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青少年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青少年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作者:许平

本文图片《年画里的新中国》来源网络

韩愈《师说》里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近读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深受启发,感慨良多。

一是王阳明所讲的“训蒙大意”与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有异曲同工之处。

他说:小孩子的教育,应当只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唯一内容。这就是说,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人伦、符合道义。

他说:教育的具体方法,则应当诱导他们吟唱诗歌以激发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使他们仪表严肃威严;指导他们读书以开发他们的智慧。这就是授业。他说:指导他们读书,不仅可以开发他们的智慧,而且也能在反复的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宣扬他们的志趣。

所有这些都是顺从他们的心意,调理他们的性情,消磨他们的鄙陋和粗浅愚顽,日渐使他们合乎礼仪而不感到很难接受,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中正平和。这些才是教育的本意。这就是解惑。

二是王阳明的“训蒙大意”讲的是学生的教育应顺势而为、循序渐进。

他说,一般来说,小孩子们喜好嬉戏游玩而讨厌约束,就像草木刚萌芽的时候,让它舒展地生长,便很快就能够枝条发达,而如果受到了摧压很快会枯萎。

如今教育小孩子,要让他们顺从自己的喜好,欢欣鼓舞,心中喜悦,那么,他们的进步自然不会停止。就好像春天和风细雨,花木得到了滋养,无不发芽抽枝,自然而然日新月异。

三是王阳明的“训蒙大意”讲的是学生的教育应因人施教,留有余地。

王阳明说:“老师教书不仅仅在乎数量的多少,贵在精熟。应根据学生的天资禀性,能识二百字的人只教他们一百字,让学生的精力常常会有富余,就不会担心他们辛苦而厌烦学习,相反会因为有所收获而愿意继续学习。”应当承认孩子天赋的区别。

古人早就讲过,要因人施教、因类施教。目前,“大锅饭”式的教育,肯定导致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既然不可分开教育,那么不如将教育的进度放缓一点,在早期的学习中让大家同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到了上大学时,再各取所需。

四是王阳明的“训蒙大意”讲的是学生的教育应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这是对教育方法而言的。

他说:孩子们得到诗歌吟唱的引导,不仅仅可能引发他们的志趣,而且能够在吟唱诗歌的过程中消耗他们的跳蹿呼号的精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里在郁结。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但能使他们仪表威严,而且还能在打躬作揖中活动他们的血脉,强筋健骨。

他还说:“但凡练习礼仪、吟唱诗歌,都是为了常常存养小孩子们的本心,使他们喜爱学习孜孜不倦,没有闲暇工夫花在歪门邪道的事情上。老师们明白了这些,就知道如何施行教育了。”

王阳明的“训蒙大意”对青少年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等都作了简明而精彩的阐述,虽然用现在的视角看,有些地方不尽合理,但其主旨还是很有可取之处的。

文中他也指出了那个时代的教学弊端。他说:现在的教育(他处的那个时代),只是每天督促他们去学习书本知识,严求他们自我约束而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仅仅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用善良来培养他们,像对待囚犯一样对待学生们。

小孩子们把学校看做是监狱而不愿意进入,把老师看做是强盗仇人而不想和他们见面,于是他们借机窥探、逃避、掩饰、覆盖,以便能嬉戏游乐、撒谎作假、肆意顽劣,日益变得层次低下。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想要他们向善,怎么可能达到呢?

时代在变化,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在不断变化,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也在不断变化。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变的是人,不变的是理;变的是时间和空间,不变的是教学的本意:变的是行为和方式,不变的是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教育的实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家长送孩子去学校学习,其本意是让他们去学校学道义、学做人、学知识。

而现今的教育似乎渐行渐远了。从学生进学校开始,应试便成了学生与老师的主旨。正所谓:“考考考是老师的法宝,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为了能考个“好成绩”,课堂上,老师是满堂灌,学生是囫囵吞。课后,甚至休息日,家长还要领着孩子参加各种辅导,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何时休?!学生的智力和学习基础分三六九等,能够理解接受所教内容的学生便是学霸,反之则成“困难生”。

最后便是一考论优劣,一考定终生。这样的教学必然会使很多有潜力的学生因一时跟不上教学的节奏而惨遭淘汰,而使国家失去许多本可以在学习上有更大建树的人才。

这种教学模式很值得商榷。再一个就是现在的教育内容显著单一,存在明显的重书本而偏技能;重灌输而偏启发;重应试而偏素质的现象。导致我们一些年轻人,学历不低,能力不强;文凭很硬,水平不高;受过高等教育,依然缺乏教养等现象。

始于隋,终于清,历时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不啻是一种给中华民族留下深深烙印的中国文化,这种对社会成员“逐级培养筛选、对比淘汰”的选人用人机制得到了全世界各种文化的认可接受,是西方文官制度、现代公务员制度、中高考制度、技能职称评定等制度制订的最早模板,是全世界普及度最高,使用度最广,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社会智商能力挑选”的核心制度,也成为了全世界都复制拷贝执行的世界性文化。这种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应如何发扬广大,很值得全社会深思。

梁启超先生百年前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人才乃国家之宝、民族之英。国之强盛,离不开人才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培养一批一又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的转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机制和人才培育选拔机制。培养更多的青年俊才是时代赋予、责之担当。

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有句话或许更为直白地阐明了教学的真谛。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好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

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是到了该引起有关部门和全社会重视的时候了!

【作者简介】许平,江苏靖江人。曾从军20年。爱读书、爱思考、爱生活。曾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

(0)

相关推荐