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山水画宗师:这幅画里藏着“平淡天真”的最高境界
五代十国时期,有四大山水画大家:“荆、关、董、巨”。上一篇文章,我讲了北派山水画代表荆浩,欣赏了他的《匡庐图》。
北派代表作:荆浩《匡庐图》
以荆浩为代表的画家多描绘北方山水的雄浑大气,而董源则首先将南方山水的清新秀美表现出来。今天就来说说南派山水画代表——董源。
南派代表作: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董源 ,江西钟陵人(今江西进贤县人)。五代南唐画家,是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擅画山水,在画江南真山实景之时,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
南唐皇帝也是他的粉丝
董源的山水画曾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垂青。
据说李璟年轻时曾在庐山修建别墅,为了能随时看到庐山景致,派董源画了一幅《庐山图》。董源将五老奇峰、云烟苍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别墅巧妙地绘入一图。李璟称赞不绝,爱不释手,把这幅画挂在卧室里,朝夕观赏,就像长居庐山中一般。由此可见董源构思的巧妙和写景艺术的高超。
北宋的美术评论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里,还记录了一段画坛佳话。
一年冬天忽降大雪,李璟雅兴大发,召集群臣赋诗作画。董源、高太冲、周文矩、朱澄、徐崇嗣这些画坛高手集聚一堂,集体创作《赏雪图》。高太冲画中主像,周文矩画侍臣和及乐工侍从,朱澄画楼阁宫殿,徐崇嗣画池塘鱼禽。董源画的是雪竹寒林,他将积雪压竹、丛林寒瑟的景象极其传神地描绘出来。
善画江南真山
董源的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等。
董源、巨然主要生活在长江以南。南方江湖纵横,也没有什么大山,多半是圆圆的土坡和丘陵。所以,他们的作品与北方画家笔下的崇山峻岭风格迥异。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绢本设色,纵50cm,横320cm
董源的这幅《夏景山口待渡图》,就是这样一幅描绘江南湖光山色的传世佳作:山势平缓,连绵起伏,江水曲折蜿蜒,秀丽清雅。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后来沈括评价董源的画,“多写江南真山而无奇峭之笔”。
董源对荆浩的皴法做了些改变和调整,他用左右对称的扫皴法,发明了“披麻皴”。“披麻皴”是董源及南方山水画派的显著特点。
披麻皴
也叫做“麻皮皴”,即“其状如披散而错落交搭”,这样细密如丝如麻的短线条,尤其适合表现草木茂盛的风景。
《潇湘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董源《潇湘图》,绢本设色,纵50cm,横141.4cm
看一下《潇湘图》的局部。那一块一块的小土坡,是董源用笔轻轻地左右摩擦、顿挫出来的,这种“披麻皴”的画面效果,就跟北方山水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南北派山水画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北派山水画以竖轴来表现崇山峻岭,而南派山水画更多采用长卷的形式作画。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南方江河很多,两岸源远流长,这就再次告诉我们:画家画画的手法,一定是跟画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他要表现的画面内容有关。
我们来放大局部,看看《潇湘图》上都画了哪些景色?画面的主体是山与水,湖光山色。
先来看山,山势平缓连绵,远山的植被郁郁葱葱。
画家不用线条,而是用疏密浓淡的墨点,表现山石的起伏凹凸。
再看水。水面辽阔,波光点点。江中小岛笼罩在薄雾中。
一条就要靠岸的渡船,船上的人和岸上的人正遥相呼应。
另一边,拉网的渔夫还在欢快地劳动。
我们看着画面,似乎能听见那隔岸相呼的声音,听见嘹亮欢快的渔歌。好一副渔舟唱晚的江南秀美风光。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水与湘江,这两条江后来都汇入了洞庭湖。洞庭潇湘这一带的风光非常秀丽迷人,是历代文人、画家歌咏的重要题目。
比如北宋画家宋迪画过《潇湘八景》,用作词牌的有《潇湘神》、戏曲有《潇湘夜雨》等,曹雪芹还在《红楼梦》的大观园里,为林黛玉设置了一座潇湘馆。
据说董源平生并未到过湖南,此幅《潇湘图》是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根据“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的诗意取名的。
“南宗”地位的确立
董其昌很推崇董源。说起来还有些典故。董源生活在五代宋初,曾经担任过南唐的一个小官职:北苑副使。所以,历史上多称董源为“董北苑”。
起初他的山水画成就并不被重视,一直到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对他的高度推崇,才确立了董源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米芾评价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
元代开始,学董源的画家很多,“元四家”的山水几乎都师从了董源,他也被尊为了“山水之冠”。
到了董其昌,更是绝了,他多次在题跋中开口就写道“吾家北苑……”,不由分说要与董源“攀亲戚”、认同宗。
正是董其昌将王维、董源推为山水画史上“南宗”谱系的正宗,而王维几乎没有可靠的作品流传下来,于是,董源就成为了“南宗”的鼻祖。
作者介绍
曾孜荣,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有20年艺术普及工作经验,语言生动易懂,他的讲解可以说是欣赏中国画的入门捷径。
精彩视频
曾老师受邀参加今日头条的“海绵演讲”,获得《2018年度气质演讲》奖,欢迎大家收看。
http://www.365yg.com/i6615468478902043144/#mid=1600160169939981
《洛神赋图》里的中国美学“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