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回顾济南战役之史料考据版(一)

注释: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会在文中附上大量背景资料考据。

在本文之前,各位军迷可以参考第三野战军军史编纂委员会之济南战役篇,时任华野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野副参谋长张震上将的济南战役回顾,并结合本文研究深入了解。

陈士榘上将回忆济南战役

《谭震林传》之济南战役

张震上将回忆济南战役

许世友上将回忆济南战役

三野战史编审委员会:济南战役篇

攻济打援方案的形成

济南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对敌人重兵守备和具有坚固工事的大城市进行的大规模攻坚战。这次战役,标志着华东我军由不拘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转变为永久地占领大城市和统一大块解放区的新时期到来;也是华东我军在革命战争的道路上,进入最后夺取大城市阶段的开始。

注释:济南战役的意义:最后夺取大城市阶段的开始。

这次战役发起前,一九四八年九月,在攻济打援战场上,出现了我军在兵力上优于敌人的新局面。华野外线部队北上和山东兵团会合了,后来,又将苏北兵团的两个纵队和一个旅北调山东,我军在山东总兵力达十五个纵队共三十二万人,而敌人守城和可能增援兵力总共仅二十八万人。战役何时发起,我方完全掌握主动,对战役的筹划和准备,都不像以往那样紧迫,可以做到准备充分才动手。

然而,济南是山东省会,北靠黄河,南倚群山,地势险要。蒋军在日伪时期的原有工事基础上,大加扩建,筑成了支撑点式的永久和半永久性的城市防御体系,易守难攻。蒋介石命令第二绥区司令王耀武统率九个正规旅、五个保安旅和特种兵部队十万余人死守济南;同时,在徐州附近,集中了邱清泉、李弥、黄百韬三个兵团伺机北援,这三个兵团机动兵力约十七万余人。当时陈毅同志在中原军区工作未回,军委、毛泽东同志九月十一日电示:“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

历史考据:一、国共双方兵力对比是什么情况?

敌我双方兵力,需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方才能对济南战役有深入的了解。

我华东野战军主力(西线兵团、山东兵团、苏北兵团)32万人。

国民党军在济南11万人,邱、李、黄援军17万人。有的版本说济南守军10万人,这是指最初情况,后来国民党军陆陆续续有所增援。

最官方的三野战史版本是:蒋介石制订了一个所谓27万人的“会战计划”:即把在徐州附近的主力部队编成三个兵团,第2兵团邱清泉部集结于河南商丘一带,第7兵团黄百韬部集结于江苏新安镇一带,第13兵团李弥部集结于安徽宿县、固镇一带。战略意图是,当济南遭到人民解放军攻击时,以王耀武的10余万兵力固守济南,以徐州附近的3个兵团约17万人北援解围,南北夹击人民解放军。

二、国民党军战斗力如何?济南守军战斗力一般般,邱、李、黄援军是国军精锐主力

济南守军只有9个正规旅,另外5个是保安旅(许世友版算上青年教导总队是6个保安旅)。而且,这9个正规旅,主要来自于负责济南西守备区的吴化文部和东守备区的曹振铎73师。众所周知,吴化文的部队战斗力相当垃圾,很快便率三个旅投降。而曹振铎的73师是什么来头呢?原国军73军在47年的莱芜战役中全军覆没,国民党将淄博特务旅整编为73师,战斗力可想而知。所以真正能打的,可能只有余下的第五十七旅、第十九旅和新编七十四师的七个连,该部分作为总预备队由第二师师长晏子风指挥。

但邱、李、黄三个兵团不得了,全部是主力兵团不说,邱清泉部还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野举全军之力对抗这三个兵团,打了半个月才拿下黄百韬兵团,抗住邱、李兵团。所以,这是济南战役把重心置于打援的原因之所在。

三、济南战役好不好打?

济南守军虽然一般,但济南的防御体系相当完备,称得上“凭险固守”,再加上邱、李、黄三大兵团援军,王耀武还是有一定信心的。

济南防御阵地由外围防御地带和基本防御地带组成,在日伪原有工事的基础上,筑成支撑式的半永备型的城市防御体系。外围防御地带以距城二三十公里的城镇和高地为依托,建成160余个支撑点,防御总面积达600多平方公里。基本防御地带以商埠为第一线阵地,外城为第二线阵地,内城为核心阵地。在各阵地上,都储备了大批粮食、弹药,准备长期坚守。

许世友回忆:王耀武预言,“济南外围能守半个月,市区至少能守一个月”。曹振铎更是洋洋自得地说:“我们的工事做好了,就怕共军不敢来!'由此看来,济南守军的信心更多来自于防御工事。

中央军委攻打济南的作战方针

我军战史上运用过“攻城阻援”的方法,即以攻城为目的,大部兵力用于攻城,小部兵力用于阻援,阻援是攻城的手段。我军战史上也运用过“围城打援”的战法,即以小部兵力围城,这是诱敌来援的手段,而以大部兵力用于歼灭来援之敌,这是目的。我对豫东之战的方案虽是既攻城又打援,但与济南战役不同,那是先攻城后打援,战役分为两个阶段,可伺机行事。这次“攻济打援”则是在新条件下的崭新战法,特点是在保证有足够的兵力攻下济南的前提下,以大部分兵力用于打援,求得在攻济的同时,歼敌援军一部,这是达到攻济目的的必要手段。

这一新的战法,是军委、毛泽东同志经过反复思考才确定的。

注释:济南战役攻济打援的战法是毛主席亲自审定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要读懂济南战役,首先要读懂毛主席“攻济打援”军事思想。

这个作战方式,乍一看违背了我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基本原则。例如豫东战役中,同样是攻城打援,但攻城是第一阶段,打援是第二阶段,华野始终有重点地集中兵力对付敌人,这与攻济打援兵分两处有本质区别。

因此,不仅许世友在九月十一日乍看到方案后不理解,质疑“兵力不集中、没有重点使用。。。勿使计划太大,结果小”。粟裕也深受震动,认为自己“应以新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夺取大城市的辩证关系”。直到现在,许多军迷还在为“围城打援”和“攻城阻援”等战术津津乐道争论不休。事实上,这种兵分两路的“攻济打援”战术不仅在济南战役取得奇效,也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攻黄百韬、打邱清泉、李弥兵团”的核心指导思想。主席多次指示,淮海战役按“攻济打援”的方针办。

我先谈谈这一新的战法的形成过程。早在豫东战役期间,敌军原定北上增援兖州的第二十五军在黄百韬指挥下掉头南下增援豫东,为山东兵团攻克兖州创造了条件。一九四八年七月十三日兖州攻克,济南已成孤城。次日(十四日),军委给我来电:“拟令许(世友)谭(震林)于攻克兖(州)济(宁)后,休息两星期,即向济南攻击,迫使邱(清泉)黄(百韬)两兵团分兵北援(敌非北援不可)。此时,你们则寻敌一部攻击,使敌既被迫分散,又首尾不能相顾,利于我之各个击破及尔后大休整。许谭攻济南,可先占领机场,以两三个星期时间完成攻城准备(包括恢复疲劳、补兵、练兵、侦察及部署等)。然后看敌援兵情况,决定先打援或先攻城。如攻城打援均无把握,则收兵休整。”

这时,我和野直机关尚在豫皖苏地区,经过考虑,我们于七月十六日电复军委:“以许谭现有主力攻济南与打援,势难兼顾”,“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时间休整一个月,尔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此时雨季已到。军委于二十三日批准了我们的建议,并要我们待休整完毕后,或转外线打几仗然后攻济南,或先攻济南并打援,提出作战计划。

注释:主席于7月14日提出,许谭率领山东兵团可攻击济南最有效分散敌人,使我军雨季安心休整。16日,主席指示山东兵团应先夺取飞机场,此举可使济南成为孤城,援军无法到达。进而考虑到济南守军不强,若有可能,应争取十天内夺取济南。

华野野司粟、陈、张开会认为,如果为了分散敌人攻击济南,没有必要。如果山东兵团独自打济南,因双方兵力相当,则攻济和打援无法兼顾,于是16日建议军委许谭山东兵团应和外线兵团同休整一个月,然后一起攻济打援。

17日,山东兵团许、谭电军委,因双方兵力相当,山东兵团无法兼顾攻城打援,须韦吉部、冀鲁豫部队、粟陈部、胶东部队各自守住援军。同日,主席回电许、谭原地待命,视情况而定。

23日,主席要求华野、中野均休息40天到八月底。

总的来说,主席要求许、谭山东兵团攻打济南机场的初衷是占领机场,使国民党军不能增兵济南,并分散敌人有利于我军休整。16日,主席有了趁机一鼓作气拿下济南的想法。但同日粟、陈、张电和次日许、谭电均表示山东兵团无力单独承担攻城及打援(或者阻援)。许谭进而提出须出须冀鲁豫、胶东部队、韦吉部、粟陈部从各自方向阻援。主席遂同日回复,要求许谭原地待命,并于六日后要求华野、中野同步休整。

详细过程是,7月14日,主席指示山东兵团:“八十四师歼灭后可以主力立即北上占领济南飞机场,筑工固守,使敌不能向济南增兵。以利尔后夺取济南”。

同日,主席就攻击济南以分散敌人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并告许世友、谭震林,中共中原局、华东局电:雨季时间据说有两个月,雨季期内你们及许世友、谭震林、韦国清、吉洛除争取休整外,是否还有作战之可能及必要。估计敌人似将利用你们疲劳,集中力量压迫你们,使你们不能安心休整。我似须以有效行动分散敌人,歼灭其几部,方能实行大休整。此种分散敌之行动,似以许、谭攻击济南为最有效。你们则寻敌一部攻击,使敌既被迫分散,又首尾不能相顾,利于我之各个击破及尔后之大休整。目前许谭不宜和你们集中行动。如若许、谭加入鲁西南.将迫使敌人集中,不易求得歼击机会。

16日,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致许世友、谭震林并告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电:你们歼灭敌第八十四师后,除以一部兵力歼灭济宁、汶上之敌,并阻敌东渡运河以外,主力应不惜疲劳抢占济南飞机场.并速完成攻济准备,以期提早夺取济南。同日,在接许、谭十五日夜关于歼敌第八十四师的战报电后,即电复许、谭并粟裕等,望鼓励士气尽快完成对济南之包围并乘胜夺取济南。如果可能,应争取于十天内外夺取济南。

16日,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并告许世友、谭震林电:已令许、谭于歼灭敌第八十四师后,主力立即抢占济南飞机场,并迅速完成攻济之准备。。。。。。许、谭在现地休息一二日,应不惜疲劳减员,迅即北上包围济南,异争取于十天内外攻克之。

7月16日,粟裕、陈士榘、张震于七月十六日电复军委:“以许谭现有主力攻济南与打援,势难兼顾”。。。。“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时间休整一个月,尔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

7月17日,许谭回电主席:山东兵团(主力)7、9、13纵八万人左右,渤纵一万五千人,鲁纵一万一千人,与守城兵力相等,无法兼顾运河线及徐州线之钳制。。。。提议韦吉兵团阻冯治安部之北援。。。。粟陈全力拖住邱黄两兵团。

17日,主席指示: 待粟部占领砺山、徐州段,他部破击徐蚌段后及敌邱清泉兵团动作如何,再定是否提早攻击济南。

7月23日,就许、谭部休整和下步作战行动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许世友、谭震林并告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等电:按粟部情况目前难于进行作战,雨季又到。你们各纵应即进入大汶口、兖州地区暂定休整一个月。休整完毕后或配合粟部各纵在陇海南北打几仗,然后攻济南;或先攻济南并打援,由粟、陈、唐、张依情提岀计划并统一指挥

7月26日关于华东、中原两军休整及下步作战计划问题,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集、唐亮并告许世友、谭震林电:雨季已到,决心进入休整是正确的。休整时间从七月二十日算起,到八月底止共四十天。集中精力完成休整补充计划。

我和陈士渠、唐亮、张震、钟期光同志讨论后,于八月十日联名向军委提出三个作战方案,第一方案是“集中全力转到豫皖苏及淮北路东地区作战,截断徐蚌铁路,孤立徐州,将重点放在打援上,求得于运动中首先歼灭(新)五军,继而扩大战果,歼击其他兵团”。第二个方案是“集中主力首先攻占济南,对可能北援之敌,仅以必要之兵力阻击之”。第三个方案是“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但应有重点配备与使用兵力,即战役分为:第一阶段以两个纵队(全军以十三个纵队计算)抢占济南机场而巩固之后,在济敌反夺机场中,尽力歼灭其反击力量,以削弱其守备兵力;同时以其余十一个纵队打援,则兵力足够(敌援可能性很大,如敌不援则以攻济南为主)歼灭敌人援兵之一路(首先以歼五军为目的)或两路,只要援敌被歼,则攻济有保障。第二阶段则于歼灭敌之主要一路后,以一部任阻击,而将主力转到攻济南”。三个方案各有利弊,我们在报吿中倾向于第三方案。关于打援问题,我们将打援战场选择在汶河以北,泰安以西,肥城以南地区或邹县、滕县间地区,阻援战场选择在鲁西南金多、巨野、嘉祥地区。

注释:此版方案,由张震草拟。文中第一个方案是执行军委原先设定的华野主力以“歼灭邱清泉第五军”为核心的任务;第二个方案是攻济阻援,也即后来许世友也提议过的方案;第三个方案是攻济打援,但这个攻济打援和主席的攻济打援不一样。华野的这个攻济打援是第一阶段集中主力打援,然后集中兵力攻济。虽然华野对这个方案最为满意,但没想到主席有更石破天惊的想法。

军委和毛泽东同志于八月十二日复电,同意攻济打援,并预计了可能出现的三种结果:第一,打一个极大的歼灭战,即既攻克济南,又歼灭大部分援敌;第二,打一个大的歼灭战,即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分援敌;第三,济南既未攻克,援敌又不好打,形成僵局,只好另寻战机。同时又髙瞻远瞩地指出我们第三方案“弱点是只以两纵占领飞机场,对于济南既不真打,而集中十一个纵队打援,则援敌势必谨慎集结缓缓推进,并不真援。邱清泉、区寿年兵团之所以真援开封,是因为我们真打开封。敌明确知道我是阻援,不是打援,故以十天时间到达了开封。如果你们此次计划不是真打济南,而是置重点于打援,则在区兵团被歼,邱黄两兵团重创之后,援敌必然会采取(不会不采取)这种谨慎集结缓缓推进方法。到了那时,我军势必中途改变计划,将重点放在真打济南。这种中途改变计划,虽然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好,但丧失了一部分时冋,并让敌人推进了一段路程,可能给于战局以影响”。并且指示:“我们目前倾向于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

注释:这个电报非常重要,提出了攻济打援计划的雏形。也即“真打济南+真打援”同步进行。华野应以六七个纵队打援,其余纵队攻济。但随后,毛主席对这个方案也进行了重新思考和修正。因为他认识到,战争方案需要以最坏情况为根本出发点,而这个方案对最坏情况的考虑有所不足。

中共中央文献选集关于济南战役,只收录了四份电报,这是第一份:军委关于雨季休整后作战方案问题给粟裕等电。第二、第三份也即8月26日电、28日电,第四份是9月11日电,均在本文附上。

我放上原始文件:

接到军委上述复示后,又得悉敌人空运第十九旅至济南,增加防守兵力。这时,我已率野直机关及部分纵队干部到达曲阜与谭震林同志会合,我们商量后认为,为确保攻济必克,须加强兵力才能奏效。但是又感到不论打援与攻坚,手中兵力尚非绝对优势。于是,我们于八月二十三日联名报告军委,要求调苏北主力部队(除留一至两个旅在苏北坚持外)北上参战。次日,军委批准除第三十三旅、第三十四旅留在苏北外,苏北兵团的两个纵队和一个旅北上参战。这样,在攻济打援战场上敌我兵力对比,我们取得了优势。

军委对战役采取极其慎重的态度。根据山东战场敌我力量对比,八月二十六日指出,必须预先估计三种可能情况:(一)在援敌距离尚远之时攻克济南;(二)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攻克济南;(三)在援敌已近之时尚未攻克济南二十八日又指示我们:“最重要者是一个月左右还不能攻克济南,必须大量歼灭援敌,例如六个旅、八个旅或更多些,根本停止了援敌前进,给我以所需要的一切攻城时间,例如一个半月,两个月,或更多些(打临汾曾费去七十二天)才能克城,你们的根本出发点应放在这种情况上。我们不是要求你们集中最大兵力,不顾一切硬攻济南,这样部署是非常危险的。我们要求你们的是以一部兵力真攻济南(不是佯攻,也不是只占飞机场),而集中最大兵力于阻援与打援。”

这就是军委“攻济打援”方针形成的过程。

注释:主席八月二十六日电报和八月二十八日电报最终奠定了攻济打援方案的核心精神。在二十六日电报中,主席设想了攻打济南可能出现的三个局面。在二十八日电报中,主席明确,必须以最坏情况为根本出发点。如果集中最大兵力不顾一切攻打济南,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在真攻打济南的同时,需要以最大兵力阻援和打援。

放上这两份电报:8月26日:军委关于攻济战役必须顾及三种可能情况给粟裕等电:

8月28日:军委关于攻占济南应以主力阻援打援给粟裕的指示:

军委着重提出集中最大兵力阻援打援和真攻济南,给我很大启示,在中国革命战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上,已发展到了最后夺取大城市的新时期,应以新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夺取大城市的辩证关系。以往,不论“攻城阻援”还是“围城打援”,都是为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济南战役则不仅为了歼敌有生力量,而且为了将大城市永久地巩固占领之。这样,我们无后顾之忧,可以集中更大兵力去争取前所未有的更大胜利。

华野前委一致拥护这一方针。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和军委的指示,我决定将参战兵力百分之四十四组成攻城集团,将参战兵力百分之五十六组成打援集团。攻城集团兵力为六个半纵队及特种兵纵队大部分,附地方武装共十四万人,根据军委指示由许世友任攻城集团司令员、谭震林兼政治委员、王建安任副司令员。以山东兵团领导机关作为攻城集团的领导机关。打援集团兵力为八个半纵队及特种兵纵队一部分,附地方武装共十八万人,由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

注释:据谭震林回忆,根据主席的指示,8月26 日至29日,华东野战军前委在曲阜孔府召开了济南战役作战会议。参加会议的华东野战军领导人有: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山东兵团副司令员王建安,以及各纵队及军区首长。

8月31日,粟裕、谭震林、陈士榘致电中央军委,呈送了攻济打援的部署方案。主席9月2日回电:完全同意。

8月31日电报全文如下: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关于攻济及打援的部署向军委的报告

毛泽东同志同意了我们的方案。九月十日,许世友同志到达攻城集团指挥所,次日,毛泽东同志发电给他,对攻济打援方针作了很好的说明,指出:“此次作战部署是根据军委指示决定的,即目的与手段应当联系而又有区别。此次作战目的,主要是夺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一部分援敌。但在手段上即兵力部署上,却不应以多数兵力打济南。如果以多数兵力打济南,以少数兵力打援敌,则因援敌甚多,势必阻不住,不能残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济的必要时间,则攻济必不成功”。

注释:九月二日,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发布攻济打援预备命令。

许世友的确在乍看该方案后,对攻济打援方针有所不理解,因为这违反了我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基本原则。故于到岗次日致电中央并得主席回电,主席告知许,此次方案是根据军委指示决定的。同时,又详细解释了为何采取这个方针,许世友完全理解并赞同。我们要感谢许世友,没有他的这个电报,主席不会这么明确细致地把自己成熟的作战思想娓娓道来。

附华东野战军发布攻济打援预备命令的原文

许世友9月11日报中央的电报:

毛主席回复许世友的电报

在以往的战役中,我的指挥位置尽力向前推,以便及时了解情况,直接指挥主攻部队,这一次我的指挥位置在宁阳西北的大柏集,以便更好地关照全局。

也许有人会这样提问:是否当年把敌情估计得过于严重呢?这次战役并没有打两三个月,也没有打一个月或二十天,仅仅八天就解放济南了,敌人援兵也没有敢动手,这些岂不是说明“攻济打援”方针显得顾虑太多了吗?

我看,不能这么说。虽然,在豫东战役中,我军一度攻克当时河南省会开封,但是,济南守城的兵力和构筑的工事,都比开封为强,打这样坚固设防的省会,我们还是第一次。毛泽东同志以攻打临汾费去七十二天的事实,告诫我们谨慎从事,这是正确的、必要的。尤其是战略决战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攻济能否成功,与战略决战关系很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次是战略决战阶段的序幕,必须谨慎从事。在以往攻城失败战例中,有些是正当守敌已经精疲力竭,再经受不住最后一击之际,可是各路援敌已蜂拥而至,我军背后受敌,以致只得被迫撤围,这种“为山九仞、功亏一策”的事情,决不允许在战略决战即将到来的时刻重演。必须谨慎从事,以最坏情况作根本的出发点。徐州地区的敌人正是慑于我军打援集团兵力强大,才不敢贸然进犯。敌人増援部队不敢前来,正说明军委、毛泽东同志攻济打援方针的正确。这种“攻济打援”的战法,后来用于淮海战役,在保证有足够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条件下,以大部兵力阻击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兵团,其效果就更明显了,还需指出,在有些材料中把“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割裂开来,认为济南战役就是“攻济”;打援则是另一个未实现的战役计划。这种看法既不符合当年的实际情况,也缺乏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全面理解。

总结:关于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毛主席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如果不真攻济,则敌援军不来。如果集中兵力不顾一切攻打济南,则非常危险。济南能否攻克,取决于时间。而时间能否取得,取决于阻援打援能否成功。因此,攻济虽然是主要作战目的,但应以多数兵力阻援打援。

这就是毛主席军事思想关于“攻济和打援”的辩证统一。主席在同以粟裕为首的华野前委沟通过程中,攻济方针经历了从七月中旬的机会性打法,到八月十二日“真攻济、真打援”的“攻济打援”思想雏形提出,到八月二十六日“攻济三种情况的估计”,八月二十八日“应以主力阻援打援给粟裕的指示”,到九月二日华东野战军攻济打援预备命令的发布,期间经历了漫长的思考、反复和斟酌过程。

攻济打援作战方针的实现,要归功于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军委,和以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张震为首的华野前委。

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是我们人民解放军的真正灵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