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懒、怂、退”怎么办?3个心理学公式,帮你解决难题
瑜伽课后,一位大姐拦住了我:“听说你是心理咨询师,能不能给我讲讲我该怎么跟孩子相处?我现在感觉特别焦虑,孩子上高一,课业紧张,但总是玩手机,我一管她,我们必定吵架,不管吧,我又特别难受,每天都痛苦的不得了。“
在日常工作和后台私信中,关于孩子学习的问题占到了全部家长提问的9成,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比例。家长们对于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懒、怂、退”既疑惑又恼怒,同时还伴有很深的无力感——不知道怎么能平和有效的促进孩子进行自主学习。
坦白讲,这位家长的问题我没办法回答。她希望我给出一个标准答案:管还是不管?亦或是怎么管?但这个想法从根本上就错了。
“养育孩子”是一个“复杂体系”,当家长试图用一个应对“简单体系”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时,谬误就产生了。比如,如果这位家长听到有人建议她“一天只能让孩子玩手机一小时,剩下时间必须强制收回”时,可能会觉得十分正确,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困难重重,因为孩子会对抗,即使强硬收回手机,孩子也可能根本不去学习,而是消极怠工。
手机不是问题,玩手机成瘾的背后心理,才是问题。
再进一步的解释:孩子表面上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我们肉眼可见的皮肤,而行为背后的心理,则可以理解为皮肤后面复杂的肌肉、血管、骨骼、脏器等等,如果皮肤出现了问题,就试图单纯在皮肤上做功,基本无效,只有全面调理内在,才能由内而外的解决皮肤表面的问题。
那么影响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的懒惰、退缩、抵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做《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3个心理学公式,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它们是:
学习成效=学习能力×学习动力
↓
学习动力=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
↓
附属内驱力=吸引的需要×抗争的需要×报复的需要×消极的需要
01 学习成效:决定因素在“动力”
估计很多家长看到这3个公式就头大了。在这里,我们做一个简单讲解。
简单说,孩子能否学习好,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学习的能力,这部分中最主要的是智力因素,很多家长都认为这是影响孩子学习的主要因素,比如经常听到有家长说“孩子就不是学习那块料”,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智力因素一方面来自于遗传,但通常来说,绝大多数的人智力水平相当,只是每个人擅长的领域有所侧重,但整体而言都处在均值附近。所以把自己孩子学习不好归结为“智力遗传”是一种偷懒的结论。另一方面,智力因素还包括后天环境的影响——这就好比同样一颗种子,放在贫瘠的土壤中和肥沃的土壤中,必然结果不同。而家庭的抚养环境,就是种子的土壤。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重点要说的是影响最终学习结果的另外一个因素——学习动力。这才是重中之重。
前段时间高考时,抖音上一个视频火了,一个家境贫寒的少年,在工地扛水泥为自己挣学费,当他收到来自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他正在光着膀子扛水泥,他的午饭也很“寒酸”,但是他笑的很灿烂。好多人都说“看哭了”。
在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推测这名少年一定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动机,所以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高效的学习成果——想必他的教育资源也不会太好,也没什么钱去上1v1的家教辅导班。
很多孩子游戏打的很溜,干别的事都挺不错,但一到学习就哑火,这种现象背后,其实就是“学习动力”出现了偏差。
那么,影响学习动力的因素又是什么呢?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词是“内驱力”。大家看第二个公式,会发现学习动力是由3个不同类型的“内驱力”相乘得出的。所谓内驱力,就是一个人内在的能够驱动自己的动力。而在现实中,不管大人还是孩子,被驱动向前走的,大多数都是“外驱力”,人在受到外部驱动时,会出于焦虑等情绪往前走一段路,但很难长久。举个例子:
小王想减肥,他的动力是“看上去更漂亮,被别人羡慕”,带着这样的动力,他坚持了几天,又是运动又是节食,但没多久就放弃了。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减肥这件事的本质,是为了让“别人”欣赏他,或者说,他减肥是为了顺应社会评价身材的体系(外部环境的压迫),而不是他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只不过他误把”顺从外界的逼迫“当成了”自己的意愿“,所以当他减肥的时候,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所以他只能体验到痛苦,而少有快乐。于是很难坚持。
如果小王减肥不是为了让别人喜欢羡慕,而是自己真正认识到健康的身体对自己的重要性,那么他减肥的自主性就出现了,他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结果,不再是外界的声音,而是自己每一天的变化,获得了什么全新的体验。
02 学习动力:调动“内驱力”是根本
著名心理学家德西讲过一个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个老人家门口嬉闹,老人觉得很吵,很想把他们赶走。于是老人想了一个办法,他给了孩子们每人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来到这,让这变得很热闹,我也感觉自己年轻了,这些钱是给你们的奖励。”
收到钱的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了,一如既往的喧闹。老人拿出15美分,解释说自己收入有限,只能给他们这么多——虽然比之前少,但也还不错,孩子们高兴地收下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孩子们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说:“你知不知道我们在这里玩的多辛苦,竟然才给5美分!”,然后,他们发誓再也不会来为他玩了。
于是,老人重新获得了宁静。
这就是一个关于“内在动机”的广为人知的小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孩子们最开始玩耍是出于内在动机,所以他们玩得很纯粹,也很开心,但是后来他们的内在动机受到了外在奖励的污染和干扰,最终的结果是他们丧失了玩耍的初心,放弃了玩耍。
不爱学习的孩子也是如此,他们之所以在学习上表现出强烈的对立情绪,是因为内在动机遭到了破坏。公式2中,影响“学习动力”的是3个不同类型的“内驱力”,我们首先对这3个内驱力做一个解释。
附属内驱力:主要来自于和家庭系统(父母)的关系
自我提高内驱力:主要来自孩子的社会化成长水平,也就是孩子对主流社会价值的追求,比如他人的评价、自我的名誉等等——前面举的小王减肥的例子中,小王的主要内驱力就来自于这个类型的内驱力,但是为什么没有成功呢?这一点我们随后解释。
认知内驱力:人生而有好奇心,可以说,学习是人的本能。如果这种本能没有被破坏,那么孩子就会对学习各种各样新奇的事物产生持久的内驱力,但现实情况是,因为种种原因,它被打压和破坏了,于是就有了选择——比如对探索游戏领域的未知世界更感兴趣,而对学习语文数学毫无兴趣。
首先来回答,为什么小王减肥的动力明明也属于以上3种内驱力之一,但却没有发生持续的效果呢?这是因为,以上3种内驱力互相影响,互相制衡,小王的减肥动力单一依赖这一种内驱力,而且这种依赖背后有很多不合理的认知和心理,所以导致了失败。
说到3种内驱力的互相制约,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一个孩子的父母是焦虑型父母,他们在孩子小时候充满好奇心的时候,对孩子各种限制——不许摸这,不许摸那,那么可以想象,这个孩子就很容易滋生出对“命令”的逆反心理,也就是说,影响了第一种“附属内驱力”,这种逆反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得越来越强烈,到了青春期,就可能发展成和父母直接地对着干——而“报复”父母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好好学习(因为父母最看重学习),所以孩子不学习的持续动力就产生了。
当然,这是一种埋藏在潜意识当中的动力,孩子很难觉察。
同时,父母总是不让孩子摸这摸那,也就等于是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孩子从父母这里感受到的是一种持续的焦虑状态,ta会内化这种父母的焦虑,自己也变得越来越胆小,局限,慢慢丧失了探索世界的兴趣——这一点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对学习毫无兴趣。
所以,看似它们是3个类型的内驱力,但其实是互相影响的。
03 孩子的学习的关系:归根到底是孩子和父母的关系
第3个公式是这样的:附属内驱力=吸引的需要×抗争的需要×报复的需要×消极的需要,我们看到,来自孩子与父母关系的“附属内驱力”,它是由4种需要影响的。
吸引的需要:一般而言,孩子总是想无时不刻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如果孩子成功了——父母无论何时都对孩子保持高质量的关注和陪伴,而不是一边玩手机一边看孩子,或者经常对孩子不耐烦,那么孩子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一种正常的状态。
抗争的需要:如果孩子吸引父母注意力总是失败——比如父母永远在用行动向孩子证明,手机比孩子更重要,那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对抗的状态(我们常说的逆反就是这类)
报复的需要:如果孩子在与父母的抗争中处于下风(大概率会这样,因为强大的成人总有办法制服小小的孩子),那么ta就会衍生出报复现象,比如父母讨厌什么,他们就做什么。父母越关注学习,孩子就越不好好学习。
消极的需要:如果儿童的报复遭遇父母的强烈打压,则会因为受挫产生抑郁状态,这是一种集无助、无能、无效于一体的感受。很多孩子都存在抑郁状态,比如在学习上毫无兴趣、消极懈怠——家长常命名为“懒惰、不思进取”,就是一种典型的抑郁。
曾奇峰说:人本质上只有一种关系,即ta早年与父母的关系,之后所有的关系,都是这种关系的翻版。在这句话里所说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事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等等。在我们这篇文章里,可以说是孩子与学习的关系。
所以,孩子与学习的关系不好,本质上是孩子与父母关系不好的翻版——也许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尚可,但孩子仍然学习不好,那可能是因为家长没有能力自我觉察,发现“表面上关系不错”的背后,是否有孩子的阳奉阴违、虚假讨好,而不是真正的“关系好”。
归根到底,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种种问题,不管是遇到困难的退缩,还是毫无兴趣的消极,又或者是强烈的逆反和对抗,其实都源于孩子在学习这个问题上的内在动力系统被破坏了——填鸭式教育破坏了兴趣,强迫式学习打击了关系,过分强调别人怎么看,考了第几名让孩子失去自我.......所以,如果家长想要让孩子学习好,就需要自我成长,重新帮孩子和学习建立动力系统,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但最核心的一点,在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简单说,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心理上独立的人。这时候,他学习不再是为了家长的面子、老师的喜欢,而是为了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他在学习中体验到的是探索未知领域的乐趣,而不再时刻关注自己是否因为表现不好而被奚落嘲笑,他体会到学习和游戏一样,并不是枯燥乏味的事情,而在底层逻辑上一模一样——都是探索寻宝,并且能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这个时候,学习就不再是老大难,而成为真正的乐趣。
家长想要让孩子找到内驱力,归根到底,需要自己成长,这样,你才有能力引领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但是,怎么成长呢?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这本我在本文开头提到的书《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我今天文章中的三个公式,也取材于本书当中的一节,看了无数家庭教育心理学的书,对这一本我要特别推荐一下,理由如下:
系统性:这本书的脉络十分清晰,正如书名所示,它描绘了孩子从出生到结婚独立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是按照发展心理学的顺序来写的。在每一个模块中,都列举了这个时期最常出现的问题,做了解答,相信对于很多家长来说,都相当实用。
易读性:很多好书其实阅读体验并不良好,所以我推荐书特别关注阅读感。尤其对于没有深入接触过家庭教育领域的家长来说,更是如此,他们需要的是简单明了易懂的语言,可以迅速搭建自己的认知系统,并提供解决方法。
实操性:每一节都由案例展开,大家可能会发现,每一个案例的场景都似曾相识,用案例来分析和解读,是非常具有实操性和指导性的阅读,读者在读后必然会产生满满的收获感。
所以,养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系统,因为孩子是千变万化的,每天我们遭遇的情景也不一样,所以养育孩子的问题,让很多家长头疼。但是复杂系统除了复杂之外,其实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虽然看似没有简单的因果关系,但在复杂纷乱的背后,却常常是由最简洁的规律在维系,正所谓“大道至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最简洁的规律就是顺应孩子的成长脉络,从改善亲子关系入手,引入父母对孩子的建设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