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学习笔记25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段,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临证指要】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原则的临床应用问题。
 @ 指导养生防病
   # 一,顺应四时阴阳特点进行保健,调节情志,身体锻炼。
   # 二,当然也提到了一些饮食物的问题。
   总之是要顺应四时。
 @ 第二点,结合体质特点来实施养生防病
   # 当体质阴阳之偏,于季节阴阳之偏性质相同的时候,那就防止其阴阳之偏过盛。本来阳盛体质,到夏天了,自然界也阳盛了,这种养生时候要注意,不要阳气太过了,应该注意怎么样平息它。
   # 如果是相反,就利用四时阴阳升降之机,来纠正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
   比如刚才我们举例说,张志聪的那种解释,本身这人阳气不足,一到冬天就犯病,这个时候你在夏天就给他补阳气,夏天自然界阳气盛,我们给补阳气的话,容易发挥作用,容易取得好的效果。那不就等于冬天的病也就治了吗?所以这个是根据个体的体质,来结合自然界的阴阳升降,来养生问题。
下课。===============上课,
2. 指导临床,审时施治
   274页,也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原则的临床应用的第二个问题。这就是指导临床,审时施治,根据春夏秋冬,阴阳升降,这个时间的特点来治疗。教材对这个问题是从三方面来讲。
 @ 顺时用药。
    也就是根据四时阴阳升降来选用相应的阴阳升降的药物,同时引证了《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当然,李时珍说得清楚,这只不过是四时用药的一种举例而已。并不是完全的。
   李时珍的《四时用药例》说,
   # 薄荷、荆芥之类辛温,可以顺春升之气;
   # 香薷、生姜之类辛热,顺夏浮之气;
   # 人参、苍术、白术、黄柏之类,甘苦辛温,顺长夏化成之气;
   # 芍药、乌梅之类酸温,顺秋降之气;
   # 黄芩、知母之类苦寒,顺冬沉之气。
   而且提到李时珍提到,“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顺从自然界之气,来保养天真之气。这是举例。我们临床用药根据具体情况,也应当,甚至于说是必须注意到这些问题。
 @ 参时调阴阳。
   就是结合时间,参考时令来调整阴阳。教材中从两个方面来谈的。
   # 春夏用寒凉药,秋冬用温热药。这样的话,避免春夏养热之气太过,所谓“用寒远寒,用温远温”。
   春夏是阳热,所以用寒凉药,春夏你再用热药,从这个角度讲就不太合适了。春夏本来阳热之气盛,你还给用阳热之气助长它,那把人火气给助起来了。所以是春夏用寒凉,秋冬用温热。这是一个方面。
   # 春夏用温热药,秋冬用寒凉药。与上面正好反了,跟上面的意思不一样。是什么呢?
   春夏是自然界阳气盛,你要用养阳之药的话,适合把那虚阳给补起来。如果这人是阳虚,冬天治阳虚,应该说效果差,如果这个病人他是长期的病,延续到春夏去了,你在这个时候再给他温阳,效果会来得好一些。所以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温养的养。
   秋冬养阴是用寒凉来养,益其阴气。秋冬,这个人阴虚,阴不足,长期之病了,那你夏天在温热之后,去滋阴去,效果来的差。秋冬,藉着自然界的阴气来补阴,收到的效果会更好一些。这叫参时用药的另外一个方面。那你要从药物的寒热温凉来说,那正好是相反的。都是这句话。
   当然我们长期学中医了,理解这个意思,可以想到是根据具体情况,确实应该这么用。如果有些人他没有真的学过中医,他听你这么说,他会反你,他说你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他不了解嘛,可不是。
   这是第二个参时调阴阳的问题。
   #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这跟第二个有相似之处。比如说有些病人,举例来说,这是举的冬病的一些咳喘、痰饮。其实是由于阳气不足,不能化水饮。到冬天,一遇寒冷之气,自然界阴气一盛,他的寒气就更盛,阳气更不足了。所以这个情况,到冬天当然也应该治,但是因为这些痰喘这类病,往往是经年不愈的病。所以遇到机会的时候,在夏天就应该予以治疗。因为夏天在温补阳气的时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所谓的冬病夏治。
   当然也有夏病冬治。也就是那些阴虚阳盛之人,每到夏天,都可以犯病,除了他犯病的时候找到医生给他治,应该注意,在他没病的时候,甚至于在冬季就要开始给他注意。培养阴精。从治疗,从养生培养病人的阴气。阴精之气足了,到夏天阳热的时候,就可以耐受了。不至于耐冬不耐夏,出现这类的情况。所以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也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临床应用的一个方面。
   这一篇我们就讲完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