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埋葬于漳河水底还是铜雀台下?磁县封土堆是曹操72疑冢吗?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雄”,三国一类的影视戏曲,都把他刻画成了一个白脸奸臣,这也使曹操成了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三国时代魏国的开创者曹操,是个争议极大的人物。他生前没有当成皇帝,死后被追封为魏武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二月,曹操葬于邺城以西的高陵。传说,曹操为了扩充军饷,曾经在军队里首创了“摸金校尉”这一官职,他害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就在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
曹操生前为魏公、魏王,死后谥为“武王”。曹操生前提倡薄葬,死后的陵墓“不封不树”。据传说,曹操死后为了防止后人挖掘他的坟墓,生前就做了周密安排,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
曹操墓究竟在何处?1000多年来,关于曹操陵墓,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前几年还出现了曹操墓葬在河南省鹤壁市被发现的消息,各种说法神乎其神,谜团重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工整,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陵墓尽管“不封不树”,数百年间,曹操墓的具体位置依然为人们所知,如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去世的鲁潜就葬在曹操墓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的地方,400年后唐太宗也亲自祭拜过曹操墓。而入宋以来,曹操墓渐渐失去了踪影。
在河北磁县县城西南一带的丘陵与平原交界处,散布着许许多多的高大封土堆,有的直径100多米,高达几十米。宋代以来的文人来不及研究和细数,便统统安在了曹操头上,“青山为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疑冢多留七十余”……这些荒冢的主人一经演绎便成为根深蒂固的认识。铜雀台西的墓群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呢?
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些大大小小的墓冢还被误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以至于1956年河北省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还将这些墓冢冠以“磁县曹操七十二疑冢”之名。1974年以来,国家文物局先后组织考古部门调查和多次进行抢救性发掘,搞清了这些所谓的曹操疑冢多是东魏北齐的皇家墓葬群,它们分布在大约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数量也不是72座,而是134座。
目前,可以确定身份的墓葬有东魏元善见墓、元诞墓、元景植墓,司马氏太夫人墓,愍悼王妃李尼墓、茹茹公主墓、尧氏赵君墓,北齐兰陵王高肃墓、高润墓等。发掘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北朝陶俑、珍贵的墓室壁画、墓志。此外,辽宁省博物馆还藏有一批清末民国时期从这里盗掘的墓志,为我们准确地找到这些墓葬的主人提供了重要依据。1988年国务院正式将“磁县曹操七十二疑冢”更名为“磁县北朝墓群”,并公布为第三批国保单位。
1998年4月,在 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0.5公里处的机砖场里,该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时挖出一块墓志。这块墓志埋在地下2米深处,高20.7厘米、宽31.3厘米,隶书志文,共14行126字。曹操墓位置的确定源于多年前发现的一块后赵时期的鲁潜墓志。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曹操墓的确认,最终终结了曹操墓的千古历史疑案。(王建安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