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讲课比赛的几点体会
十月精品培训课程推荐
摘要
讲课比赛可激励广大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讲课比赛的目的和意义,许多教师存在的模糊认识,直接导致讲课的质量下降,也影响了比赛成绩。本文结合笔者多次参加讲课比赛的体会,围绕“讲课比赛究竟在比什么” 作相关探讨。
近几年来, 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开展了许多课堂教学技艺比赛,老师们也为此费心。但“讲课比赛比什么”是一个根本问题。有人认为讲课比赛与平时的课堂教学截然不同,但实际上并无本质区别。讲课比赛是平时课堂教学的缩影,选手们事先准备好讲什么,如何讲,如何开头及结尾,用什么教法等,也就是讲自己最拿手的课,平时讲课不好的老师很难取得好名次。那么,讲课比赛究竟比什么?
1.1 比教师“说”的能力
有人说,教师是靠“嘴”吃饭的。是的,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说的能力。生动而富有启发性与亲和力的语言,能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恰当、简 洁、凝练的语言表达,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对医学教学而言,更需要语言表述的准确性、简洁性和概括性。这是一种驾驭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既有先天的因素,更有后天的习得与长期的“锤炼”。准确、简洁、流畅、生动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们长期练就的教学基本功之一, 也是讲课比赛首先要比的一项内容。
1.2 比教师的“悟性”
悟性,指的是人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是人的智力高低的一种表现。一个悟性高的教师,能把“教练”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设计意图领悟深,感悟透,并能在感悟的基础上内化,在内化的基础上提高与创新。因此,能“一点即通”“一指即到”,在讲课比赛中,能淋漓尽致地体现设计者的意图,能挥洒自如地控制教学环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悟性的高低,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1.3 比教师的“驾驭”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种现场生成。教案预设得再好,事先工作做得再周密,也会有意想不到的事件随时发生。而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突发事件,则反映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1.4 比教师的“亲和力”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是铁,教师是磁,教师的亲和力就是磁对铁的吸引力。吸引力强了,铁与磁就会融为一体。此时,教师也成了学生的伙伴与朋友。学生的心理得到了安全与自由,学生的心扉为教师打开并与之畅快交流。师生感情的融洽,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成功。对于讲课比赛而言,教师们面对的是不熟的“学生”,如何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在陌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进行充分的感情交流,这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讲课比赛能否出成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成功的关键是教学设计。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是否恰当、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设计就是依据教学目的,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程序设计,最优化是对教学设计的根本要求。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对于比赛非常必要,教学设计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要新,教学设计要活,要注意以下 8 个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现代“系统论”告诉我们,世界万物都是以各种各样的系统存在的。人们在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时候,必须有系统的观点,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学科知识是一个系统的、有序的、完美的知识体系。设计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到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即注重挖掘知识的纵横联系,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点,经过知识的整合,使教学内容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 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
2.2 独立性原则
一节 15 分钟的课要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目标, 这个教学目标当然包含在整个知识系统整体中, 但它也必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或知识面。教学设计要注重知识的独立性,要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中心, 不能因照顾知识的整体性而本末倒置,顾此失彼。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
2.3 主体性原则
以人为本是主体性原则的本质特征。主体性的重要表现是主动性,是指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设计要善于不断地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饥饿感,产生获取知识的欲望,从而诱导学生主体性发挥;要创设宽松的、和谐的教学环境与课堂气氛,让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展现和张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说:“激情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温度。”而激情更是一种火种,它可以使师生的心灵受到撞击,并能擦出智慧的火花;而学生的精彩正是来源于教师激情的点燃,来自教师巧妙的引导,来自教师热情的鼓励。于是,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努力捕捉课堂的点滴契机,用亲切的话语来点燃学生的激情。切忌“千叮咛万嘱咐”,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设计寻找结论;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答案。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2.4 科学性原则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突出教学设计“真”的一面。因此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科学性原则,既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客观事实,符合教育教学理论等。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不仅考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而且要注重情感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系统论、信 息论、控制论)的观点。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是课堂设计最基本的要求,是使学生获得正确知识和方法的保证。教给学生方法应该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为有了科学的方法,学生就能建立起正确的思维过程, 而科学的方法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在课堂上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2.5 现代性原则
由于科学和技术不断发展, 要求我们把现代科技新成就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穿插现代科学前沿理论;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集“文、图、声”于一体,可节省教学时间、增大信息量、化难为易。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可变抽象为直观,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件制作要精美,文字的编排、色彩的搭配要 美观大方、赏心悦目。
2.6 多样性原则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双向交流过程,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方法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见进行教学设计时,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多种教法和学法的设计,以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显得尤其重要。设计的学习方法有归纳法、讨论法、巧记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只有各种教法和学法灵活运用 ,才能使学生由 “厌学 ”变为 “乐学 ”,课堂气氛由 “死 ”变“活”,使教学过程优化,最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注意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选择和运用具体教法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差异。首先,对学生可多用一些直观教学法或情境教学法,以激发其学习的兴 趣;其次,对学生还要多启发其思考,增加其思维深度,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另外,教师优化教学方法还要善于学习,博采众“法”之长,根据自己施教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情境而采用相应的教法,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一套完整、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7 美学性原则
教学设计的美学性原则包括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主要指教学内容富有的科学美,这是由教学内容特点决定的,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美。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如形体美、动作美、表情美、语言美、导入美、自然美等。例如,设计课堂导入要别出心裁、引人入胜;设计过渡衔接要讲究水到渠成、 天衣无缝的自然美;设计教学活动要追求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节奏美。体态语言是人类语言的一种伴随动作。成功的演讲者都非常善于调动自己的体态语言传播信息。对教师而言亦然,如恰当的手势和姿势、丰富的表情等可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8 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最大贡献, 也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教学过程的创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要求我们不能墨守陈规,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创新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创新是教育的生命,思维是创新的源泉。在教学中要勇于探索,善于别出心裁,敢于标新立异,通过我们独特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旺盛的活力,异彩纷呈,把原本枯燥的医学知识讲活了,好记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讲课效果自然会好。
如何把精心预设的一节课在课堂上实施好, 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和落脚点。不经过精心设计、精心研究是很难把一节课上好的,可是即使经过了精心策划、精心研究,也未必就一定能把一节课上好。因为事先预设再好,毕竟还只是预设,还有一个执行者内化、理解、实施的过程。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不仅要看课堂预设,还要看课堂生成,更重要的是要看教学的实际效果,也就是在这堂课中学生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提升了哪些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哪些发展。这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最重要标准,也是讲课比赛要比的重要内容。
总之, 讲课比赛是教师教学教研综合实力、 综合水平的比赛,也是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比赛。体现在个人身上的,既有先天的因素,更有后天的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和长期锤炼;体现在教学设计上的,则是集体的教研水平和集体研究的智慧。把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等以一节15分钟的课为载体落实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与其说是在展示一节课,不如说是以课为依托向人们传递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是教师教学内功与新的教学理念的统一体。
本文作者:冯蕾,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