫下,腐败无能的清王朝查办地方官员,抓捕300多人,极刑处死6名民众,赔款8万两白银。而后西方列强利用赔款于1904年至1937年期间陆续修建了永生堂、天主教堂和诸多牧师楼,在建筑内开展传教等文化入侵活动。1938年11月至1939年5月,国民革命政府湖南省会由长沙临时迁至沅陵,该组建筑被临时作为政府机关、各社会团体等办公场所使用。
2019年10月7日,辰州教案发生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55.湘雅医院及医学院早期建筑
1914年7月,湖南育群学会代表湖南省政府与雅礼协会签订中美合作创办医学教育的契约。雅礼医院更名为“湘雅医院”,湖南为湘,雅礼为雅,故名湘雅。同年,中美合作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开办,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家中美合办的现代高等医学教育机构。首任校长是中国第一位耶鲁医学博士颜福庆,胡美则任教务长兼湘雅医院院长。也是在那一年,建设新校区的计划开始启动。为此,雅礼协会聘请了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为新的医院与大学进行规划和设计。
墨菲致力于将中国丰富的建筑传统与西方先进建筑理论和技术相结合,他在中国留下了一批“中国古典复兴式”风格的建筑,而湘雅医院病栋楼和外籍教师楼是墨菲在中国的首批建筑作品,为他后来设计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大批“中西合璧”建筑奠定了基础。经过三年的设计与建设,1917年底,湘雅医院病栋楼等建筑在长沙城北的上麻园岭竣工,时任湖南督军兼省长的谭延闿亲笔题写了“湘雅医院”院名。
湘雅医院病栋楼采用“三段五部式”立面设计,既彰显建筑的庄重与沉稳,又体现简洁的设计原则。建筑为砖木结构,突破我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模式,将西方建筑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充分融合,兼顾建筑物作为医疗机构使用的功能需求。外观为典型中式风格,歇山式屋顶,上覆金色琉璃瓦,红砖外墙,远观建筑整体呈现古朴的暗红色,因此被人们称为“湘雅红楼”。
1922年,美国教育考察团来华系统考察,确认湘雅与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最好的医学校。从此,“南湘雅,北协和”誉满天下。当时,湘雅医学院制定了两年预科和五年本科的七年学制,采取全英文授课,入学后,学生淘汰率高达70%。在这样的严苛要求下,一批一流医学专家从这里涌现,在中国医学史上灿若繁星。
1938年,在院长张孝骞的带领下,湘雅师生离开红楼西迁。八年的流亡途中,湘雅坚持教学育人。在此期间,先后培养了六年制本科生174名。同时,湘雅帮助贵州、重庆筹备建立了多个西医院校和县市卫生院。
1942年,日军从长沙退败,出城前纵火烧毁了湘雅。红楼所有木质构件化为灰烬,但防火墙体屹立不倒,建筑主体未受到损坏。1946年,抗战胜利后仅一年,湘雅人就修复了红楼并在原有基础上加盖一层,在西面又加建一栋四层病室与原病栋楼相连,使红楼扩大规模再度投入到救死扶伤的事业中。
2019年10月,湘雅医院及医学院早期建筑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65年5月24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对身边的陪同人员回忆到:“支部建在连上和发展新党员都是水口的事情。水口是个好地方,我们在那里发展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批党员。”时至今日,水口连队建党已经过去90年了,重温这段历史,探寻军队党的建设的历史渊源,对党忠诚,听党指挥,对于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毛泽东果断放弃长沙,率部队从浏阳的文家市向罗霄山脉中段退却,29日队伍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当时部队内部很乱,作战失利,加上连续行军非常艰苦,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了。秋收起义的部队有一个团原来是收编的军阀武装,结果这个团的长官一叛变,就把全团人都给拉走了。至于剩下的人中,开小差、掉队的也很多。走到三湾时,队伍只剩下不到1000人了。过去在旧军队里,如果遇到这种困境肯定早就散伙儿了。罗荣桓回忆当时的情景曾感慨地说:“那时候,部队即使不溃散,也可能沦为流寇。”为了解决面临的问题,红军部队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采取自愿原则:愿意继续参加革命的就留下来,想走的则给开具证明、发给路费,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消极悲观、逃避斗争的人都离开了部队。这些都让毛泽东更加深思,革命处于低谷或挫折时总会有人动摇,也使他认识到了党组织在部队基层掌握士兵的重要性。经过反复思考后,他认为:要想使军队拖不垮,只能靠政治建军,要求在士兵中发展党员,把战斗在一线的优秀士兵吸收到党内,增强党在基层的凝聚力。
毛泽东水口连队建党旧址原为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晋升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57.湘赣革命根据地旧址
湘赣革命根据地旧址包含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茶陵列宁学校旧址、攸县南岸列宁室、攸县东冲兵工厂,是1930年至1933年湘赣革命根据地时期遗留的重要革命旧址。1929年1月,红五军在井冈山包围战中失利,为保存革命力量被迫突围,重返湘赣边界。至年底,与地方革命武装一起恢复和重建了宁冈、莲花、永新、遂川、泰和等县的革命政权。1930年1月,中共赣西特委成立,江西红军改编为红六军,湘东、赣西根据地逐步连成一片。为教育革命战士,成立了茶陵县列宁高级小学校;为建立地方武装扩大苏区,10月建立了攸县苏维埃东冲兵工厂。1931年红军独立1师攻陷炎陵县,在江家试馆设立师部,继续坚持斗争。湘赣省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和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湘赣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湘赣革命根据地旧址是湘赣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见证,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实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旧址位于茶陵县城东南20公里的严塘湾里村,是青砖木料结构.该屋系1926年当地地主陈恢先、陈建汉两兄弟合资营建,坐东朝西,建筑面积604平方米,硬山顶,封火墙,穿斗结构,现存房间22间。
攸县南岸列宁室旧址于1930年由当地富户陈寿康所建,座东北朝西南,总建筑面积为214.74平方米。1932年6月,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攸县苏区和湘赣根据地西翼的"围剿",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一师三团团部奉命来攸县鸾山南岸。旧址为1932年6月-1934年工农红军湘赣独立一师三团团部指挥驻地。
为组织干部战士学习马列主义,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特将指挥所驻地左边一长屋辟为"列宁室"。在室内墙壁上书写了《国际歌》、《少年先锋队队歌》和大量的革命宣传标语。
据说墙大部分标语为肖克将军所书。红军撤离后屋主三子陈保元(土改时为地主)刻意保留,不准洗刷。土改时,"列宁室"分给了贫农贺石生。
1930年6月,茶陵县委在小田寨下坪召开了茶陵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茶陵县苏维埃政府,并作出了创办茶陵县列宁高级小学的决议,制订了校规校训和校歌,决定对区、乡政府保送来的工农子弟免费入学。该校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材,解放后扩大为初级中学,1958年辟为纪念地,后复名为列宁学校。现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攸县苏维埃东冲兵工厂旧址(以下简称“东冲兵工厂旧址”),坐落于鸾山镇(原漕泊乡)新漕社区东冲村,原为二十世纪漕泊新联程氏家族所建祠堂。1930年秋,攸县苏维埃政府领导苏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东冲程家祠创办兵工厂,厂内有铁、木、银匠20余名,1张工作台,7座锻造炉,主要生产造制梭镖、大刀、小把(匕首)、来复枪、松树炮,及修理枪械。1932年冬,迁至江西省莲花县九陇庙,改名为湘赣省军械厂。
八角楼毛泽东旧居原建筑为一祠堂,为旧宁冈县茅坪谢氏慎公祠。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茅坪八角楼居住和办公,领导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因为楼房里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所以当地群众都习惯把这栋房子叫做八角楼。
2019年10月,湘赣革命根据地旧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58.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位于桂东境内,主体包括唐家大屋和城隍庙两部分。唐家大屋始建于清朝末年,城隍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928年8月,红军从井冈山分兵进军湘南,遭遇失败。
在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率部来桂东迎还红军大队。8月23日,两支部队会合后,在唐家大屋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总结了“八月失败”的经验教训,决议重返井冈山,从而挽救了红军主力,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巩固。期间,毛泽东曾在此城隍庙戏台上发表了重要演说,宣传革命真理。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唐家大屋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城关镇。1928年7月,红四军主力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团进军湘南受挫。8月初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退至桂东沙田一带。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四军第三十一团第三营来桂东迎还红军大队,于8月19日到达桂东县城。毛泽东住唐家大屋右厢房,朱德从沙田赶来与毛泽东会合,住唐家大屋左厢房。8月23日,毛泽东在此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中途因遭敌人围攻。
2019年10月7日,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59.浏阳红一方面军活动旧址
红一方面军成立旧址李家大屋,位于浏阳市永和镇石江村大屋组。创建于清嘉庆年间,历经四载(1803—1806)而落成,建筑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封火墙,硬山顶,小青瓦,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两侧辅设厢房,内置天井10余处,有大小房屋百余间,主体建筑西侧50米处设槽门,四周筑三合土围墙。原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现仅存主体建筑中栋部分。
李家大屋墙面上原书有“打倒帝国主义’、“土地革命、活捉何键’、“打进长沙’等众多的红军标语,现已由文物部门揭取保存。解放后,李家大屋改作永和镇石江粮食仓库,于上个世纪70年代拆除了中后栋大部分建筑。
1930年8月23日,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三军团在此会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两军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共四万余人。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兼总政委、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滕代远任副政委,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湘东特委书记张启龙和浏阳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及当地群众数千人出席了成立大会。
简称红一方面军,曾称“中央红军”。1930年8月由红军第1、3军团组成。宁都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5军团(辖第13、第14、第15军),季振同任总指挥,萧劲光任政治委员,亦划归中央红军建制。1932年底至1933年初,红一方面军为了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对所属部队进行整编。整编后,红1军团辖第7、第9、第10、第11师;红3军团辖第1、第2、第3师和第7军(辖4个团);红5军团辖第38、第39师和第15军(辖4个团)。
2011年1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浏阳红一方面军活动旧址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浏阳红一方面军活动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60.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
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位于宜章县境内,是1934年11月长征初期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三道--线时的指挥和活动中心,包括指挥部旧址(邝氏宗祠清白堂、元公祠),毛泽东居住旧址(文昌阁),周恩来、刘伯承居住旧址,红军银行兑换所旧址,白沙河渡口战斗遗址,红军伤员养伤旧址,红军扩红遗址(粤汉铁路遗址—宜章白石渡段)等八处文物遗址。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开始率领中央红军从江西省瑞金等地出发,实行战略转移。11月10日,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等率部进驻宜章,指挥夺取了国民党粤汉铁路防线重镇白石渡,并在白石渡广泛开展建党建政和扩红工作,执行党的工商政策。
宜章县城和白石渡的夺取,是中央红军成功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的重要标志。11月7日至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共8.6万余人历时12天,顺利通过宜章继续西进,迈开了万里长征第一步,树立了红军继续前进的强有力的信心。
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晋升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2021-01-25 19:27:32)
-
(2021-01-24 13:06:55)
-
(2021-01-23 17:40:08)
-
(2021-01-22 12:38:51)
-
(2021-01-21 12:43:42)
-
(2021-01-19 08:30:35)
-
(2021-01-18 11:50:28)
-
(2021-01-15 20:13:25)
-
(2021-01-15 13:16:39)
-
(2021-01-15 00: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