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催妆、去花却扇……唐朝的婚礼很文艺 吴鹏

.

吴鹏  

.

别忘了“双11”的“初心”是光棍节,所以让我们来聊聊古人的婚礼。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婚礼向来是人生大喜。作为中国古代最辉煌的大唐盛世,唐朝婚礼隆重的仪式感、满满的文艺范,让现在的新人都心向往之。

  据唐代封演笔记《封氏闻见记》,“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下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事实上,唐朝婚礼内容之丰富,程序之繁多,远不止封演所述。

  订婚:不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看重三观眼缘

  根据古代宗法社会的传统,婚姻并非只是男女个人私事,而是关系家族门楣和宗族延续的公事,上承宗庙、下继后世。所以,男女婚姻须由父母或祖父母甚至家族尊长主持,是为“父母之命”;同时还需中间媒人介绍,“男不亲求,女不亲许”,是为“媒妁之言”。

  在唐代,礼制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上升到法律层面。《唐律疏议》云,“祖父母、父母主婚者,为奉尊者教命”,“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在这种礼制加法律的双重制约下,凡人与神仙的跨界爱情,就可能被棒打鸳鸯。

  据《太平广记》,武则天大足年间,京兆长安人韦安道与掌阴阳、育万物的后土夫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新婚燕尔十余日,后土夫人对韦安道言,“某为子之妻,子有父母,不告而娶,不可谓礼,愿从子而归,庙见舅姑,得成夫之礼,幸也”,表示需要舅姑即公婆认可,这门亲事才算美满。

  然而,韦安道父母因后土夫人来历不明,疑心其是妖怪,遂强迫小夫妻离婚。后土夫人尽管神通广大,连武则天都要在其面前匍匐跪拜,但面对“父母之命”,只能涕泣言道,“为夫妇之道,所宜奉舅姑之命;今舅姑既有命,敢不敬从”,返回天庭,与韦安道洒泪而别。

  但在唐代总体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中,还是有青年男女冲破宗法礼制束缚,自主追求良配的佳话。开风气之先的,正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

  据《旧唐书》,北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之女窦氏,才貌双全,见识不凡,“不可妄以许人”。就让其父窦毅在客厅屏风上画两只孔雀,和上门提亲的人约定,只要能几百米之外射中孔雀眼睛,就可成为窦家乘龙快婿。前后有十几个人来射,都射不中。李渊弯弓射箭,连发两箭,射中孔雀两只眼睛,也射进窦氏心里。李渊正是靠绝伦武艺而非“父母之命”,最终抱得美人归。杜甫有诗云,“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所指即是李渊窦氏之事。

  唐代女子在追求婚姻自主上亦是不遑多让。唐代宗大历年间的女诗人晁采,自幼与邻家男孩文茂“约为伉俪”。二人三观契合,情趣投缘,文茂常“寄诗通情”,晁采则“以莲子达意”。晁采送给文茂的莲子不久竟“开花结缔”。晁母为他们深情打动,叹道,“才子佳人,自应有此”,最终成全二人。

  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做主,男女确定感情后都得完成《仪礼·士昏礼》所规定的“六礼聘娶”,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才能步入婚姻殿堂。

  据《文艺类聚》,“纳采,始相与言语,采择可否之时”,由媒人代替男子出面,携礼品去女子家提亲。礼品一般是寓意吉祥的“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九种礼物。《酉阳杂俎》言,“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女子家如果不接受,这门婚事就此终止;如若应允,则开启“问名”流程。

  问名,“谓问女名,将归卜之也”,男子再托媒人询问女方名字和生辰八字。问名时,一般携带象征忠贞的大雁作为礼物。因活雁不易得,还会用面粉捏成的面雁代替。纳吉,“谓归卜吉,往告之也”,男子将二人生辰八字配对占卜后,如是吉兆,就通知女子家,可以缔结良缘。纳征,“用束帛,征成也”,男子家将聘礼即彩礼送到女子家,双方婚约正式达成,相当于现在的订婚。请期,“谓吉日将迎”,婚约手续完备,男子占卜确定吉日,与女子家商定成婚时间。

  走完以上五个流程,便进入最后一礼即“亲迎”环节。

亲迎:带走新娘不容易

  亲迎,“谓成礼也”,男子亲自到女子家迎娶。早晨,男子出发前,要祭祀祖先,把婚事敬告先灵。家中需“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以辟邪发家。据《大唐开元礼》,祭祖完毕后,父亲要对儿子言,“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先姒之嗣,若则有常”,儿子回道,“不敢忘命”,随后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前往女子家。

  女子家的一扇家门,对新郎来说是万重关山,不用尽平生所学,休想轻松娶走新娘。

  到女方家后,新郎首先要遭到女方三姑六婆的戏弄调笑甚至杖打,是为“下婿”。据《酉阳杂俎》,“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在这个环节中,新郎往往会被捉弄得狼狈不堪。

  经受住“下婿”后,考验新郎文才的“催妆”紧接而至。催妆,即催促新娘赶紧化好妆,跟随新郎到夫家举行婚礼。催妆不易,无论是此时此刻的当下还是彼时彼刻的大唐,姑娘们的化妆时长均不可以寻常时间观念度之。

  催妆时,新郎的同伴会齐呼“新妇子、催出来”,可新娘偏偏迟迟不出,新郎必须写诗打动新娘芳心。据《南部新书》,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庚子科状元卢储娶亲时,曾作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请新娘抓紧时间化妆下楼。《全唐诗》收录的徐安期诗,则用汉代张敞画眉的典故,“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面上浑妆却,留著双眉待画人”,告诉新娘不用把妆容全部画好,留下双眉等待新郎为你描画。敦煌写本中亦有民间诗人所作催妆诗,“两心他自早相知,一过遮阂故作迟。更转只愁奔月兔,情来不要画娥眉”,格调不俗。

  如果新郎才拙,还可由同伴代为作诗。唐顺宗云安公主下嫁泾原节度使刘昌之子刘士泾时,就由进士陆畅代为连作三首催妆诗,“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天上琼花不避秋,今宵织女嫁牵牛。万人惟待乘鸾出,乞巧齐登明月楼”;“少妆银粉饰金钿,端正天花贵自然。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台前”。

  当新娘终于在千呼万唤中下楼时,父母就将一块巾帕盖到女儿头上,是为盖头或蔽膝。父亲会训诫女儿,“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母亲也要叮嘱“勉之敬之,夙夜无违”。新娘上车后,新郎骑马绕车三匝,寓意新娘婚后会得到新郎周全的关心呵护。

  婚车终于要启程,但新郎悬着的心还不能放下,又迎来“障车”一关。新娘亲友家人会挤在道路中间,挡住婚车不让出发,新郎需撒银钱买路。有时“障车”会成为乡里无赖甚至地方官勒索钱财的手段,据《朝野佥载》,爱州有人娶亲,刺史裴惟岳“要障车绫,索一千匹,得八百匹,仍不肯放。捉新妇归,戏之,三日乃放还”。

成礼:红男绿女,仪式繁多

  经过一番艰难曲折,新郎终于将新娘娶到家,典礼正式在夫家开始。新郎着绯红色婚服,新娘则穿青绿色嫁衣,“红男绿女”一词由此而来。唐代婚礼是在黄昏举行,“婚合以夜,思相亲也”。“婚”字源于“昏”,取黄昏之意。

  新娘到夫家后,走下婚车,脚不能沾地,否则会冲撞鬼神,需“转席”,踩着预备的毛毯毡席入户。因路长席短,要将后面踩过的毡席挪转到前面,一直到举行典礼的青庐即百子帐,故称“转席”。白居易诗“青衣传毡褥,锦绣一条斜”,即是指此。

  新人走进青庐,互相对拜,行拜堂之礼。据《东京梦华录》,新人“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撒掷”,谓之“撒帐”。随后,夫妻共吃一份肉,同饮合欢酒,是为“同牢合卺”,寓意夫妇一体、相亲相爱。新人还要各剪下一缕头发,绾结一起即“合髻”,以示同心偕老。前文提到过的女诗人晁采曾有诗云,“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同牢合卺合髻之后,新娘开始“去花”即卸妆,去掉花钗,然后用扇子遮住芳容。新郎又要吟诗,才能让新娘挪开扇子,是为“却扇”。李商隐有《代董秀才却扇》,“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陆畅还替驸马作却扇诗,“宝扇持来入禁宫,本教花下动香风。姮峨须逐彩云降,不可通宵在月中”。敦煌写本中也有却扇诗,“青春今夜正芳新,红叶开时一朵花。分明宝树从人看,何劳玉扇更来遮”,读来通俗明快。

  吟完“却扇诗”,新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开始把目标对准新娘,是为“观花烛”即闹洞房。直到红烛过半,夜已深沉,新人方得安寝。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第二天新娘还得早起,给公婆请安,第三日,新娘要亲手为公婆做顿饭菜。王建《新嫁娘词》云,“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一碗烟火,热气腾腾的婚姻生活就此开启。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