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一生最艰难的时刻,武平战斗头部负伤,被发现时奄奄一息
01
第一次负伤
1984年2月5日,战功赫赫的粟裕大将与世长辞。负责火化事务的老师傅在清理粟裕大将的骨灰时,竟然从颅骨中发现了3块弹片。至此,人们才知道粟裕大将身体虚弱,总是头疼的原因是弹片造成的。要说起这些弹片是怎么进粟裕头中的,这还要从南昌起义后说起。
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迅速南下撤离。据《粟裕传》中记载:“9月,起义部队南下3000里,撤到广东潮汕但没过多久就在潮汕吃了败仗,起义部队仅存2000人”。
虽然起义部队失败了,但朱老总认为对敌斗争就是如此残酷的,我们必须要长期坚持下去。于是就制定了起义军的下一步方略。据《开国元帅录》中记载:“朱老总考虑到国民党军可会随时反扑,决定脱离敌人,避免与敌交锋,向敌人力量薄弱的闽西、赣南地区转移。”
十月十六日,起义军来到了福建武平县。但敌人很快就发现了起义军的动向,第二天就派出一个师的部队从武平西方向追击起义军。此时,粟裕正是负责守备武平城西门的一名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离,粟裕所在的一个排在城西门外与敌人展开了战斗。
据《粟裕传》中记载:“武平的战斗打的很凶险,敌人在开始时猛攻粟裕的阵地,粟裕部队损失四分之一。”城里的大部队撤离后,粟裕他们急忙撤离阵地追赶大部队。就这粟裕撤离的途中,一颗子弹贯穿粟裕颞骨,粟裕倒在了血泊中。
排里的战士都认为粟裕没救了,就抛下他逃走了。据粟裕回忆:“当时我倒在泥坑里,心里始终想着要赶上大部队。”在泥坑中挣扎了一段时间,粟裕没了力气,这时,正好有一支队伍从山边撤下,发现了粟裕。他们把奄奄一息的粟裕放在担架上,简单的包扎了一下,抬着担架急忙赶路去了。这是粟裕将军第一次头部负伤。
02
第二次负伤
粟裕将军头部第二次负伤,也是负伤最严重的一次,就是这次导致了将军脑中进入弹片。1930年2月,蒋阎冯大战前夕,中央召开联席会议。据党史记载:“这次会议上,中央决定趁蒋介石无暇顾及赣西南局势,攻取吉安。”
此时的粟裕已是红四军的参谋长。攻打吉安的任务自然落在了粟裕头上。据《粟裕战争回忆录》中记载:“红军在打吉安战役时,粟裕率部指挥水南战斗,粟裕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来吸引敌独立15旅。”
在与敌人战斗的过程中,敌军利用火力优势,向红军发动了炮击。在浓烟四起的战场上,一颗炮弹击中了粟裕的指挥所,在粟裕身旁50米的地方爆炸,一片弹片击中了粟裕的头部。
粟裕当场被气浪吹倒,满脸鲜血。据《粟裕战争回忆录》中记载:“当时只觉得像被狠狠打了一闷棍一样混了过去,醒来后,粟裕尝试着站起来,但怎么都站不稳,战士们叫来军医,把粟裕抬走了。”
由于当时红军物资缺乏,且技术落后。在后方医院中,粟裕没能及时取出头中的弹片。在治疗了3个月后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此后,粟裕将军也没有时间去医院取出弹片,这些弹片在粟裕的脑中足足停留了54年。
03
带病工作
第二次负伤后,由于没能及时取出弹片,粟裕将军经常要饱受病痛的折磨。据《粟裕传》中记载:“淮海战役爆发时,粟裕将军一刻都没离开过作战室,眼睛盯着地图一看就是整天,由于长期得不到休息,粟裕经常头痛。”粟裕的头痛很特别,是那种没有规律、没有原因的莫名痛。且痛起来像针扎。
一开始医生认为粟裕将军是高血压或神经紧张。但在吃药治疗后几乎没有任何好转。粟裕的家里人也为他请来中医针灸治疗,同样没有效果。
头痛病犯时,粟裕将军经常脑袋憋得通红,用凉水冲头缓解疼痛。据粟裕的警卫员回忆:“大军离不开粟裕的指挥,粟裕为了保持清醒拒绝吃药,大冬天用凉水冲头,身边的人看着他痛苦的样子,心里都很难受。”
开国后,粟裕将军的身体一直不好,头痛的病情越来越重,有时甚至会昏厥。总理。主席和粟裕的同事都劝粟裕去医院治疗。但粟裕因工作繁忙的原因都依依推辞了,每当头痛的时候,就叫警卫员使劲按摩头部来缓解症状。
粟裕将军征战一生,六次负伤。其中两次都是头部要害部位负伤。每次伤愈后,粟裕将军总是能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粟裕将军的强大的意志值得所有人尊敬。
作者
启兴,文史哲学爱好者,喜欢研究中国史、世界史。愿与你翱翔在历史的天空,游荡于历史的长河。
微信号|百年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