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我和婆婆包饺子(散文)
说来,包饺子一直是北方的习俗。然而,生长在梅州的我,近年也开始习惯周末和家人一起包饺子。
自从公公过世后,婆婆舍不得离开老屋,一直居住在城外,而我们在城里上班,往返出入不方便,于是请了一个阿姨负责陪伴婆婆,每个周日我们必定回去探望。因为有了我们陪伴,阿姨也顺便可以休假回家看看。我们在厨房里洗刷做饭等需要花费大把时间,于是和老人家聊天的时间明显减少,每次离开时都觉得挺过意不去。于是一直在找一个既能陪婆婆多聊天又快捷实惠的好办法。
“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左思右想后,便也找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包饺子。如今包饺子方便快捷,省了和面、擀皮、剁肉等繁杂工序。从市场买回肉和蔬菜等加工食材,通过碎肉机搅拌就成了现成的肉馅。市场上有加工好的饺子皮,有了现成的材料,只要动手一捏一按,一个个饱满的饺子就呈现眼前,而且丰俭由人、荤素随意。一家人围坐桌旁,有说有笑,在劳动过程中共享天伦之乐。
拿定主意后,开始实施了周末包饺子的计划。
起初,婆婆似乎不感兴趣,一来思念相伴快七十年的公公,情绪低落。二来是她认为自己手笨,包不好,担心浪费材料。但我们没有放弃,极力鼓励,慢慢地,婆婆枯瘦的双手也开始笨拙地加入到这趣味盎然的活动中。我们的前提宗旨是不在乎饺子的美观与否,只要不露馅,什么形状都可以。有了我们的鼓励,婆婆也能大胆下手了。大家一边包一边聊,平日她少出门,又不会认字读书读报,我只得跟她讲周围的趣闻趣事,老人家经常听得眉开眼笑,偶尔也发表自己的看法,偶尔也听婆婆讲她和公公相亲相爱的故事,当然,更多时候是耐心听她唠叨那些耳熟能详、已经复述N次的陈年旧事。
每周,我根据婆婆的口味,不断变换食材,比如:韭菜和瘦肉碎、胡萝卜和牛肉碎、长豆角和虾仁末,做到膳食合理搭配。在加工方式上也轮换着:时蒸,时煮,时煎,时炸。一个个香喷喷滑溜溜的饺子,老人家吃得有滋有味。
有了儿孙的相伴,婆婆的心绪和状态逐渐好转,明显开朗多了。而且在动手参与活动中,我们彼此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婆媳感情与日俱增。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看在眼里,喜在眉梢。
看似简单的包饺子,包的不仅仅是味蕾间无限的遐想,还有和家人共享天伦的幸福。那是家的味道,一种温馨的味道,这种味道或许比饺子更香更甜更浓。
首发《梅州日报》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pexels 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陈华,常用笔名:若澜;广东梅州人,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一个热爱文学的客家妹子!业余时间喜欢写生活,写情怀!写感想!
编辑:夏鸥;校对:十一郎
策划:饶云;责编:李伟霞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