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传感器,在智能驾驶汽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捕捉潜伏良机,就看潜伏专题!
一、近期事件
2020年10月30—31日,第六届全国汽车用气体传感器产学研研讨会在江苏无锡举行。
会上深入探讨了我国车用气体传感器的尖端技术突破、自主创新产品和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为国内车用气体传感器行业、单位间搭建了简便专业的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平台,积极推动我国汽车用气体传感器全产业链的高速发展。
后续重要事件:
1、智能驾驶汽车的发展
2、国家政策支持
二、核心逻辑
1、定义及分类
汽车传感器,其实是指汽车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装置,可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及可靠性;汽车传感器会在使用时,对自身的信息进行采集,主要包含车速、压力、温度、位置等,并将这些信息转换成电信号,从而传输到汽车的中央控制中心。
汽车传感器,可分为车身传感器和自动驾驶传感器两类:
1)车身感知传感器:顾名思义,就是用于获取汽车车身信息,如胎压、油压、车速等,它是汽车的基础传感器,可保证汽车正常、稳定和安全行驶,其主要分布于汽车的各个子系统中,如车身舒适性系统、动力系统、底盘及安全系统、传动系统等。
2)自动驾驶传感器:即汽车通过检测到的信息,按特定规则,将其转化成其他形式的信息输出,从而实现智能驾驶。其大致可分为视觉传感器(即车载摄像头)、听觉传感器(超声波雷达)、雷达传感器、及定位传感器(可高精定位):
视觉传感器和定位传感器,顾名思义,就是车载摄像头及精确定位的功能;而听觉传感器是通过超声波来计算距离,优势在于低成本及短距离探测;雷达传感器包含激光雷达及毫米波雷达,是通过激光或毫米波来探测目标对象的相对距离,实现汽车自动驾驶的导航、定位、避让障碍物等功能,是核心的传感部件。
2、发展历程
国内汽车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起步较晚,目前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50年-1985年:起步阶段 。1950年,成立电信工业管理局,奠定了国内传感器行业发展的基础。同年10 月,国内开始生产制造传感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政治等原因,国内传感器行业发展缓慢,在关键零部件和产业化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2)1986年-2014年:成长阶段。1986年,政府将传感器技术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内传感器的发展开始出现实质性进步;创建敏感元器件和传感器生产基地,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技术得到突破,同时产品进入规模化生产。1995 年,中联汽车电子和德国罗伯特·博世成立合资公司,标志着汽车传感器领域合资建厂的开端。
3)2015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国内自主汽车公司快速发展,其在选用传感器时,更偏向于使用合资厂或国产的汽车传感器,叠加拥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和规模,国内厂商更有信心向技术要求更高的动力总成和汽车底盘传感器领域发展。
3、产业链
国内汽车传感器的产业链主要可分为上、中、下游三部分;
1)上游主要是汽车传感器的原材料及零部件,包含外壳材料、开关接头、信号采集器、电路板、芯片等,其中外壳材料、开关接头参与者众多,议价能力弱;而电路板、芯片由于高技术含量,议价能力强,其中芯片是核心部件,占上游原材料成本的60%多,依赖国外。
2)中游主要是指汽车传感器的制造商,是负责研发、生产、销售及维修传感器,是技术的所有者。
3)下游主要是汽车主机厂,一辆中端汽车的传感器在60-100个左右,主要安装在动力系统、底盘系统等关键部位,要求传感器要在不同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因此对传感器的要求很高,而汽车传感器的竞争激烈,下游汽车主机厂的议价能力很强,供应商进入壁垒高,基本是定制化的
三、受益概念股
四、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行风险;V2X试点项目推进进度不及预期;汽车传感器技术研发进展不及预期;汽车销售下行风险
潜伏专题,通过深入研究和解读经济周期、市场消息及国家政策,专注于寻找市场中具有投资潜力的行业及个股,于股价上涨之前埋伏,并多次捕捉良机。提及个股只做分析,不涉及择时,请勿追高!
本观点由付宇(执业编号:A0600618080001)编辑整理。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