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7)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世界汉诗协会名誉会长、河南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诗词月刊》顾问、《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编委会顾问、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学术顾问、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诗词的表现艺术(7)
以少胜多
宋代诗坛上,名家名作,犹如满天繁星。其中有一个不甚惹人注意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燕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通过这首词,把自己少年的浪漫生涯,中年的流离景况,以及宋亡以后、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与心情,刻划得逼真逼肖,入木三分。其文字容量之大,表现手法之高,确实令人叹服!
为了高度概括和集中,作者从自己漫长的生活道路中提炼了“听雨”这样一个典型的情景。而同是听雨,在三个不同时期,又有三迥乎不同的意境。
少年听雨的地点是“歌楼”,景物是“红烛”和“罗帐”,再用一个极工致的“昏”字把这些景物融合起来,使读者的眼前很快出现了一个“烛明香暗画楼深”的所在。一幅五陵年少的游冶生活画面,色彩鲜明,历历在目。
壮年听雨的地点是“客舟”,景物是:在“江阔云低”的肃杀气氛中,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声声“断雁”的哀鸣。一个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在风尘仆仆的奔波,绘声绘影,旅途沿溯之苦,溢于言表。
亡国以后的晚年,听雨的地点是“僧庐”。这里作者并没有写景。可是一提到“僧庐”,不言景物而景物自现:“众响渐已寂,虫于佛面飞。半窗关夜雨,四面挂僧衣。”在这样一个十分凄绝的环境中,一个奔走一生的诗人,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生活无着,蜷缩在这里奄奄待毙。这虽是弦外之音,神余言外,可是有心的读者并不难捉摸。
结尾两句,作者概括地抒发了对自己一生难言的悲愤。说“悲欢离合总无情”者,其实是深有情也,道是无情却有情也。潦倒一生,抚今追昔,怎能不思绪万千,长歌当哭呢?“一任阶前点滴到明天”,更是无可奈何之语。阶前雨滴,点点都敲痛作者的心。这里有少年的憧憬,有壮年的哀愁,更有晚年的难堪的孤凄现实。桩桩件件,袭上心头,真是一江春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既是封建社会广大正直的知识分子共同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这个制度扼杀人才的愤怒控诉。
读着这首寥寥五十六字的小令,我们不仅恍如看了一部蒋捷的传记,而且也看到了那个时代成千上万的落魄文人的生活、思想概貌。恩格斯说过,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写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的专门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的全部著作合拢起来所学的还要多”。好的诗词,就有这种以少胜多的魅力。
动人春色不须多
有些初学写诗的同志,往往好堆砌词藻,结果华而不实,并不能感动人。原因何在?主要是作者缺乏生活实感,东凑西拼些华丽的词句,当然谈不上感染读者,引起共鸣了。
让我们看一看唐人刘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中提到的月色、星光、虫声、绿窗纱等等,都是一些极普通的事物,我们经常遇到也习以为常;可是,经过诗人独具匠心地安排,一幅大地春回、静穆幽丽的画面,就历历如在读者目前,使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觉得神怡心旷,妙趣横生。如果我们信手打开一本唐宋诗词,这样的感受是会纷至沓来的:
“千里莺啼绿杨洪,水村山郭酒旗风。”作者给我们展现的诗一幅草长莺飞、色彩鲜明的江南春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又仿佛置身于鸟啼花笑、流水潺潺的江边;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春光灿烂、蜂蝶纷飞的生动景象跃然纸上。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些诗句的艺术效果其所以如此之佳,是由于诗人满怀生活激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自然景物因季节转换而出现的新的特征,以十分精炼的语言,创造了优美、清新的意境,给人以生意盎然的情趣。
写景是如此,状物、抒情也是如此,也要把握住它们各自的特征,要画“眼睛”,而不能画“头发”。
艺术形象是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特殊形式,是具体感性的、概括的、能够唤起美感的生活画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动笔之前,要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思考,从丰富而又繁芜的事物中,提炼出最能表达自己具体感受的典型形象。
记得有人曾以“雄鸡一声”和“蛙声一片”来比喻写作上的精炼与繁冗,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雄鸡一片”可以唤醒千家万户,而“蛙声一片”却只能使人觉得杂乱无章。
“动人春色不须多。”善哉斯言!
各具匠心的咏雪诗
历代的咏雪诗很多,立意也因诗人的胸襟、遭遇、构思的不同而迥异。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以孤独落寞的心情,在《江雪》一诗中描绘了一幅冷寂的画面,刻画了雪的静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预见到新的民族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以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写出了中国人民与天比高低的勇敢顽强精神:“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负雪的山脉和丘陵本来都是静止的,可是通过诗人饱蘸革命激情的妙笔点染,它们都龙腾虎跃起来了。这幅生动的画面,与柳宗元凄神寒骨的“江雪图”对照,一热一冷,一静一动,境界判若天渊。
“瑞雪兆丰年。”不少诗人的咏雪诗常以此立意。但晚唐诗人罗隐在《雪》一诗中,却别出心裁,表现了对贫苦人民的诚挚关切:“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在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晚唐社会中,这种声音是难能可贵的。
雪,在境遇不同的诗人眼中,有截然不同的形象。贬谪途中的韩愈,把雪视为前进中的障碍。他以《自咏》为题悲呼道:“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而在富于赏雪雅兴的宋代诗人卢梅坡的眼里,雪似乎显得春意 然:“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同样是因雪产生的联想,有诡谲不凡的,如“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有新奇清秀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善于写雪之形的,人多推张打油的《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而苏东坡的《雪后北台书壁》,诗评家则认为“得雪之神”:“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堆盐”一典,在《世说新语》中本是作为蹩脚的比喻出现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下,公欣然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可是苏东坡却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将“撒”改为“堆”,再冠“不知”二字,就把雪的“润物无声”的情态、风姿,写得宛然在目。
“诗言志。”从咏雪诸例中,我们也可以悟出“诗如其人”的道理。
“灼灼”与“依依”
《诗经》中有些叠字组成的词是用得非常之好,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灼灼”,“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的“依依”。
“灼灼”释义之一是“火烧”,用来形容桃花,就可使人产生“桃花红似火”的感觉;释义之二是“明亮”,千万株桃花盛开时,云蒸霞蔚,鲜艳妩媚,确实光彩照人。“灼灼”一词,概括了桃花红似火、灿如霞的特点,所以朱熹说:“灼灼,华之盛也。”意思是说,“灼灼”真实地反映了桃花盛开的情貌。
“依依”一是形容树枝纤细柔弱,随风摇摆;而是形容人们临岐依恋,不忍分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出自《诗经·采薇》,写的是一个征夫饱经战争的艰苦以后,在归途中,回忆当年杨柳依依时,与亲人惜别的情景。在这里,“依依”两字,既写了景又抒了情,而且情与景会,浑然天成。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 对这两个词的妙用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易”和“夺”都是改换之意,刘勰认为,这些用得恰如其分的词,纵算再琢磨一千年,也不会有更恰当地词儿来替换它们的。
这说明,使作者为了准确地表情达意,在选用这些词语时是费尽了苦心的。马雅可夫斯基说过:诗人们有时为了一个词,要用尽千百吨语言矿石。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要掌握这些“矿石”,就得广泛地学习语言;二是说要从中提取精华,就得反复锤炼语言。这是文学创作中的两项基本功。
商丘诗词学会
商丘诗词学会是商丘唯一一家在商丘作家协会领导下成立的专业诗词类官方组织。旨在普及诗词格律知识,学习诗词创作技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顾 问:李传申(释然)
会 长:徐永学 李智信
副会长:徐建华 侯公涛 章宗义 刘成宏 徐泽昌 王文正 李辉民
秘书长:徐泽昌(兼)
副秘书长:邓芳修 李山松 朱光伟 黄 灏 王继峰 乔宇振 杨正伟
欢迎全国各地的诗友踊跃赐稿,邮箱:shangqiushici@163.com,设有新闻信息、诗词人物、诗林撷英、才女芳华、自由花香、诗词课堂、商都书画、佳作点评、当代诗话等栏目。
【新朋友】请点击图片右上方蓝色“商丘诗词学会”关注,并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老朋友】请点击右上方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