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轼的性情,竟能在朝中立足八年,原来背后有个女人为他撑腰

宋神宗赵顼去世后,北宋王朝的帝位出现真空。当时的形势是,神宗留下六个儿子,但最大的仅有十岁。而神宗还有两个弟弟,都是成年人。这个时候,到底是子承父业还是兄终弟及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了。

能把这个问题最终拍板定案的只有神宗的生母,也就是人称“女中尧舜”的宜仁圣烈皇后高氏。高氏是北宋王朝中绝无仅有、名震敌邦的皇后,也是一个颇具政治才干的女政治家。正是在她的主持下,拥立了神宗之子赵煦为帝,稳定了北宋的朝政大局。

然而,高氏最能青史留名的还是重用苏轼、护佑苏轼,保住了一批为大宋王朝效力年久的股肱大臣。对于苏轼来说,能得到高氏的庇护,无疑是他一生最大的幸运。他曾屡次遭人诬陷,却往往能化险为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高氏亲自降旨,以苏轼为翰林学士兼任侍读。就在苏轼就任侍读不久,高太后就召见了苏轼,问他:“卿前年为何官?”苏轼一愣,答道:“常州团练副使。”高太后又问:“现居何官?”苏轼答道:“戴罪翰林学士。”

高太后紧接着又问:“你问什么升得这么快?”苏轼:“全仗太后、皇上提拔。”高太后说:“非也,老身想告诉你,你屡次获得提拔的原因实出于先帝。记得先帝在日,每读爱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只是未及用卿罢了!”听到这里,一向生性豁达的苏轼不觉痛哭失声。

有感于太后的知遇之恩,在苏轼任翰林学士时,常常在文章中透露出规劝时政的语句,因为触及了很多人的利益,遭到不少人的报复。当时,朝中有所谓的蜀党、洛党、朔党。蜀党以苏轼为首,吕陶为辅;洛党以程颐为首;朔党以刘挚、刘安世为首,而辅之众多。这三党之间,为了一些小事,往往也会互相攻讦。

由于苏轼最得太后赏识,洛、朔两党就将他视为眼中钉,加上苏轼其人,天性诙谐,口无遮拦,更让蜀、洛两党势同水火。不久,在程颐的指使下,贾易、朱光庭等人抓住苏轼的几句不当之语,说他心怀怨谤,上奏弹劾他。皇帝对此不置可否,高太后不以为然,指责洛党断章取义,诬陷苏轼,为他澄清了冤枉。

此后,高太后又为尽其所能帮助了苏轼几次。宋哲宗八年(1093年)八月,高太后身染重病,已经32岁高龄的她,历经仁、英、神、哲宗四个皇帝,相夫教子,可谓死而无憾。唯一让她不能释怀的是,担心死后那些忠厚老臣的安排。

病重的高太后深知孙子宋哲宗的性格,自己所任用的大臣,在她死后将会遭到贬谪,就在她奄奄一息之时,还是为这些老臣做了一些安排。她抱病宣来了苏轼、吕大防、范纯仁,对他们说:“老身受神宗的顾托,御极听断,卿等试言,九年间曾施恩高氏否?只为至公,一男,一女病且死,皆不得见!”说着说着便留下了眼泪。

苏轼等人见了,赶紧上前解劝。平静之后,高太后对他们说,日后她不在之时,皇帝必对她所任的大臣进行打击。所以希望他们能自动隐退,或辞职、或请求外放,以避免在朝遭到报复。当年的九月,一代英后高氏驾崩,享年62岁。

正如高太后所言,她去世后,宋哲宗便一反其政而行之。不仅将高氏贬谪的蔡确等人追复原来的官职,而且还连连升他们的官,而那些曾经受到高太后重用的大臣,几乎全部被贬。所幸苏轼等人在此之前提出外放或回家养老,这才算逃过一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