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籍国家一级美术师姜云曦写给女儿的信 || 作者 姜云曦
写给女儿的信
作者 ‖ 姜云曦
半世光阴几日闲,三更灯火五更眠。
常摹宋画谋古趣,也傍青石种竹竿。
毛颖行时生暮霭,陈玄动处落鸣泉。
群星默默长相守,日色悠悠不计年。
夜夜孤灯亮,时时月影长。
三千终废纸,几树叶枯黄。
醉眼一半翁,青丝许白霜。
红尘身是客,不敢耗时光。
2017.11.27姜云曦自序
姜老师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者往期部分文字链接:
《春记》《读完牛庆国的 〈我把你的名字写进诗里〉之后》《腊月农家》《天山行》《悯农——写给母亲》《简说格律诗的写法之一》《简说格律诗的写法之二》《果业赛事之——果农乐》《哭中秋》《农桑乐》《杏林晚景》《读了〈甘肃会宁:一个“状元县”的人口窘境〉之后 》
写文章首先是自己看,是舒发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载体。其次是立意,是对文章总体观点和导向的设计,和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记述性的文章要能让人清晰地看见你所描述的对象。论证性的文章要能看出你要阐述对对象的观点。另外,写这两种文体首先要全面地了解对象的发展变化和它存在的真实形态。
而你心里的一千四百多年屹立不倒的腾王阁其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几经变更、几经重修。据史料记载,自唐永徽四年(653年),滕王李元婴始建,至清宣统中重建,曾先后毁坏28次之多,包括现在看见的,是第29次重修了。这个,咱们从他们做的部分模型中可以看到,由于战乱或其它原因的焚毁和毁坏,自唐以后各朝各代都有重修,比如咱们看到的有唐朝风格的木制模型,还有宋、元、明、清的木制模型,以及许多流传下来的营造侧例和图版墨迹。而且每次重修,不论在外形设计风格上,还是镂刻工艺上,都是独立的、和唐朝不同的,代表着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建筑流派的。
但是,不论哪个朝代对腾王阁的重修怎么变化,它都离不开一点,就是砖木结构。说是砖木结构,其实就是木结构,因为整个建筑用材除了屋顶的脊和瓦之外,其它全是木头。
最后一次重建,即“清代宣统中重建的滕王阁,在1926年被北洋军阀焚毁。1942年,梁思成和助手莫宗江以宋画底本为依据,绘制了《滕王阁草图》”(此句源自百度)。
而现在咱们看到的腾王阁是自1985年重修,1989年始建成的。但是,八十年代末期,我们国家经济还不是很发达。这次重修时可能考虑到资金或者其它原因,最后采用混凝土结构。其实,这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的,也不矛盾。我们国家的森林面积小,禁止砍伐树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所以,用混凝土结构正是体现了新时代的建筑用材,而且,它的好处是相对于木石结构或砖木结构更易于防火。
当然,在文化意义上我们觉得好象缺失了好些东西,让人一时间难以接受,觉得不舒服,那是自然的。你写的关于这次咱们去腾王阁的文章全文我没有看到,但在你发来的一些文字里我看出了你的情绪,对于现腾王阁的建筑用材不太喜欢,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写这类文章,你不了解一点古建筑的基础知识,写起来就很吃力了,而且,在名词术语方面弄不好会出笑话的。建议你了解一下古建筑的基础知识。咱们家有一本《清式建筑营造侧例》(画室书架靠窗的第一柜的中间层)可以参考。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在景市,可惜你看不到。
要知难而进。不论咋样,我还是希望你把它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