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看水||那连续分布的烽火台,见证一段曾经的早期防线
4月17日,有幸劳独善其身老师驾车,与我爱我的小红马一道,同往西坨古一带边墙实地察看。
关于西坨古,又有称《四镇三关志》称西坨骨,又有东坨古(骨),这个地名由来如何?
穿越西坨古村,经过西坨古城堡。
(距离起点0.25km 当前海拔460m)
西坨古城堡的文保碑。
城堡西墙局部,存高仅一米余。
(距离起点0.44km 当前海拔461m)
西墙局部,呈断续状。
(距离起点0.44km 当前海拔461m)
西北角台,保存尚好。
(距离起点0.53km 当前海拔463m)
北墙是保存得最好的一段。
(距离起点0.54km 当前海拔463m)
村中这条水泥路,其实就是东墙墙顶的位置。
左前方山顶,有一座坍塌的台子,连接台子的,似乎还有墙。这一点由当地老乡给予了证实。
这座台子应当是密云22号烽火台。
西古坨一带,长城遗产网上有众多的烽火台,从密云20号到27号,共8座,遗产网标识的是孤台。孤台需要这么多座吗?
22号烽火台旁边,似乎有墙。
放大图片后,发现果然是墙体。
后来在高处俯视23号烽火台附近,发现也是有台相连接的。
图片放大后发现,墙体清晰。
这无疑是一道防线。
早期没有连续边墙的时候,关口的防御态势与有连续边墙时是不同的。这在此前多个关口均有发现,此处不再一一述及。
右手边一座直挺挺的楼子,俗称棒槌楼,很形象。
(距离起点1.29km 当前海拔495m)
接近关口的时候,左手边一段墙,此处是一个三叉结点,主墙跨过西侧的沟谷向西而去,向南则是那几座烽火台与墙体构成的防线。
另外,此处还有一座残楼,由于包砖被拆毁严重,露出毛石内芯。这座台遗产网没有标注,《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编号为白马关台55号。
(距离起点1.62km 当前海拔495m)
前方这道山口,就是西坨古水关。左侧是耸立的石壁,关口因修路已被拓宽。
(距离起点1.65km 当前海拔498m)
水关文保碑。
不过,考古报告对这座水关,认定为西坨骨东沟第一口,或者叫便口门,而不是西古坨口。考古报告认定的西古坨口,在白马关台55号西侧,小梁后沟水库水泥坝处。
(距离起点1.69km 当前海拔505m)
寻路向东侧边墙上行。水关东侧墙体较为简易,坡度还是挺陡,上行吃力。
(距离起点1.76km 当前海拔514m)
山坡上开放的杜鹃花。
(距离起点1.82km 当前海拔540m)
密云430号敌台,由于距村较近,包砖已全被剥除。
(距离起点1.87km 当前海拔561m)
向对面眺望西侧的墙体。
(距离起点1.87km 当前海拔562m)
水关西侧山顶是431号敌台,包砖已被剥除。
墙体跨过水关后,经一个小山头,先顺山脊向西南延伸一段,在下图这个结点跨过西侧的沟谷,即考古报告所认定的西坨古口,再向西北方向那座高的山头而去,从那座山头,再折向南偏西行。
向西跨谷处,即是下方所见的白马关台55号,向南的支墙,经山险与南侧的数座烽火台以及烽火台附近的墙体相接。
在主体墙向南延伸时,有一段支墙,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段墙在遗产网上是很短的一段,编号为密云93号墙体第13部分。
这段支墙东侧,还有一段墙体。由于距离较远,怀疑是否梯田的阶坝子。这道墙明显是一道位置较高的垄,阶坝子怎么会筑成这样?
放大图片后发现,果然是墙体,有足够的长度、高度,有保存较好的立面。
这些烽火台,与烽火台相接的墙体,远处的支墙,支墙东侧的这段墙体,表明这一带的防御,绝非烽火台这么简单。
至于响水峪城堡,推测可能是南响水峪村的密云28号城堡,即堡子根城堡。
此时,同行的老乡证实,是墙,是长城的墙。那附近有堡,西堡子、东堡子。
查地图,有东堡子的地名。
后来查《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有西堡子,并推测可能是响水峪的城堡。
不过我倒认为,此处不可能是响水峪的城堡。西堡子东堡子都在响水峪的防线之外,从西堡子向响水峪派兵,需要翻越高不可攀的大山,极不可能。
至于响水峪城堡,推测可能是南响水峪村的密云28号城堡,即堡子根城堡。
查阅考古报告,才发现,这一带的烽火台,其实大部分被西坨古附边连接成一线:
其中:与436号敌台相连的435号敌台考古报告的编号为战台1,26号烽火台考古报告编号为附边敌台1,27号烽火台考古报告作为孤台“墩台1号”(即烽火台),24号烽火台考古报告编号为附边敌台2号,23号烽火台考古报告编号为附边敌台3号,25号烽火台考古报告编号为附边敌台4号;另有20、21、22三座烽火台考古报告未提及,这3座敌台围绕西坨古城堡,应是城堡的护城墩。
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到白马关台55号西侧,还有一个水口,口通墙外,很是奇怪。
水口近乎能通人,感觉大小与密云1号暗门(驴友俗称挡马洞)类似;
其背后,甚至还有类似圈墙,而1号暗门后侧,也有环形小墙。
难道,此处是一座关口?
联想起《四镇三关志》记载,西坨古与响水峪之间左二关。
难不成,此处是左二关?
后经我爱我的小红马提示,再查阅虫子游记中的照片,水口在半山腰,应不是关口。
(在此致谢虫子的照片)
又查《密云县志》,却发现对左二关的记载与《四镇三关志》完全不同:
“左二关,县北一百里,在乍儿峪口西北,其东日蚕房峪。”
“陈家峪口,县北一百五里,在左二关西北,有堡。”
再结合《四镇三关志》所述“左二关,正关通众骑,极冲”,而此处地势,不可能通众骑,因此,很可能密云县志是对的。
不过,考古报告认为水口下方垭口即小梁后沟水库的大坝处为西坨骨口(西坨骨口门),将东侧一岭之下的西坨古水关称为东沟第一口(便口门);实测图将水口下方的垭口标为“西坨骨”,将西坨古水关标注为西坨古口(东沟第一口),略有点冲突。不过,基本认定小梁后沟水库大坝处为西坨古口,水关处为便门口。
如果此处是西坨骨口,那西坨古堡就偏离于正关了,这里有问题吗?
同时,《密云县志》记载,西坨古与响水峪之间,有大战门。这个关口在《四镇三关志》中并没有记载。
《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认为,西坨古附边有一处口门,有残墙,可能是《密云县志》所载的大战门。
另外,《密云县志》所载左二关,在陈家堡东南,乍儿峪西北,东侧有蚕房峪堡。
从目前陈家峪附近的边墙与城堡分布来看,陈家峪深处腹地,其东南并无边墙,只在东南有一座“半城子”的城堡,被推测为蚕房峪。
如果按照上述方位,则左二关当在内口,并不在长城主线上。而乍儿峪又在左二关东侧,更加处于腹地。目前在其东南一带,再无城堡或关口披露。
按《四镇三关志》蓟镇形势图的示意,左二关在西坨古与响水峪之间。
另外,《密云县志》没有记载陡道峪。
因此,这几座关口,肯定有一种志书的记载是错误的。《密云县志》所载几个关口的位置现在无法对应,而《四镇三关志》所记载的左二关的紧要程度无法对应。
继续前行。
前方是密云429号敌台,即棒槌楼。
(距离起点1.97km 当前海拔595m)
这是一座1X2券窗的楼子,身材苗条高挑,有点像黑谷关一带的巫女楼。不过,比巫女楼更加狭小。
楼体内部已经坍塌了。
(距离起点2.00km 当前海拔602m)
密云428号敌台,保存较好,上层铺房还有部分残墙。
通往这座敌台的山脊,似被铲削过,西侧是陡崖,外侧略缓,但石壁光滑,还需小心行走。即使从外侧攻上这段山脊,也无法下山,因此,这一段以山险为主,没有筑墙。
(距离起点2.15km 当前海拔675m号)
2X4的券窗,内部却是单拱建筑,空间开阔,亦是一大特色, 在长城空心敌台中实为罕见。
(距离起点2.21km 当前海拔682m)
站在楼顶,可以远眺四周风光。
东侧的大山,类似于陈家堡东侧的僧帽山。
东侧近前的夫妻松,造型优美,寓意美好。
向西北俯视棒槌楼,碉堡一样。
继续前行。回望428敌台。
(距离起点2.50km 当前海拔682m)
外侧山势略缓,因此这一带有墙。
(距离起点2.60km 当前海拔697m)
局部地段,残存有垛墙。
(距离起点2.83km 当前海拔734m)
427号敌台,已成一堆乱石。考古报告定义为烽火台,编号为墩台10。
(距离起点2.91km 当前海拔765m)
站在台顶,可以看得见东南方向山顶上一座台子,425敌台。这座台子南侧是断崖,继续前行需要从沟谷中绕行,因此本次没有登顶近距离观察425台。
在此可以远眺密云水库。
而北侧的沟谷,实际上是一条死沟,外围仍是大山。所以,这一带的防御并不是很紧要。这才有点明白,为什么考古报告将小梁后沟定义为西驼古口,那条沟,外侧山岭山势缓和,有通道可通山外,比西坨古水关处更加紧要,更加需要防范。
离开427台时,注意到这座台子外侧有圈墙,这在早期边墙附近比较常见。或为一座小型堡砦,或者铺房。
(圈城,距离起点2.92km 当前海拔778m)
前方是426号敌台。
(距离起点2.95km 当前海拔782m)
426号敌台通往425敌台方向有墙体。
通往426号敌台的墙体上,保存了一段较好的垛墙。
(距离起点3.07km 当前海拔777m)
426号墙体近况。
(距离起点3.09km 当前海拔778m)
通往425敌台的墙体。
(距离起点3.13km 当前海拔779m)
426号敌台向东,隔一个垭口,再东侧即是高耸的绝壁。如果在那个垭口适当设防,是否425、426敌台之间,就可以不筑墙呢?——按独善其身老师的解释,这段墙只是连接墙,便于戍守士兵行走。
过426敌台,往下方山沟中绕行时,先要走一段这个垭口,垭口上的岩石,似有经打磨的立面;山崖上似有铲削的痕迹——黄花城二道关东北角、西北角的支墙,白马关西北垭口处的墙体,无不是这种防御思路:在防御的薄弱之处,必定会适当设防。因此,相信所见到的垭口有立面的石块,山崖似为人工加工的痕迹,应为边墙防御设施的一部分。
沿这条沟谷下行。这条沟谷下方是断崖,基本无法通行。据说西侧有盘崖小道,骑兵肯定是无法通行的。因此这一带没有筑墙。
424号敌台,在头顶上方,考古报告分类为烽火台,编号为墩台9号。
(距离起点3.75km 当前海拔623m)
再次绕上左前方的山坡,半山腰上是423敌台。
由于沟谷下方是断崖,无法直行,即使敌虏进攻,也必须绕上这面山坡,所以,防线也布置在山坡之上。
(距离起点4.06km 当前海拔680m)
这座楼子保存状况尚好。券窗窄小,是密云一带孤台常见的风格,与冬季寒冷不无关系,也与山险被攻袭的可能性小有关。
(距离起点4.08km 当前海拔691m)
内部是2X3的券窗结构。
(距离起点4.11km 当前海拔696m)
楼门附近有个坑,据说是曾有村民以此为家,居住在这座楼子里,挖的坑。
(距离起点4.16km 当前海拔699m)
下一个目标是422号敌台。通往422敌台的路,是开满鲜花的山坡。
(距离起点4.61km 当前海拔741m)
422号敌台,也是一座夹扁楼。
(距离起点4.66km 当前海拔769m)
又是一座单拱楼。
楼下西坨古一带的沟谷。
通往上层的台阶,是等级很高的条石。
这座楼子还有个特点:没有水嘴,楼顶的排水,仅靠拔檐砖完成。
离开最后一座楼子,在山脊上再远眺一下对面的几座敌台,该是以后的行程。
密云420号敌台,在一座峰顶。
密云421号敌台,在一处山坡之上。
密云19号烽火台。
小结:
1、西坨古一带连续分布的烽火台,中间有断续的墙体连接,应是一段早期防线
在长城遗产网上,这些“烽火台”多数不是孤台,而是一条附边上的敌台或者烽火台、战台。
这条防线,或为早期修长连续墙体以前的西坨古关的防御工事。
2、西坨古附边附近有西堡子
西堡子在西古坨村西,后梁根村人行道西侧。考古报告有记载。这座城堡只有遗址,遗存较少。
3、西堡子东侧有地名东堡子,曾有城堡东堡子
地图上可以查到东堡子,当地老乡也曾介绍,但具体情况不详,考古报告也没有记录。
4、东堡子西堡子可能与“大战门”有关
5、两种志书关于左二关、蚕房峪关、乍儿峪关的位置信息有矛盾的
《密云县志》所载左二关,在陈家堡东南,乍儿峪西北,东侧有蚕房峪堡。
从目前陈家峪附近的边墙与城堡分布来看,陈家峪深处腹地,其东南并无边墙,只在东南有一座“半城子”的城堡,被推测为蚕房峪。
如果按照上述方位,则左二关当在内口,并不在长城主线上。而乍儿峪又在左二关东侧,更加处于腹地。目前在其东南一带,再无城堡或关口披露。
按《四镇三关志》蓟镇形势图的示意,左二关在西坨古与响水峪之间。
另外,《密云县志》没有记载陡道峪。
因此,这几座关口,肯定有一种志书的记载是错误的。《密云县志》所载几个关口的位置现在无法对应,而《四镇三关志》所记载的左二关的紧要程度无法对应。
6、西堡子不会是响水峪的城堡
7、根据考古报告,小梁后沟水库垭口处是西坨古口
8、西坨古(骨)、东坨古(骨)的古或骨,或是谷的音讹
民国抄本《四镇三关志》中,有响水峪,但《蓟镇形势图》上为响水骨。因此,响水峪即响水骨;《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因此认为骨通峪。而明代峪与谷通用,因此,西坨古(骨)、东坨古(骨)、响水骨的古或骨,实为谷的音讹,而谷通峪,此是这几处地名的由来。
7、左二关与陡道峪的位置是个悬案
1)左二关
《四镇三关志》载:左二关,正关通众通,极冲。其蓟镇形势图示意在西坨古与响水峪之间,但此间并无可通众骑的关口。
《密云县志》记载其在陈家峪东南,乍儿峪西北,蚕房峪堡西侧。但陈家峪东南并无边墙防线,即使半城子是左二关的城堡,其东南也找不出乍儿峪,再东侧也不再有“蚕房峪堡”(目录较多的观点认为半城子是蚕房峪堡)。
目前尚无法依据两种志书的记载,合理推测左二关的位置。
2)陡道峪
陡道峪的线索就更少。
附:考古报告与遗产网对比信息
2021-4-17,25日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