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粟裕的背后(54): 红军大兵团设伏敌军竟然一点不知道,粟裕的一番话透露其中玄机
战神粟裕的背后(54)
上一节我们讲到了蒋介石发动了第2次围剿,并任命何应钦为总指挥,何应钦采取了分进合击的战法,红军仍然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在具体的围歼对象上,确定围歼王金钰的第5路军。第5路军辖5个师1个旅共32个团。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朱毛提出的“诱敌深入”战法能够被接受和确定是非常困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央代表团已经到了中央苏区。
前面我们讲过,从1931年3月开始,六届四中全会后的中共中央,派夏曦到洪湖,派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中央代表团到中央苏区,派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到鄂豫皖,派曾洪易到赣东北。这些代表团的任务是:开展所谓“反右倾”斗争和“改造各级党的领导”,其目的是进一步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到了1931年3月下旬,湘鄂西中央分局成立,夏曦任书记。5月12日,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张国焘任书记兼鄂豫皖军事委员会主席,取得了鄂豫皖党政军的领导地位。
朱毛的诱敌深入战法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说服中央代表团。当时中央代表团的几个主要人员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都没有打过什么仗,也不了解诱敌深入的战役战术,所以主席反复给他们讲什么是诱敌深入的战役战术,以及为什么要打王金钰的第5路军。
在红一方面军的前委作战会上,主席作了详细的分析:
“王金钰虽然有5个师,但都是杂牌军。他们刚从北方来,水土不服,对我们心存畏惧,士气不振。而且内部矛盾重重,指挥不灵,是这次‘围剿’我们的敌人当中最薄弱的环节。加上这一路敌人所处的地形对我们有利,当地的群众基础又好,取胜把握很大。打垮他们后,可以向东横扫,在闽赣交界地区发展根据地,筹集钱款物资,准备下一步反‘围剿’。”经过一番争论,主席“先打弱敌”的主张才终于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青塘会议期间,主席与参谋处处长郭化若闲谈时曾说:“在战略上也应打弱敌的道理,是古已有之的。《管子》中说,‘故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古人不是早已讲过了吗?”
后来,有不少同志仍主张“打一仗再分兵”,理由是敌军太强大了。主席又在吉安东固敖上的会议上,详细分析了红军能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他列举了历史上东汉昆阳之战刘秀八九千人打败王莽40万大军、三国时官渡之战曹操歼灭袁绍10万精兵、赤壁之战号称80万大军的曹操败走华容道等战例,说明只要策略得当,官兵奋勇战斗,完全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好在当时的中央代表团不太懂军事,而且还比较务实,所以朱毛的这一战役战术得到了任弼时、王稼祥的纷纷表态支持。对于这件事,在党的“七大”选举中央候补委员时,主席回忆说:
“四中全会以后,中央派了一个代表团到中央苏区,其主张采取削萝卜的战役战术,但我们反对‘削萝卜’的主张得以顺利实施。所谓‘削萝卜’就是主张不打,开步走,走到什么地方碰到一个‘小萝卜’,就削它一下。那时,我们主张跟敌人打,钻到敌人中间去,寻找敌人的弱点,打击敌人。主张‘削萝卜’的人反对我们,说我们的办法是‘钻牛角’。当时,如果没有代表团,特别是王稼祥同志,赞助我们、信任我们——我和总司令,那是相当困难的。”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左倾主义者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面对国民党军大兵压境,感到畏惧,没有敢打必胜的信心。
先打国民党军的第5路军,但是第5路军有5个师,分别是公秉藩的第28师、郭华宗的第43师,王金钰的第47师,郝梦龄的第54师以及罗霖的第77师。经过讨论,决定先打王金钰的第47师和公秉藩的第28师。
有人要问,第5路军共有5个师,为何任命王金钰为总指挥呢?因为他早年曾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骑兵科第9期学习,1910年毕业,不仅资历老,而且属于留日派,自然被蒋介石和何应钦所倚重。
红军的战法和首歼对象确定后,红一方面军主力先在龙冈集中,继而西移东固隐蔽集结,待机歼敌。
江西的山非常有特色,不仅非常险峻,而且非常秀气。东固就是如此,这一带都是高山峻岭,5月的东固早已山花烂漫,映山红开遍山岭。东固是中央苏区的屏障,红一方面军3万多人在此一隐蔽集结就是20多天,之所以等这么长时间的根本原因是敌人推进速度慢,且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没有很快上钩。
我们前面讲过,诱敌深入的战法,需要敌我双方的配合,如果敌人不配合,这一战法就不可能成功。这就如钓鱼一样,鱼钩上放着鱼饵,但是鱼就是不上钩,这样也钓不到鱼。如果要使这个战法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很多战机是在等待中出现的。
其实红军实行这一战法也有风险性,因为红一方面军的3万多人在20多天里集结在东固这个不大的山区,是让许多人捏了一把汗的。一个地方即使再美丽,但如果呆的时间过长也会审美疲劳,何况还是在焦急中等待。
更为关键的是,红军隐蔽待敌之地,正好处于敌第19路军蔡廷锴师和第5路军郭华宗师之间,红军隐蔽的区域南距蔡廷锴第60师40余里,北距郭华宗第43师仅10多里,而且靠王金钰部也很近。这种‘钻牛角”的阵势的确让人担心。如果被敌军发现,红军立即就会被包饺子。
因此说,没有非凡的胆略,是不敢这样隐蔽待敌的,但是朱毛对此充满了自信心,因为这里群众基础好,不会走漏消息,况且敌人各部不统一,红军正好有空子可钻。
红军大兵团设伏,敌军竟然一点不知道。粟裕后来的一番话透露其中玄机:当地青壮年很多参加了红军,红军和百姓是一家人,所以他们决不会给国民党pl通风报信,因为他们的孩子、丈夫或者亲戚就是红军。
然而随着等待的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红军内部的危机也加重了,因为国民党军的总体战,对苏区进行长期包围和进攻,实行经济封锁,苏区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东固山区粮食远不能满足3万多将士的供应,而且红军的余粮也不多。
尽管当地群众节衣缩食,自愿把粮食拿出来支援红军,但红军毕竟人太多,生活上非常艰苦。尤其是20多天里,连敌人的影子也没见到,许多干部战士沉不住气了,有些埋怨。有的说“要打仗就得勇往直前,干革命要敢于进攻嘛,现在可好”。有的则说“敌人修了坚固的工事,就不会再前进了,哪有那么傻,吃了大亏还来”。
这也是考验朱毛决心的时候,有一次彭德怀陪同主席看地形,彭德怀向主席反映情况:“现在部队情绪有些急躁,不少干部战士发牢骚,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而且生活上艰苦,很多官兵情绪波动很大。”
听完彭德怀的汇报,主席说:“生活上艰苦完全可以克服,同志们情绪有波动,我们要耐心去说服。莫性急,要向大家说明,敌人一定会东进的,仗一定有的打。”
为了解决后勤保障问题,1931年5月8日,项英、主席和朱德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布了《节省经费的训令》:
“从即日起每日吃两餐,只发伙食费8分。柴自己采,菜自己采一部分。每个机关每月从3元起至8元止,按照至低限度的需要开支。总司令部不得超过8元。除上列规定外,过去各种开支,如挑夫费、药费、交通费、侦探费等项一律停发。”
当时的敌我对抗,某种意义上也是敌我双方对后勤忍耐程度的较量,如果是国民党军实行这一规定,肯定早就散伙了。这一措施其实也是一种应急措施,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但是朱毛知道必须要冷静。
每天晚上,当其他地方都被黑暗笼罩时,司令部里仍然灯光闪烁,朱毛在埋头研究军事地形,并不时地交谈着什么,屋里仅有的两盏油灯,发出昏暗的灯光,将朱毛的身影映在一旁的土墙上。
红军一等就是25天,战机终于来了。
(天择杂谈原创:本文在史实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手法,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粟裕生平事迹》、《粟裕传》、《战神粟裕》、《名将粟裕珍闻录》、《何应钦传》、《蒋介石传》等。
天择是作者的笔名,曾在国防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历史和哲学颇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