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细节(7) 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告诉您三个字
图片选自网络
袁建国
从昨天的推文我们知道,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不可能“不带情绪”,但是绝对不能带不良情绪。
不过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上充斥着不良情绪,这时候该怎样进行控制呢?
本文就告诉您一个“秘诀”,就三个字——“慢下来”。
我们不妨以昨天推文中的第一个案例来说明一下。
我上课发现学生违纪——其实仅是交头接耳,在暗示、提醒均不奏效的情况下,我如果“慢下来”,别急着采取措施,或者采取其他比较温和的措施,比如提问、拍拍她的肩膀等,便不会有后来的“大声呵斥”,也不会有再后来的“踢了一脚”。这样做可能沟通效果仍不明显,但起码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如果课堂上没有解决问题,我可以在课下抽时间与学生沟通。在沟通的时候也需要提醒自己“慢下来”。如果慢不下来,仍然会落入“暴力沟通”的窠臼。
比如我直接斥责学生:我多次提醒你,可是你呢?把我的话都当做耳旁风,你傻吗(类似的还有“你没耳朵吗”“你没长眼吗”“你脑子有问题吗”等等)?
这时候如果激怒学生,她可能当时就回怼老师:你才傻呢!
即便她当时不敢这样说,相信出了办公室的门一定会啐一口吐沫大声怒吼:你才傻呢!你讲的课我就是不愿意听!连这个都看不出来,还暗示我、提醒我,还有比你更傻的吗?
类似的指责如说学生“没修养”“没素质”“不尊重老师”“不尊重自己”等等,这些都是道德评判,是沟通的禁忌。
比如我直接将其与某个同学进行对比:你看看人家小丽上课多么认真?你俩原来成绩差不多,现在呢?
这样说对学生来讲是一种负效刺激,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比如我向学生叫屈:为了你们,我把嗓子都喊哑了,你难道无动于衷吗?你怎么这么没良心!
这样做是教师避重就轻,逃避责任。学生听了之后可能会想:讲哑了你活该!谁让你啰里啰唆讲起来没完没了呢?
……
凡此种种,对学生或指责,或侮辱,或蔑视,或无视,都是简单粗暴地对学生传递不良情绪,都是因为没有“慢下来”造成的。
我们要清楚,我们与学生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只有让自己“慢下来”才能够避免发泄情绪,将沟通指向解决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慢下来”呢?
樊登老师在《可复制的沟通力》一书中给我们推荐了一个沟通公式(其实就是《非暴力沟通》一书中的“沟通四要素”),可以将其简化为:看到——感觉——原因——请求。在沟通中我们不妨套用一下,沟通的节奏便一定会慢下来,沟通效果也一定会好起来。
还是以上面的案例来说明。
看到:把学生叫到办公室,首先说出自己课堂上看到的事实,即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交头接耳等。
感觉:讲完事实后,接下来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我觉得很难过”“我感到很失落”“我很伤心”等等。
原因:讲述自己为什么会感到难过、失落、伤心,比如“我对你充满了期待”“我真的想看到你振作起来的样子”。
请求:直接说出我们明确的请求或希望,比如“你上课不要说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等。
如此一套程序下来,我们的节奏是不是“慢下来”了?
按照这样的程序和表达,我们所沟通的内容都是基于真实情境和真实感受,我们的态度充满了理解和友好,我们的请求也情真意切,一般而言,沟通结果会朝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2021年8月12日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