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张謇的光辉
张謇是中国近代的超级 CEO 兼公益大师。
演讲 | 冯仑(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御风集团董事长)
来源 | 冯仑风马牛
2014 年 3 月,冯仑在「万科公开讲坛北京站:探寻中国近代公益事业的起源」活动中做过一场关于张謇的演讲。本文为演讲内容:
1
「社会主义」一词从哪里来
我们来探讨一下「现代公益」这样一个观念在中国的产生。就我有限的学识来看,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感受近代以来公益对我们的影响。一个是观念方面,一个是实际的操作方面。
观念方面,实际上是由一些思想家,甚至是一些革命家带过来的。可能很少有人会去想「社会主义」这个词是怎么样传过来的。实际上,这个词最早是由两个方向进到中国的。一个方向,是中国驻欧洲的一个大使在给皇帝的奏折里,写了一句话,「系平党所为」。这句话里的「平」,就是指公平。他认为,当时的欧洲,有一群人在追求所有人公平。他不知道该怎样讲,就这么创造性地进行了意译。这是我们中国人最初知道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当然,那个时候没有「社会主义」这个词,但我们知道了它的内容。
另一个方向,是日本有一些人翻译欧洲的社会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也想把这些思想介绍到中国。他们从中国的传统文献中找词,找到了「社」和「会」,「社」和「会」都有「众人」的意思。鲁迅有一篇小说叫做《社戏》,我们也知道,有个词叫「社火」,这里的「社」,都是讲一群人。
严复有一本书,叫《群己权界论》,就是讲一群人和一个人是不一样的。
严复与《群己权界论》
这个时候,在中国的思想界,这些留学生就逐步地把这种关于多数人,而且是以公平为诉求,以公共利益为诉求的思想,逐步地翻译为「社会主义」。
也就是说,我们最先知道出现了一种思想,把个人和公共利益加以区分,并且把强调公平和公众利益作为最高诉求。这样一种想法是近代中国关于社会主义的最初的一个想法。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开始不只有个人,而且有群有己,有公共利益,也有个人利益,我们开始关注个人之外的公共利益。这是思想观念方面。当然这个思想后来又经过了很多变化,一直到今天,大家都了解。
2
放弃学而优则仕
状元张謇成为职业经理人
大家知道,在辛亥革命之前,清末有洋务运动,还有戊戌变法,有一个特别开放的时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期,出现了一些现代的,跟今天我们讲的社会企业家有些类似的企业家。
当时的民营企业实际上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官督商办的,还有一种是商人自办的。前一种相当于是戴红帽子的,像张之洞这些人代表政府办的一些企业,民间也参与,有些合股。后一种是纯民营的,比如张謇办的大生纱厂,就是一个纯民营的企业。
张謇在当时这个情况下,做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其中有两件事,今天看来,都是非常有现代意义的。
第一件,他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他不是老板,这很有意思。我们知道,张謇是翁同龢的学生,是清朝末期的一个状元。他放弃了由状元入仕的机会,没有走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而是在新学和开放的潮流的影响下,回到了老家南通,去创办第一个股份公司。他认为国家富强在于民间,民富才能国强。
大生纱厂创办初期社会集资发行的股票及存根
第二件事,是他在做企业的过程中,还做了一个巨大的贡献,把公司的盈余以及他个人的收入捐出来,去做公益。而且,他概念里的公益,和我们现在讲的公益比较像,已经不是传统中讲的那种道德的概念了。
3
公益与慈善辨析
公益和慈善是不同的。几千年来,我们一直有一个道德上的慈善概念,为富要仁,要义利并举。如果你有余力,应该修桥补路,救济穷人,造福乡梓。这个美德一直都有,这种道德上的诉求也一直都有。但是,张謇做的事情不是这个层次的,他做的是公益。所谓公益,是对所有人,不论穷人、富人,都有帮助。比如,今天我们讲的环保。
张謇在当时做的公益主要有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修海滩,然后改造盐碱地,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使一些废弃资源能够得到重新利用,并造福所有人。
第二件事情是办学校。他筹集资金办了一所学校,南通师范学校。当时,他在公司管理层和股东层面募集了一部分钱。这是一个私募,就是在吃饭的时候跟大家讲,我带头,我把我五年的工资都捐出来,你们能不能也捐。就这样,大家凑了 10 万两银子,办了一个师范学校,这是公益。
除了南通师范,张謇还办了多所学校
第三件事情特别有意思,叫自治。他当时讲,要把南通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城镇。为了这个目标,他募集了很多钱,然后推动城镇的公共建设,修筑公路,兴办文化设施,比如博物馆、剧场等等。他募集的方式筹钱,然后用于社会的公共事业。
张謇建立的国内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4
超级 CEO 兼公益大师张謇
张謇对公益和我们传统中的慈善之间的不同有清晰的认识,他把企业利益和公益这两件事也分得非常清楚。
有一个事能很好地说明这样一点。因为他和翁同龢的关系,他跟光绪、跟改良派有很多交往,所以他也操心改革的事,不时地往北京跑。有一次,他在北京待了两个月,回去之后,他的 CEO 刘梦泽非常高兴地告诉他,在上海做了一单大生意,不仅把存货卖掉,在卖掉存货之后,又倒腾了一批货,从别的地方买了一些便宜的纱,也卖掉了。这笔生意大赚,一共赚了 150 万两银子。
但是,这个赚银子的本钱,其实是挪用了公益资金。这个公益资金是地方自治的募款。因为大家非常信任张謇,就把这个公益资金放在大生纱厂账上,由他代管。在他去北京期间,他的 CEO 就拿着这个公益资金去倒腾、赚钱去了,还跟他报功。
CEO 还希望把这些钱用来扩大再生产。作为经理人,当然会觉得,赚到钱了就行。「即使挪用,挪完了我还给利息,反正也回本了,钱也安全了。」甚至会觉得,这 150 万两的利润,应该把一部分用来分红,一部分发奖金,其它的就全部用来投入到大生纱厂的再建设当中。
张謇听完以后拍案而起,断然否决了这个建议,而且非常严肃地批评了他。两个人都快翻脸了。大家也都说,「赚钱了,难道还有错吗?用了别人钱,给了利息,这难道有错吗?」
张謇说,我们拿到大家的钱,去做地方自治(也就是那些公益事业),这是一个公共的钱。如果这个钱因为是我们管,我们便拿来生利,以后就没有人能相信我们。如果没有人相信我们,商业上再成功,也都是一种失败。所以赚的这些钱,都应该回归到公益的资金里面,用来做自治建设。
他的这个决定,让大家非常纠结。他的朋友、朋友的家人,以及他们一起创业的合作伙伴,甚至他哥哥,全都跟他作对。而且,大家还在茶楼里喝茶,全部统一意见以后,晚上集体到他家去,打算说服他。
他就把刚才这番道理反复地讲:公共的钱只能做公共的事,绝不能和私人的商业利益混在一起。而且只有诚信,取信于所有的捐款人,这个自治,也就是公益的事情才能发展。同时,大生也才能够有自己前途。
他反复地做工作。大家虽然还有些不太高兴,但因为他是老大,也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然后,这笔钱就全部回到公共利益上来。
这个故事给我特别大的启示。在差不多 100 年前的时候,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一个股份公司的一个董事长,居然能有这样的判断,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伴随着中国向外部世界(包括东洋、南洋、西洋)开放的过程,我们在思想观念方面开始注重众人的利益。区别于个人、一己的私利,我们开始关注大家的事务。思想界以外,在商界,在民营企业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非常理性,而且非常有作为,非常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最初是张謇和他的同道,稍后一点,民国时代的卢作孚等人,也是和他类似的,非常了不起的民营企业家。
一直到今天。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也就是脱出传统的道德层面的慈善,而转入到有现代的公益理念、现代的治理的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上来。而这样一种精神,我们回首看去,100 年就已经在践行了。
公共的利益远远大于个人一己的私利,这样一种观念,这样一种追求,对于今天所有的企业家来说,仍然是一种弥足珍贵的道德,也是一种责任。
位于江苏常乐镇的张謇纪念馆
我看到张謇的这些故事之后,非常之感动。我也把讲述他的书介绍给王石看,然后给很多企业家看。
我想,我们在前人身上找到了光辉,我们才能有今天的自信,才能走向更远的未来,去迎接更美好的前景。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公众号“冯仑风马牛”。本微信号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如果您认为此文涉及侵权或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