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诸葛亮看出了魏延的反骨,反骨到底是什么,魏延真有反骨吗

说起反骨,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三国时期的魏延。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虚构了这样的一个情节。那就是当黄忠与关羽战长沙投降后,魏延被关羽带到刘备面前。此时诸葛亮却大怒,呵斥刀斧手将魏延推下去砍头。刘备不明就里,而诸葛亮却振振有词地回答道:

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故而斩之,以绝祸根。

后来魏延虽然成为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绝对主力,但由于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真反了,而马岱则受诸葛亮遗命在阵前斩杀了魏延。所以,随着《三国演义》的长盛不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与魏延可怜的反骨一起,成为人们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印象。

然而,到底什么是反骨,从反骨真的能看得出一个人的奸邪吗?其实,根据现代医学、生理学、解剖学等等学科来看,人的骨头数量都是一样的,绝对不会因为是奸臣就多长出一块,也绝对不会因为是忠臣而少长出一块。

这个是最科学的理论依据,但是所谓的相面术又认为,“脑后有反骨”实际上是指“脑后见腮”。这个“脑后见腮”指的是下巴的的腮骨相对扩散、向外横出、以至于骨角明显。从后面看起来,也能看到腮骨。所以有些人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反骨”。

现代的人大多信奉科学,这种相面之术当然是无稽之谈,其中最为有说服力的就是,魏延的反骨之相,在正史之中没有提及,而魏延谋反,更是一桩千古奇冤。

从正史的资料来看,魏延随着黄忠归降刘备,不仅没有受到诸葛亮的刁难,没有“反骨”一说,反而是备受器重。刘备当上汉中王之后,就将治所定在成都,而汉川重地需要有亲信重臣驻守。当时的人都以为非张飞莫属,他自己也做好了赴任的准备,结果刘备却任命魏延当此汉中太守。魏延在任的时候,也兢兢业业,没有出过什么纰漏。

至于说魏延与诸葛亮的矛盾,那还是在六出祁山的战略问题。每一次出兵,魏延就请求让他带一支奇兵,从子午谷出发以最快速度拿下长安和潼关。这是韩信当年的方案,魏延认为可以故技重施,以此夺回属于汉朝的一切。

但是,诸葛一生唯谨慎,从不打无准备之战,更不愿意浪战。因此,对于魏延的请求,诸葛亮每一次都拒绝了。对于魏延来说,他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诸葛亮连起码的尝试都不愿意。所以,他常常对人感叹诸葛亮太胆小,而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恐怕是诸葛亮与魏延关系交恶的来源,也是小说家认为诸葛亮早会预判魏延反叛的依据。其实,诸葛亮和魏延,是因为战略战术上的分歧,这在行军作战时,是司空见惯的小事情。但是,因为魏延“勇猛过人,又性矜高”,诸葛亮料想自己百年之后也没有任对付得了他。

即便这样,诸葛亮的遗言之中,压根也没有过对于魏延如果反叛的应对之策。他只是提到,自己死后,大军撤退,由魏延殿后,姜维作为第二梯队殿后。如果魏延不愿意,军队自行出发不再理他。(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自始自终,诸葛亮都没有怀疑过魏延会谋反,而是认为魏延顶多不听遗命。不遵丞相的命令,与谋反是两件事,更不至于说是通敌。事实上,诸葛亮死后,魏延确实不服从安排。这主要是他与杨仪交恶,两人互相向蜀汉朝廷报告对方谋逆。

只是因为杨仪是诸葛亮钦定的,所以刘禅选择了相信他。魏延是在与杨仪的较量中,部众逃散,离心离德,最终被马岱追上斩杀。在《三国志》中,就说得很明确:“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所以,反骨一说,恐怕是无稽之谈,甚至连“魏延脑后有反骨”都经不起历史的推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