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推荐 | 聚桂醇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第9卷第12期
聚桂醇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封志强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
目的:探讨聚桂醇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血管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平阳霉素治疗,观察组给予聚桂醇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经比较,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对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聚桂醇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少,安全有效,是治疗小儿血管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聚桂醇注射液;小儿血管瘤;临床疗效
文献编号: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7.12.093
小儿血管瘤在婴幼儿时期的发病率较高,病情发展迅速,严重影响到患儿的器官功能、外貌美观等以及患儿的正常发育与生活。现在治疗血管瘤的方法有多种,如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激光治疗、注射硬化剂等方法[1]。方法不同,治疗效果也不相同。本文对我院收治的90例血管瘤患儿行聚桂醇注射治疗,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具体研究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血管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都经临床诊断确诊,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儿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2个月~5岁,平均年龄(1.05±0.21)岁;先天患病20例,后天患病25例;病变位置:头部5例,面部4例,躯干部16例,四肢20例;病变体积为0.05~85.43cm3,平均体积为(4.25±0.58)cm3。观察组患儿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1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0.95±0.35)岁;先天患病22例,后天患病23例;病变位置:头部6例,面部5例,躯干部15例,四肢19例;病变体积为0.03~78.29cm3,平均体积为(3.88±1.25)cm3。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发病部位以及病变体积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均需行常规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检查,排除平阳霉素以及聚桂醇过敏的患儿[2]。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患儿平阳霉素治疗,对病变位置进行常规消毒后,平盐霉素8mg+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1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浓度为1mg/ml,注射器经皮进入瘤体,回抽见血后即可注入药液,直至瘤体表面肿胀发白。所有患者均2周注射1次,连续治疗4周,之后4周需进行随访[3]。观察组给予患儿聚桂醇注射治疗,瘤体表面行常规消毒后,用4.5号注射针将0.5~2.0ml的1%聚桂醇注射液经瘤体周围正常组织穿入瘤体,待回抽出血后注入药液,对大面积的瘤体可以进行分点注射或是瘤体中央注射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直至瘤体肿胀发白即可抽出注射器,并用消毒棉棒按压1~2min防止药液渗出。药物的注射量需要根据瘤体位置、大小、类型及患儿年龄的不同进行不断的调整,每次不能超过3ml。经一次治疗后瘤体未能消除者,需隔4周后再次进行注射治疗。如果穿入腔内,抽回未出血者,可以采用浸润注射方式在血管瘤周围进行注射,连续注射不能超过5次[4]。
1.3 评价标准
(1)按瘤体消退的程度分类: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级别[5]。治愈:血管瘤完全消失,各器官功能恢复正常,皮肤的颜色恢复正常或是接近正常肤色;显效:血管瘤体积缩小为60%左右,器官功能大部分恢复正常,皮肤颜色恢复良好,但仍有小部分病变残留;有效:血管瘤体积缩小为30%~60%,部分器官功能恢复,皮肤颜色有所恢复,但效果不太明显;无效:瘤体体积消退<30%或是完全未消退,器官功能几乎没有恢复,皮肤颜色基本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6]。(2)观察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皮肤溃疡、局部肿胀、感染、发热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采用x²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经治疗后,治愈15例,治愈率为33.33%;显效14例,显效率为31.11%;有效12例,有效率为26.67%;无效4例,无效率为8.89%;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患儿经治疗后,治愈12例,治愈率为26.67%;显效10例,显效率为22.22%;有效11例,有效率为24.44%;无效12例,无效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73.33%。经比较,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²=3.95,P<0.05)。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皮肤溃疡有1例,占2.22%;局部肿胀有1例,占2.22%;感染0例,占0%;发热2例,占4.44%,所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89%。对照组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皮肤溃疡有4例,占8.89%;局部肿胀占3例,占6.67%;感染3例,占6.67%;发热2例,占4.44%,所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67%。经比较,观察组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8.89%),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²=5.48,P<0.05)。
3 讨论
血管瘤属于错构瘤,是小儿中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有畸形和肿瘤的双重表现[8]。临床上可分为真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2种类型[9]。2种类型的血管瘤的大小、形态、发病部位以及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过去认为血管瘤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自行消退,不需要进行治疗,只有当患儿出现感染、发烧、皮肤溃疡等症状时才进行干预治疗,这时往往对患儿造成一定的危害,严重危害了患儿的健康与生活。目前认为,小儿血管瘤需要尽早的进行治疗,这时瘤体还没有快速生长,尽早治疗可以进一步防止血管瘤的生长,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10]。
现在治疗小儿血管瘤常用的方法有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注射硬化剂等方法[11]。其中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就是硬化剂注射治疗,既可以有效及时的抑制肿瘤的生长,还可以保证患儿外貌以及器官功能的恢复,在临床上为广大患儿和医生所接受。
临床上常用的注射治疗的硬化剂有曲安奈德、平阳霉素混合液、A群链球菌制剂、消痔灵注射液、无水酒精、聚桂醇等[12]。其中,平阳霉素作为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DNA的合成,并且产生的自由基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繁殖,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13]。平阳霉素在治疗血管瘤方面确实有较好的效果,具有较高的治愈率,创伤小,对患儿的身体外貌以及器官功能的恢复也有较好的效果,很容易被接受。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对用药剂量的要求非常严格,很难把控,容易出现用药剂量过多的情况,对患儿造成伤害,严重影响患儿的治疗和康复[14]。
聚桂醇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硬化剂,可以起到硬化止血的作用。在静脉血管旁和血管腔内局部注射聚桂醇,可以直接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使血管产生炎性病变和组织纤维化,新的纤维化条索代替病理性血管,致使病理性血管永久闭塞,从而达到硬化治疗的目的。聚桂醇与平阳霉素相比较,聚桂醇毒性低,安全性高,变态反应率低,并发症少,并且还具有一定的麻醉效果,可以降低疼痛感,注射时痛苦小,具有较好的耐受性[15]。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对患儿行聚桂醇注射治疗的有效率(91.11%),相对于对照组对患儿行平阳霉素治疗的有效率(73.33%)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治疗的过程当中出现皮肤溃疡、局部肿胀、感染、发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67%,而观察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89%,经比较,观察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对血管瘤患儿行聚桂醇注射治疗具有疗程短、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综上所述,对血管瘤患儿进行聚桂醇硬化剂治疗,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及有效率,可以使大部分患儿避免手术或治疗后瘤体周围纤维化情况的出现,缩小手术范围并减少术中出血机会。聚桂醇治疗小儿血管瘤具有安全、有效、方便等优点,治疗后无明显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