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的证据思考之前言
从中西医汇通算起,中西医结合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中医并不是发展了,而是倒退了,异化了,尤其近十多年,中医存亡危局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辨证论治后继无人,这除了外部原因,更主要还在于我们中医内部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问题,把西方思维模式当成科学,把西医的发展当成先进,把西医的管理作为规范,忽视了中医自己的本体理论,抛弃了中医自己的逻辑方法,没有找寻到适合中医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笔者认为,这种局面不改变,中医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中国中医药报开辟中医文化大家谈栏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愿因此,中医业界和学界能够在思维上恢复中医理论的本体地位,笔者愿为此,尽一绵薄之力。
中医存亡危局的加深,把物质化本质作为证候的研究标准,关系最大,尤其对循证医学、基因蛋白组学的追捧,临床证据的西医化标准,临床疗效的统计学处理,从思维层面,对辨证论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以至于学生不相信中医,临床不运用辨证论治,中医的院校,培养出来的是否定中医的掘墓人!中医文化大家谈栏目,从思维深处,从文化高度,认识中医理论的生命真实性,确立辨证论治的生命可靠性,重树中医“阴阳神气”观念,恢复中医理论的本体地位。
中医理论的核心理念,在一个“和”字,中医理论的归属,在于具体的生命。生命之“和”,集中体现在“阴阳神气”,是内外联系的“和”,是自然时空关联性的“和”,是人文社会密切关系的“和”,是个体生命自控适应调节的“和”,无论养生防病,还是辨证论治,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保持或者重树生命内外的和谐状态。辨证论治把具体生命之“和”作为疗效的评价标准,不“和”则治,能“和”则勿治。生命是多样的,“和”的具体状态,没有模具化的规范要求,没有物质化的形态标准,“营卫和”、“津液和”、“胃气和”、“阴阳和”等等,在个体生命的反应性,不在统计学处理的概率里。
中医是生命医学,是自然时空、社会环境关联性的生命医学,认识疾病,“无失气宜”,通过现象,深入本质。疾病现象是自然客观存在,是中医和西医共同的客观基础,但从疾病现象,上升为临床症状,再上升到疾病本质,无论理论结构,还是本质特征,无论逻辑方法,还是临床思维,中医和西医天壤之别,我们不能因为面对的都是疾病现象,就否认中医和西医本体理论的差异,就主观地认为只有循证医学形成的证据才是可靠的,只有实验室获得的证据才是科学的,而唯西医是从。
疾病现象属于现象范畴,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主观怎样认识它,是由理论本体制约下的思维决定的。相同的现象,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形成不同的理论,何况中西医的客体对象存在生命和形态的巨大区别。中医把时空社会自然存在的生命作为自己的客体基础,关注生命时空社会的和谐存在,确立了三因制宜、因势利导等生命干预原则;西医把形态解剖作为自己的客体基础,关注组织结构的细化深入,形成了规范标准、统计处理等检验原则。如果我们不从文化的高度,不从思维的深度,将中西医学区别开来,稀里糊涂地去结合,在西方思维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弱势的中医,必将继续衰败下去,使最具生命真实性的辨证论治,中断在我们这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