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界历史上,马连良有哪些故事?

马连良先生,有名京剧艺术大师、有名京剧老生、有名京剧艺术家、梨园名角、京剧名家、须生泰斗、马派创始人、有名京剧须生、著名四大须生之首、中国京剧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南麒北马:周信芳、马连良;中国剧坛二巨头:梅兰芳、马连良;艺坛双绝:马连良与杨小楼。

有苗长不愁,艺来有源头。这(有)张珍贵的照片,是马连良所在的富连成科班“连”字辈学生的大合影,“连”字辈是富连成的第二科,这一科的所有学生,都在入科时起了学名,中间带一个连字,也就是说举世闻名的马连良正是在100多年前的富连成科班中正式诞生的。这虽然是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但却对马连良和整个中国京剧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连良嫡孙马龙说,“1909年、正月十五,在北京广德楼他的父亲马西元带着他见的叶春善社长,当时叫喜连成科班,叶春善社长就说这小孩儿不错,让他先学武小生吧,由茹兰青先生给他开的蒙,这个学的是《石秀探庄》,在这个科班一学学了就七八年的时间,1915年以前马先生没有担任过主演的角色。'

受家庭的熏陶,幼年的马连良就已对京剧产生浓厚的兴趣,1909年,在三叔马昆山的建议下,马西园正式将儿子送入富连成科班,在这个京剧大师的摇篮里开始了他的从艺生涯。旧时的科班实行的管吃管住、边学边演,同时又打又骂的独特方式,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每天六点上课,压腿下腰、练功调嗓、晚上十点就寝,循环往复,加上捱(挨)打受骂如同家常便饭,这样的日子要持续七到八年,形同炼狱。马崇仁说,“进科班八年呢,人都管这叫进大狱,就是监狱的狱,不准出来,那真所谓就叫“打戏”,戏怎么出来的呢,就是打出来的。常言道“梅花香自苦寒来”,马连良刚入科班时由于学戏较慢、没少挨打,可他从小就心重,知道家境清贫,心里总憋着一股劲,在“连'字科的学生中马连良的天赋虽算不上最好,但论勤奋和苦功却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十岁他就跟“须生大王”谭鑫培谭老同台,演一个《朱砂痣》的一个小孩,里边有贾洪林贾先生,贾先生来的吴惠泉嘛,他的老婆回来了叫门,贾先生一害怕有一身段、一捂桌子一转身一甩胡子有这么一个身段,马崇仁他父亲呢就记住这身段了,后来《赵氏孤儿》,正赶上孤儿叫门,他把这个身段安上了。马连良有小贾洪林的称号,富连成的社长叶春善看到这孩子扮相好,便开始让马连专工老生行当,成为了萧长华先生的学生。1916年,萧长华决定复排连台本戏《三国志》特意让爱徒马连良出演了至关重要的诸葛亮一角,此剧一经上演,立刻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马连良)他每出戏、他什么都学,他不是光学自己这个行当,他就是所有的人物、他是学萧先生什么呀,他萧长华叫,所谓叫背总讲,就是说这剧本是总讲,我要全背下来,所以他让他来排这个连台本戏《三国志》、让他演诸葛亮这个角色,在《借东风》这一场里面给他加了一段唱,原来这就是一个过场戏,没有祭风坛、什么唱一大段二黄、习天书什么的,没这段儿。张学津言,“一出《借东风》、一出《甘露寺》是马先生的代表作,尤其是《借东风》,说一提《借东风》那就是马连良,一提马连良就是《借东风》,等于这个戏跟马先生完全融为一体了。”

《借东风》成为马连良最具特色的代表作,跟随他红火了整整半个世纪。马小曼说,“他怎么说呢,他并不是用大声地唱、大声地嚷来搏得这种廉价的掌声,他不是,他就一下就把观众的心领到这个人物身上去了,所以这就是艺术家的魅力。”17岁的马连良结束了科班的“八年大狱”开始踏入那个飘摇的时代,他南下福建加入了三叔马昆山的戏班,但没唱多久,马连良就出现了一个躲不开的生理问题。吴小如说,“男性的这个同胞啊都有一个变声期,内行管那叫倒仓,嗓子就变音了,变得好、嗓子出来了,变不好、完了”。马连良跟其他的演员一样,在他那个倒仓期间嗓子不行了,要重做抉择,此时的马连良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二次入科,问艺几何。17岁的马连良在经历着不可避免的变声期时做出了一个怎样的选择呢,他是要离开梨园行重新寻找别的营生吗。17岁,虚岁是18岁,那时候出现倒仓这个情况就是变声了,你就不能再唱下去了,什么时候能够变过来、你的变声期多长,这个有点儿听天由命的意思,你也不知道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所以他就决定回到北京以后再入富连成深造,在梨园行内因为倒仓毁了嗓子痛失大好前程的演员比比皆是,但马连良再次入科的想法却是如此坚定。叶春善叶先生呢,听着非常高兴,说由我富连成出科出去的没有回来的,也就是你头一个,要求第二次再坐科,我同意你回来。他这三年里边基本上就是白天学戏,学一些以做工老生,念白、做工为主的戏,因为唱受限制了嘛,像《焚绵山》、《失印救火》、《四进士》、《白蟒台》都是这一时期学的,但是这些戏后来都成了他一生的代表剧目了。

三年的再次入科学习,给马连良在传统京剧的革新方面奠定了好的基础,他凭借着自己敏锐的眼光和近乎苛刻的艺术追求,对传统京剧进行了从剧本到演出的一系列革新,使得原本有些高高在上的京剧变得雅俗共赏,其中这出《甘露寺》就是马连良革新后的代表作。

夸完刘备、夸关公,再夸张飞、夸赵云,夸诸葛亮,就楞(愣)把这一出戏、原来是一个可以说是不起眼儿的这么一个角色,能把这出戏变成以乔玄为主,形成马先生独特风格的剧目,所以后来等于谁唱劝千岁,谁唱甘露寺,全得按马先生这个风格来了。

“从崭露头角、到流派的形成。'你要想作为一个挑班的演员,你要唱大轴儿,你的戏在哪里,你要有自己的剧目,你的戏在哪里,所以你就要开创一条自己的路,你就要编一些戏,把一些以前的精华、结合你的条件,《盗宗卷》也是吗,不明白呀、观众,盗这宗卷干什么呀,那么他就把地方戏的材料找过来,前面加上《淮河营》,中间嵌上《监酒令》,后边把《盗宗卷》接上,整本《十老安刘》,完整的故事。《淮河营》这出戏还没排出来呢,可马先生已经把这唱腔设计好了、都灌了唱片了,就这此时间不可闹笑话这段流水呀,等于说外头唱片都卖了,观众已经非常熟悉这段流水板儿了,等马先生一贴出《十老安刘》来,观众一进场一听,哎哟,感情是这段就是这出戏的,所以马先生怹的头脑特别地聪明。经过三年的回炉深造,1921年底,马连良技艺大进、能戏极多,1922年春天,上海“亦舞台”来北京约角儿,他们看上了初露锋芒的马连良,想请他去唱上一期,在京剧行内素有“北京享名、上海挣钱”之说,在上海唱红了才算名利双收、真正的红了,也是在这段时期,另外一个多年来困扰他的问题也在此时有了眉目,经过长达10年左右的倒仓,马连良的嗓音终于开始恢复。从1925年开始,逐渐逐渐他嗓子就出来了,1925、1926到1928年的时候,他已经这嗓子就出来了,1929年是高峰,那个马先生一生呢,他对这个民国18年,就是1929年他这个嗓音恢复在他来说,那真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

1929年,马连良已经能唱高亢激越的唢呐腔,很快“民国十八年”的马连良唱片成为了日后的畅销商品。1930年,马连良组成了自己的京剧班社扶风社,据说在马连良的扶风社里舞台阵容全是精选之才,他不但善于网罗名角,更善于发掘人才,师弟叶盛兰还在“富连成”科班时便被马连良一眼相中,杨宝忠改行操琴、张君秋崭露头角,袁世海浮出水面,都加入了他的扶风社。就是扶风社阶段呢,开始到三四十年代,你看他的艺术轨迹是一条上升的斜线,一直在处于上升期吧。在如此星光灿烂的扶风社担任头牌,马连良自己的表演当然也是极其精致和考究的。他不仅唱腔动听传神,而且做戏潇洒,表演入微,拍他的剧照没有废片、张张漂亮。欧阳中石言,“咱们就从马先生一亮相出来看,谁像他出来得那么新鲜,那么光彩四射。从一上场,从扮相、说话、念白的时候都听得清清楚楚,说唱啊、一唱觉得唱得特别顺,我(他)们特别听了他《甘露寺》的时候,简直行云流水,所以不但让人折服,完全被他的唱吸引了过去。尽管我(他)们学完了,唱得也不像他,自己也觉得很满意,这就是他的艺术魅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