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对脾胃学说之贡献(四)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
风药之名首见于元代名医张 元素的《医学启源》。张氏根据五运六气学说将药物归纳为 “风升 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 藏”5 类。“风升生” 一类收载有 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川 芎、细辛、藁本、蔓荆子、薄荷、麻 黄、荆芥等 20 味中药。李东垣继承 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 并把风药理 论应用于临床, 认为风药不仅有解 表升散的功能, 而且具有升阳举陷 和疏肝、散火、胜湿的作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初学中医者往往把风药单纯 理解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类, 而忽视了这些药物的其他功能。李 东垣于此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 认为, 脾之“清气”、“清阳”与肝 胆升发之气有密切关系, 脾胃的升 清降浊功能正常与否, 取决于胆的 疏达与否。而肝胆的疏达可以运用 风药的升提疏散来实现, 通过治肝 而达到治脾的目的。这在临床上有 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李东垣用风药最为多的是升 阳举陷, 借风药轻扬上浮之性, 引 提脾胃清阳之气, 恢复脾胃升清降 浊功能, 其目的在于助清阳之气生 发升腾, 而不是发汗之意。如李东 垣在《脾胃胜衰论》中言:“其汗 者, 非正发汗也, 为助阳也”。补中 益气汤之用升麻、柴胡, 清暑益气 汤之用升麻、葛根, 升阳益胃汤之 用防风、羌活、独活等即取此意。 风药在其它方面还常用于:
风药疏肝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风药辛香宣散, 可升发肝胆之 气, 以解肝木之郁。古代治疗脾 胃、肝胆之证的方剂中均配伍了大 量风药, 这些风药的作用机制为疏 肝。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 论》 中说:“本部本证脉中兼见弦 脉, 或见四肢满闭, 淋溲便难, 转 筋一二证, 此肝之脾胃病也。当于 本经药中, 加风药以泻之。”后世痛泻要方即取此意所创。如治疗肝 木有余乘侮脾土证,《脾胃论·脾 胃胜衰论》 云:“肝木妄行, 胸胁 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 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 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用柴 胡为君, 防风为臣, 羌活、独活为 佐。对于肝强脾弱、毫无表证者, 应用风药目的在于疏肝, 再配以石 膏、黄柏、知母而使木火平息则脾 土自健。
风药散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经曰:“火郁则发之”。对于脾 胃郁火证, 李东垣也常配伍风药。 他在《脾胃论》中云:“如脉弦而 数者, 此阴气也, 风药升阳以发火 郁, 则脉数峻退矣。”阴冷邪气遏 阻脾胃导致肝火内郁, 则用羌活、 独活、防风等辛温之品疏肝解郁、 升散郁火。因为这种火热并非表寒 引起, 用风药疏肝, 肝气条达则脾 胃之气升降通顺而郁火自散。
风药胜湿
风能胜湿, 风药辛香温燥, 升 举下陷清阳, 以利脾气升发, 祛除 湿邪。脾主运化, 主升清, 喜燥恶 湿。如果脾气虚, 运化失职, 则水 谷不化精微反生湿浊, 湿邪内停, 而成脾为湿困之患。用风药胜湿, 取风药除温与升阳双重功效, 但以 “升阳”为主, 阳气得升, 则浊阴 自降而湿邪可除。如升阳益胃汤中用防风、羌活、独活、柴胡, 以及羌活胜湿汤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下一期:李东垣对脾胃学说之贡献(五)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代表方剂
点击文章末尾蓝色“了解更多”,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